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女人味”是谁来定义的呢

什么是女人味?

有人说女人味就是女性独有的韵味或魅力,那么什么韵味或魅力是女人独有的呢?善良、温柔、清纯、优雅、性感、善解人意?长发的比短发的更有女人味吗?穿裙子的比穿裤装的更有女人味?声音甜美的比嗓门粗的更有女人味?化了妆的比不化妆的更有女人味?被动的比主动的更有女人味?……

男人不善良吗?不温柔、不优雅、不性感、不善解人意?如果男人有修养,是不是就失去了一部分“男人味”?如果女人气场强大,有决断力,是不是就失去了一部分“女人味”?

这女人味是由谁定义的呢?其中有多少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理特征,又有多少是社会文化塑造的结果?

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一书中说道:“我们有理由感叹社会化的巨大功能……在维持两性气质差别的过程中,这一调节贯穿了整个自我持续、自我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文化鼓励男性有攻击性、进取心,而女性气质就体现在被动和默默忍受。”法国哲学家孔德声称男性与女性有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根本差异,女性气质是一种“延长的、未成年状态”,这使女人很难具备人类理想。在漫长的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使命是纯洁美丽的女孩,是温柔忍耐的主妇,或者是妩媚荡妇,甚至是可怕的女巫。伍尔夫写道:“戏剧里的女性不是美到极点,就是丑得要命,不是好得无以复加,就是堕落不堪——因为这就是一个男人依照他爱情的成功或失败而看到的女人。”就连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卢梭也说:“女性的全部教养就是以男人为准绳,令他们高兴,对他们有用,然后被男人爱戴和尊重……”

对此,1792年,英国女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在她的著作《为女权辩护:关于政治及道德问题的批判》(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with Strictures On Political and Moral Subjects )里写道:“卢梭先生声称人生而平等,为什么偏偏认为占人口一半的女人是生而不平等的?为什么要让女人保持无知的状态,还美其名曰天真?认为女人受教育的目的就是更好地陪伴她们的丈夫和教育她们的子女?”女人的魅力,是骑士心中的淑女,是丈夫眼中的母亲加护士,是诗人笔下“步态轻盈,从云端款款走来”的缪斯,或者是淫荡罪恶的“莎乐美”,给男人带来诱惑和毁灭。看看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也大致可归为“在水一方”的梦幻女神,守身如玉的贞洁烈女,忍辱负重的贤妻良母,妖媚惑主的红颜祸水……班昭在《女诫》中写道:“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

05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

当然,还有一个花木兰的故事侥幸流传,但她的传奇也被包裹在替父从军的孝道之下才合理化,而且发生在北魏鲜卑族统治的地区,比中原汉族地区的文化开放许多。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为了拉仇恨,女人的敌人不是男人,而是坏的规则。我想说明,今天我们口口声声说的“女人味”,很大程度上掺杂了男权社会强加于女性的标签,是由男人为主来定义的物化的女性形象,而许多女人身在其中却不自知,还以这些尺度来限制自身的发展。

我小时候喜欢户外活动,常常爬树摘果子、粘知了什么的,身上也常常有尘土,被周围的阿姨们说成“不像女孩子”,很多年后读到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 Le Deuxième Sexe ),她写道:“我要把女人放在价值领域,赋予她的行为以一种自由度。我认为,她有能力在她坚持超越和被异化为客体之间做出选择……”小女孩爬树不是为了证明她与男孩是平等的,或者可以像男孩子一样优秀,为什么没有想到,她可以碰巧喜欢爬树!她还写道:“习俗和时尚常致力于割断女性身体与超越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裹足的中国女人步履艰难,高跟鞋、胸衣、裙撑……与其说是为了突出女性身体的曲线美,不如说是为了增加它的无能……梳妆打扮和珠光宝气加深了这种身体的僵化,让女人成为一种偶像,男人的装饰物……”女人的美丽、魅力、优雅,成为丈夫权力与财富的最明显的外在标志,就如易卜生笔下的娜拉对丈夫说:“你一直对我很好,但是我们的家庭不过是一间游戏室,我只是你的玩偶妻子,就好像我小时候在家里是爸爸的玩偶孩子一样。”1968年美国女性走上街头,抨击“美国小姐”的选美活动。她们指出,女性生恐自己的相貌和身材达不到男性的审美标准,而把日常生活也当作了一场持续不断的选美。她们将乳罩、腹带、紧身衣一类的东西扔进了垃圾桶。据说当场并没有人焚烧乳罩,但“烧乳罩”还是成了新闻头条,用以丑化这些女人是多么嫉妒真正的美女,而且是多么“没女人味”。

在1963年出版的《女性的奥秘》中,社会学家弗里丹写道:“所谓的女性气质,已使美国妇女成为一个目标和针对性别销售的牺牲品。”各种家用电器、速食食品、清洁工具,都把中产阶级女性作为销售目标对象,让她们以为用了这些东西,就会更有“女人味”,更有满足感和幸福感。1962年6月10日的《纽约时报》( The New York Times )刊登了大幅化妆品广告,画中一个艳丽的女人穿着晚礼服,身旁有两个漂亮可爱的孩子,广告语是:“把女人味提高到绝对的顶峰。”女人味,有利可图啊!今天,在中国铺天盖地的广告中,不必费力就可以找出众多以“女人味”为营销点的广告。比如有一则卸妆棉的广告,描述了一名美女深夜被不明男子尾随,情急之下女孩灵机一动,用该品牌湿巾卸了妆,露出“真容”,成功地解救了自己。还有广告中不乏口服液让你“十足女人味”,裙子让你“有花才有女人味”,抽油烟机“没有油烟味,只要女人味”……女人味真的很好卖!于是在广告中,刻板的“女人味”被不断强化:一筹莫展的职场小白等待拯救,能把一切打扫干净的家庭主妇,风姿撩人的性感女郎……进而转化为市场调查中“女性的需求”!

这些年,我组织也参加了不少女性论坛,我发现,所谓的女性气质真的是一把双刃剑。多少次,我听到人们赞美女性领导力时会说“女性重视细节,知道示弱,更加感性,直觉力强,有亲和力,善于妥协,有韧性”等等,而这些赞美的另一面其实就是对女性领导者的偏见:格局不够大,自信不足,过于迎合,缺少长远眼光,斤斤计较,过于敏感,情绪化,缺少逻辑性,原则性不强,优柔寡断……你看,有多少过度夸奖,就有多少个“但是”在后边等着你呢。在职场上,有这样的双重标准:男性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那是“进取心强”“靠得住”,如果是女性,那就是“不能平衡事业和家庭”。男性力排众议、当机立断,那是“果敢,有领导力”,如果是女性,那就是“走过的路上都不长草”。

脸书的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向前一步:女性、工作及领导意志》( Lean In: Women, Work, and the Will to Lead )一书中说:“我们的传统观念,将男性与领袖特质相关联,将女性与抚育特质相关联,并且让女性处于两难的境地。”有一个实验,是向两组学生描述了一个职场人士怎样通过爽直的个性和强大的人脉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同的是,第一组的主人公叫“霍华德”,第二组的主人公叫“海蒂”。结果,所有学生都认为霍华德和海蒂有能力,但他们更想与霍华德共事,而海蒂听上去是个自私的人。这个实验再次证明了性别偏见的存在:对男性来说,成功度与受欢迎程度成正比,而女性却正好相反。所以,如果一个女性表现得有“女人味”,那她就很难在职场上受到足够的信任去担当重要工作;如果她完成了重要工作,那她就有可能失去“女人味”,甚至遭受敌意。几年前,中国的一名男性外交官在会见韩国资深女议员时,“美女”长“美女”短,引发韩媒不满,认为这是对这名女议员不尊重。而中国外交官可能觉得委屈吧:“我这不是在恭维对方吗?!”反观我们自己的媒体上,动辄称呼“美女官员”,似乎暗示美貌在她们的晋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或者是说:“看,她们手握权力,但是还有女人味。”曾经有一名女部长吐槽说:“在个人形象上我要拿捏分寸,既不能失去‘女人味’,又不能太有‘女人味’,头发烫的波浪有多大,服装的时尚度,都要小心才行。”我能理解她的不容易。

美国作家约翰·克兹马(John Gerzema)和迈克尔·德安东尼奥(Michael D'Antonio)利用大数据分析写成了《雅典娜原则》( The Athena Doctrine )一书,提出“雌雄同体”的新时代领导特质的概念。他们发现那些传统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在真正优秀的领导者那里并没有清晰的区分。那些卓越的男性领导者会表现出“慈悲、善解人意、善于妥协、包容”等所谓的“女性气质”;而卓越的女性领导者也表现出“有格局、勇敢、决断、逻辑性强”等所谓的“男性气质”。面向未来的领导人才需要的更是一些中性的特质,比如:与人联结的能力、尊重他人、坦诚、耐心、共情能力、值得信任、开放的心态、灵活性、协调能力等。于是他们搬出了希腊神话中的女神雅典娜,作为刚柔并济的领导力的象征,因为她是智慧、公平与实力的代表,既是战神,也为世界带来和平的橄榄枝。在这个变得更加扁平、透明的世界上,我们想要获得成功就需要合作、沟通、支持、包容的精神,而要在成功的同时争取人生的幸福感,就更需要有同理心、利他心,善于学习、善于创新等特质。甚至,成功和权力的定义也在被修改。过去,权力是指控制多少财富和多少人力,而在今天,权力在于能为多少人赋能,创造多少机会。过去的管理风格以性别划分,而在未来,管理者更可以有个性化的风格,不必害怕展现出丰富的管理技巧而被别人说“缺少男人味”或“缺少女人味”。是的,这世界上只有好的管理者或坏的管理者,而不是男性管理者或女性管理者。

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有一次被问道:“我们注意到你总是穿同样的西装,你没有另一件吗?”她回答:“人们选我是做政府雇员,为他们服务,而不是当模特。”另一次有人问她:“你有女佣吗?”她回答:“我没有女工,我丈夫和我每天自己做家务。”又有记者问:“你和你丈夫谁洗衣服?”她说:“我整理衣服,我丈夫负责操作洗衣机。好了,我期望你该问我政府工作的成功和失败了。”

“女人生来就与男人不同。”这话当然不假。但是更多的时候,生理上的差异被归纳为文化和价值上的差异而固定下来。波伏瓦在《第二性》一书中写道:“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性别差异是不是造成性别歧视的理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神经心理学家露安·布里珍丹(Louann Brizendine)写了一本畅销书《女性大脑》( The Female Brain ),通过对脑结构和神经学的研究,探索“究竟什么造就了女性”。女性在智力上低于男性吗?有一个事实是:男性大脑比女性大脑在体积上大9%左右。在19世纪,科学家们由此得出男性脑容量比女性更大的结论。但是当代研究发现,男女大脑的体积虽然有所不同,但脑细胞的数量是一样多的,只不过女性大脑中细胞的排列密度更高。在大脑的语言神经区,女性的神经元比男性多11%,负责情绪和记忆的海马体也比男性大一些。在理解抽象概念和三维图像时,女性的神经回路首先激活的是视觉识别,这意味着男女得出同样的结论,使用的是不同的路径。男性大脑中负责性冲动和进攻行动的区域是女性的2.5倍。男性的杏仁核也比女性大一些,这部分大脑负责处理本能反应,比如恐惧和进攻,也许能解释为什么男性更好战,而女性更倾向于平息冲突,她们对冲突产生的压力更为敏感。而性激素的分泌规律也对大脑的运作有影响,会让女性在每个月特殊的那几天感到沮丧和对自己不满意,这使得女性在青春期之后患抑郁症的概率是男性的2倍左右。

2005年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劳伦斯·亨利·萨默斯在演讲中说男女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能力和表现有明显差别。虽然他也提到其中有文化因素,但仍然引起了学术界的哗然而被迫辞职。布里珍丹在书中分析道:“在青春期之前,男女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能力没有差别。青春期后,荷尔蒙的分泌使女性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与情绪沟通相关的问题上,而男孩子则变得对竞争更有兴趣,也相对更沉浸在独自的小空间里。”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高中以后的女生对与人交往类的职业更感兴趣,但这些毫不意味着她们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智力和能力有任何低于男性之处。换句话说,这是兴趣问题,不是能力问题。是长期存在的认识偏见让女性“远离”了与科学相关的领域。

获得诸多专业奖项的分子生物学家颜宁女士在接受联合国新闻的采访时说:“你可以说艺术是感性的,但艺术家中男性就比女性少很多吗?也没有。当女性从家庭中解放出来,让她能有更多精力投入科研里面后,你就发现女性教授的比例越来越高。”

2016年我在制作纪录片《探寻人工智能》时,发现世界两大著名学术机构,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和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主任都是女性,一位是李飞飞,一位是丹妮拉·莫斯,她们也认为,很多关于性别认知差异的“现实”只是一种被不断强化的传统观念而已,没有科学依据。她们鼓励更多女性投身科学研究。李飞飞就每年举办高中女生人工智能夏令营。她发现,如果要吸引男生学习人工智能,她只需要说“这事儿很酷”,而面对女生,她会说“这事儿可以让我们的父母、祖父母生活得更有尊严”。这只是引起兴趣、引导选择的路径不同,与学生的科研能力无关。女性在科学领域不仅同样有能力,而且可以把更多人文关怀带入。毕竟,科技决定我们奔跑的速度;爱,才决定我们奔跑的方向。

在我们提倡更多女性勇敢追求科学梦想的时候,也要看到社会集体无意识当中的性别偏见仍然非常强大。比如,在美国的中学里,女生因为成绩和能力被选入“天才班”的概率比男生高出9%,但父母在网上搜索“我的儿子是不是很有天赋”的比例是“我的女儿是不是很有天赋”的2.5倍;搜索“我的女儿是不是体重超重”的次数是搜索“我的儿子是不是体重超重”的2倍;搜索“我女儿是不是漂亮”的次数是儿子的1.5倍;搜索“我女儿是不是很丑”的次数居然是儿子的3倍!当家长更重视男生的认知能力却更在意女生的外表时,那些不经意间传达的期望和标准,就在塑造今天的女生们对自己未来的期待。当幼儿园的老师向男生的家长推荐机器人编程而向女生家长推荐音乐舞蹈班的时候,孩子未来的人生规划已经开始分化。好多我们认为天经地义的“性别差异”其实不是男女与生俱来的气质,而是我们在有意无意间不断强化的偏见而已。而这些偏见限制了我们对于未来的想象力,既限制了女孩子,也限制了男孩子。但是,性别本来就不应该限制人生成就的可能性。

我是女人,我定义自己的女人味。

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一个常爬树的小女孩,请记住,她不是要证明什么,她只是碰巧喜欢爬树而已。 qtUGfkxgcifZdv6h3i8FbLjSbMsM+oTo8pIxbKl7E1GhN1EBkJaDLND3KdWxW4f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