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你看上去很幸福

美国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 Mona Lisa Smile ),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一位个性独立的艺术史女教师(茱莉亚·罗伯茨饰演)如何影响了保守的女子学院的女生们,让她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选择。这些女大学生大都拥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优秀的教育经历,但她们感兴趣的不是如何有所成就,而是如何嫁给一个好丈夫。50年代末,美国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下降到20岁,60%的女大学生辍学结婚。电影中,一个叫贝蒂的女学生才貌双全,如愿嫁给门当户对的富家子弟,还在时尚杂志上摆出各种夫唱妇随的姿态。在得知丈夫出轨后,她痛苦不堪,决定离婚,追求新生活,却被她的母亲厉声阻止:“不要把家里的丑事抖落到众人面前,你会被耻笑的!”她反驳道:“妈妈,你看过《蒙娜丽莎》吗?她笑得那么美,但是她幸福吗?有谁知道?为什么不问问她自己的感受?”

在《女性的奥秘》( The Feminine Mystique )一书中,作家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描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郊区主妇”们的生存状态。这是战后随着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扩张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中产阶级的主妇们普遍不再工作。她们住在郊区的大房子里,使用着不断推陈出新的电器和厨房装备;她们化着精致的妆容,梳着时髦的发型,穿着美丽的连衣裙,打扫房间,抚养孩子,烹饪饭菜,等待心爱的老公回家,共享天伦之乐。还有什么比这样丰衣足食、优雅体面的生活更让人幸福呢?

02

《女性的奥秘》
The Feminine Mystique
贝蒂·弗里丹 著

但是前所未有的,这些理应幸福满足的女性却躁动不安,有一个问题时不时从她们的头脑中冒出来:“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吗?”她们中间的很多人出现了精神问题。医生们发现许多前来求助的女性患上了“主妇疲乏症”,即每天需要的睡眠时间长达10小时,总有什么问题让她们疲惫不堪。有些主妇在药品和毒品中寻求解脱,有些人离家出走,有些人绝望自杀。她们无能为力又满腔仇恨,连自己都不明白是为了什么。与此同时,她们还努力维持年轻的面容和姣好的身材,才不至于失去丈夫的宠爱。“女性的奥秘”要求她们始终保持“女性特征的完善”,以至于如果患了乳腺癌,她们宁死也不愿做手术。所谓的“女性气质”把她们塑造成美丽、天真、顺从、温柔的妻子和母亲。失去自我的她们空虚、孤独,进入一种日渐虚弱的状态,想象力也大打折扣。当被问到“21岁以后的我会变成怎样”时,她们竟然是茫然的。

活成别人眼中幸福的样子,享受称赞与羡慕,这本身并没有错。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一书中,把存在感与优越感并称为人性的两大基本需求。前一种需求让我们追求平等和民主,渴望自己的声音被听见、被尊重;而后一种需求让我们追求优越和特权,渴望保护自己“应得”的利益。(至于何为“应得”,那就见仁见智了。)

所以,无论多么不愿承认,我们私下里都希望能比别人过得好一点,并把它归结于自己的美德、聪慧和勤奋。在现代语汇中,“幸福”也是成功的一种,它标志着更立体的成功,更持久的成功。如果你在大街上拉住一个人,问他“你幸福吗”,多半会得到肯定的答案,因为即使他当下并不快乐,但要向一个陌生人承认自己生活失败,掌控不了人生,那还是真需要一点勇气才行。我们执着于幸福,渴望被接纳、被尊重、被羡慕,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给自己每天的奔波劳苦找到意义和价值。问题是,你打算多么努力地活成别人眼中幸福的模样?

2020年10月,一个“名媛拼团”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为了博取所谓名媛的印象,一些经济上并不富足的女子,通过拼单方式住豪华酒店,背名牌包包,喝名店的下午茶,甚至连名牌袜子也拼团轮流穿。随着群内的聊天记录被曝光,这些假名媛遭到网友的奚落嘲讽。而她们不过是想“看上去”活成别人羡慕的样子。如今“凡尔赛文学”也不过是物质的另一种包装。举例:“老公竟然送了我一辆粉红色的兰博基尼,这颜色也太直男了吧,哎,怎么跟他说我不喜欢这个颜色呢?”这些渴望成为“名媛”的女孩子期盼着价值的认可,却忘记了自身的价值。其实相似的现象出现在历史上各个处于经济上升期的社会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莫泊桑的《项链》,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都能帮助我们了解一二。

美国作家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的《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 Class: A Guide through The American Status System )1983年出版,20世纪90年代被翻译成中文,名噪一时。这本书详细地描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各阶层从衣着打扮到住所装潢的生活方式,比如上层阶级如何使用磨出线的东方地毯,还有异国情调的过季花卉,中产阶级则在地板上铺满地毯,再加上模仿蒂芙尼的落地灯,还必须在书房里摆上一整套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如果仔细读完这本书,你就会发现,它恰恰触及了中产阶级焦虑,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和成就感,需要外在的包装让自己看上去更值得交往,借此获得更多机会。但他们往往没有看到,风范、品味和认知水平,比财富更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等级。比如在公众场合,我们看到一些穿着奢侈品牌的人在大声打电话,不断用手机拍照等,不尊重他人感受;再比如,铺张浪费、大摆排场,没有环保的基本理念;或者衣着光鲜,但一开口,粗俗不堪,都属于不攻自破,人设崩塌的。

03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
Class: A Guide Through the American Status System
保罗·福塞尔 著

格调在不断变化中。当年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等人牛仔T恤的硅谷企业家造型打破了华尔街西装革履银行家的固有形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福塞尔提到,在社会各阶层之外,还有一个阶层,叫作“另类”,就是个性鲜明、有主见和创造力,不刻意取悦于人的家伙。做自己,才是最有格调的事啊!

我真希望有一个魔镜,能帮我们照见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早晨出门,发现地铁站口的柳树发出了新芽,即使在凛冽的寒风里,也洋溢着一抹新绿,为此你会心一笑,拍了张照片发在朋友圈;穿着妈妈给你寄来的厚毛衣,虽然款式没有那么时尚,但在最寒冷的日子里给了你最结实的温暖,为此给妈妈发了一个撒娇的短信;公司里来了一个大学毕业生,笨手笨脚不知怎么安排视频会议的上传文件,你耐心地跟他解释、示范;晚上回家时,路过街边小店,好像那里的网红烧饼很有名气,买几个带回家,老公、孩子肯定都喜欢;周末,约闺蜜去看了一场话剧,犀利的台词张力十足,散场之后还热烈地讨论……

你的柔软和敏锐,善良和勇敢,才情与趣味,就这样照亮着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你做这一切都自然极了,没想到会有什么观众,或者会得到多少赞美。其实,你不需要活成别人的样子,也不需要活成别人眼中幸福的样子,当我们不受外界眼光的驱使而做自己的时候,那份自在,就是幸福的模样。 p4R8Zhk186AlT7Qv9MeJUb/GWscOu/05epUk5DuAmi71vww7bM/FVwh83FCLLLq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