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只见公仆不见官

1946年12月1日,是朱德60岁生日,董必武在《祝朱总司令六秩荣寿》中这样高度评价朱德:“要作主人不作客,甘为民仆耻为官。”朱德写诗奉和道:“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这一唱一和,就是延安时期党的干部为谁做官、如何做官的真实写照。

2022年10月27日,党的二十大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奔赴延安瞻仰革命圣地。在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说,延安时期,“要求党的干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

岁月流逝,精神不变。诚如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展览馆序言中的一段话所言:“这里有一种精神,就是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这里有一种主义,就是延安窑洞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里有一种形象,就是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干部形象;这里有一种力量,培养造就一批信念坚定、为民服务、不怕牺牲的革命志士。”

“只见公仆不见官”,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党的干部要做官不像官,要坚持当老百姓的官,把自己也当成老百姓,坚决不做官老爷,这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在延安,只看到与人民同甘共苦的干部,看不到养尊处优的官员;只看到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看不到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官员;只看到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干部,看不到高高在上的官员;只看到帮群众排忧解难的公仆,看不到对人民冷漠无情的冷血官员。正是伟大的延安精神,培育了延安作风,锻造了“共产党的官”应有的形象,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建立了信心,也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只见公仆不见官”,是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法宝。延安时期,党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强调共产党“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宗旨定了,干部的定位也就有了: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向人民群众讨价还价的权利;只有勤勤恳恳为人民谋幸福的责任,没有从人民身上捞好处的特权;只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要求,没有多吃多占以权谋私的好处。这种只做公仆不做官的理念在延安上升到一种精神,成为一种风尚、一种遵循、一种自觉。广大党员干部时时处处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从而使我们党赢得群众支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只见公仆不见官”,是党员干部应有的风气,也是我们不断取得胜利的可靠保障。1936年春天,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延安,看到这样一幕:毛泽东穿着补丁衣服作报告,朱德“朴素浑如田舍翁”,周恩来在简陋的土炕上加班完成纺线任务,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下地种菜,林伯渠戴着断腿眼镜四处办公,徐特立携带两个冷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他们和人民同甘共苦,勠力奋斗,官民不分,浑然一体。他因此而断言,这种作风会产生一种无往而不胜的伟大力量——“东方魔力”。果然,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大大得益于这种“东方魔力”,这成为兴党之光、兴军之光、兴国之光。

星移斗转,天翻地覆。然而,变化的是时空,不变的是精神。今天,我们已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迈上新征程,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光荣传统不能丢,“甘为民仆耻为官”的优良作风不能忘。我们要赓续红色血脉,坚定历史自信,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PnuBO4vMN08spXlFLsmTuAWaU9dEMzYJN2apYxoGSfCMlA1NegdxkYpacJqKGKL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