10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胸怀天下,有效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将在第二个百年征程中,继续坚守胸怀天下的崇高境界,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2022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历来主张,人类的前途命运应该由世界各国人民来把握和决定。只要共行天下大道,各国就能够和睦相处、合作共赢,携手创造世界的美好未来。”
胸怀天下是一种深厚的民族精神与优秀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和而不同”“先义后利”“天下大同”“天下一家”“协和万邦”等文化传统,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开阔胸襟,对外交往的价值准则。中华民族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共产党赋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天下一家”“协和万邦”等理念以新的时代内涵,将其升华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宽广胸怀、世界眼光和使命担当。
坚持胸怀天下,是我们党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和理论自觉。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胸怀天下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无产阶级要获得彻底解放必须解放全人类的重要思想。
坚持胸怀天下,是我们党100多年来认识和处理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理想目标。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提出要“联合第三国际”,为世界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党的二大通过《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承认“中国共产党为国际共产党之中国支部”。1935年冬,毛泽东有感而作《念奴娇·昆仑》,表达了“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大同理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我们党举起武装抗日旗帜,始终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在战争环境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有力地支持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有力地捍卫了人类和平与正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朝鲜战争爆发,我们党作出了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重大决策。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有效巩固了人民政权,有力维护了亚洲乃至世界和平,充分展现了我们党英勇无畏的奉献精神和胸怀天下的国际主义精神。面对美苏两大阵营对立的局势,我们党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我们党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人类追求和平发展的普遍愿望,成为重要的国际交往原则。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支持和援助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事业、新独立国家建设事业和各国人民正义斗争,拓展了中国的外交平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深化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实行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交往新格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成为维护人类公平正义的坚强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国际社会通过合作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截至2022年12月,已经有15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与相关国家的贸易额累计约12万亿美元,“一带一路”建设一大批重大合作项目已经落地生根。在新冠疫情这场大考中,中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及时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援助,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以实际行动将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情怀化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