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本书以慧皎《高僧传》的书写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从整体上阐明以《高僧传》为代表的中古僧传这一佛教史书写体裁的成立原因及途径。在方法上,本书希望将讨论置于文学的视域中加以开展。所谓“文学视域”,意在提示历史考证和宗教信仰之外的另一种研究视野。这种研究视野生成的前提,是对当下佛教史研究范式的反思。现在很多佛教史研究的取径,依然执着于对“历史事实”的追求。如果说每一种方法都制造了它的研究对象,那么对“历史事实”的执念,背后起作用的正是一种线性的历史发展观念。这种观念在解释历史的时候,常常陷入捉襟见肘的阐释窘境。就佛教史研究而言,教外文献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只是书写者的一种言说,教内文献所传递的也不过是宗教人士带有信仰意味的一种话语,两者虽然可能会“分享”一些基本的信息,但这绝不等于几何学意义上的两圆相切取其交集,而“交集”部分便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本身。事实上,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言说,它们皆有其各自不同的言说对象、言说动机和言说策略,并不具有可通约性。那“交集”部分,也只是两种言说恰巧重叠而已。但话说回来,这样两种性质的言说,也并非无法从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加以统摄,正如龚隽所指出的那样,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佛雷和马克瑞(John R. McRae)为代表的佛教史研究新路径已经取代了过去那种过分依靠和相信文献文本,甚至让文本成为历史真正活动者的做法,代之而起的是关注文本的意义与其背后社会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关系,亦即所谓的“行事的学术”(performative scholarship)——不是仅靠文本言说自身,而是要在特定的历史语境和脉络中深切理解这种“行为式”(performatives)的言说。

因此,本书拟采用一种“行事的”研究路径,即关注文本的修辞和叙事,以及修辞、叙事背后所力图呈现的意义,还有更重要的,是其所折射出的社会政治和权力结构。

本书希望将论述建立在对一个个具体问题考辨的基础上,从慧皎《高僧传》的具体书写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寻求一种宽视野、多维度的阐释。这种研究路径的选择,乃是基于如下两点考虑:

其一,中古僧传内涵的丰富性,导致我们难以用某种或某几种模式来“一劳永逸”地加以概括。这就迫使我们首先得承认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放弃“条块分割”和“一刀切”的妄想;其次选择从某些具体问题切入,去展现对象自身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透过这种复杂性去发现背后相对稳定的“基质”特征。

其二,采用以具体问题作为切入口、以点带面的方法,可以保证在研究的深度上,要比规模宏大的铺陈描述来得更加切实和有效。

本书稿分为六章,前两章从“编撰材料源自”和“文体样式形成”两个层面,整体揭示《高僧传》书写范式成立的过程;第三至六章,以四个具体案例为基础,分析和揭示《高僧传》书写中所存在着的各种“张力”关系(如异域与中土、史实与神话、空间与想象、僧制与王权、时代与命运等)。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点面结合的形式,来分析和展示中古僧传书写的整体样貌、书写机制与精神内蕴。 U86zNnouM7GNByvmOTF8eEd47unbh+bvRAaNFLpOrjGUkgqnXVZ9H+Q9izojtsm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