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许多有志者都树立远大的理想。从秦末陈胜的鸿鹄之志,到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从陶渊明描述的没有贫富差别的“世外桃源”,到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都反映了他们立改造天地、创造历史的第一等大志,展现了至善至美、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

人若做天地间第一等人,成天地间第一等事,便必须立天地间第一等志!唯志立后,须能坚韧不拔,不达到目标,誓不罢休。志不立,就好像没有舵的航船失去方向一样,最终的结局肯定是一事无成。《墨子·修身》有言,“志不强者智不达”。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没有坚定的志向,那么他的智慧就不会充分发挥出来。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讲学时提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若不立志,天下就没有办法做成事。如雕刻、刺绣等各种技艺,也都是以立志为根本,才能有所造诣。王阳明将志与行结合,在身处逆境之时,也不改成为圣贤的志向,在道德实践中追求内心的纯粹、境界的超越,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内圣外王之理想。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再次引用了王阳明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句名言。由此观之,如果没有坚定的志向,就没有成事的基石,做不成事。天下事虽然各种各样,但都只有立志才能将事做成。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中说:“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由此观之,成大事者都十分推崇志向对人生的引导作用。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在孔子看来,“立志”是个体确立自我的先决条件,是个人存在的标识和依据,体现了个人的社会价值。它是人类祛除各种世俗欲望的良药,是使生命呈现旺盛而永久的生机的根本原因。

“中山主义非无补,卡尔思潮集大成。从此天涯寻正道,他年另换旧旗旌。”这是朱德在1926年写的《艾承庥局长六十寿赠诗》中的诗句。在诗中,他还郑重表明自己的志向与追求:“我本江南一鲰生,十年从事亚夫营。身经沧海羞逃世,力挽狂澜岂为名!” 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

“有了理想和信念,石头在水上也能漂流”,此言道出了信仰的神奇力量。信仰乃是对崇高价值目标的追求,关乎人的精神境界,关乎政党的目标指向,关乎民族之兴衰成败。美国诗人惠特曼认为,“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理想的人,必然少了拼搏的激情和奋斗的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曾辛辣地批判“封建的社会主义”,它“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 ,他们是“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做旗帜来挥舞。但是,每当人民跟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 。有了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信念,能使人具有崇高的人生目的,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能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勇于献身的品格。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一代代共产党人一生中政治修养的要义,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开创伟大事业的力量源泉。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以崇高理想信念为支撑。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什么样的执政行为。理想、信念决不是空洞、抽象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微末小事,而是具体、实在的,是精神生活的核心,深刻影响和制约着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理想描绘出生命的曲线,增添生命的光辉。只有那些怀抱理想、奋斗不息的人,才能冲刺到人生的终点,捧回事业成功的金杯。 ytS8N7guqNSDqBYUb7YxSUjDgxC1tiXPxiJDGAv71SXgx3qF/x46TbsKxgfDZYm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