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不想把这本书题献给谁,也不想请求谁的保护 。书若好,自然有人读,书若不好,我也不会在意是否有人读。

我把第一批信件拿出来,是为了试探公众的口味,皮包里还有许多信件,随后可以奉献给公众。

不过,条件是读者不知道我是谁,读者一旦知道我的名字,我就将缄默不语。我认识一位女子,她走路中规中矩,但是,只要有人打量她,她当即就瘸了 。这本书的毛病已经够议论一阵子了,无需再把我本身的毛病搭上。有人若是知道我是谁,或许会说:“他的书与他的秉性格格不入,他应该把功夫花在合适的事情上,一个正经人犯不着做这种事。”这类感想对于评论家来说是家常便饭,不需要动多少脑筋。

写信的这些波斯人曾是我的街坊,朝夕相处。他们视我为另一个世界的人,所以对我什么都不避讳。确实,从万里之遥来到这里的人,没有什么私密可言。他们把大多数信件让我看,我一一抄录下来。我无意中看到了几封他们本不应该让我看的信,因为信中的内容对他们的自负和妒忌构成极大的伤害。

所以,我只当了一回翻译,把精力用在不让这些信件冒犯我们的习俗上面。我竭尽全力不让读者受困于亚洲语言,不被无数崇高卓越的言辞弄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云。

我为读者所做的还不止这些,我删除了大段冗长的客套话,东方人和我们西方人一样,在这方面毫不吝惜;我还隐去了大量见不得阳光,只能消亡在密友之间的那些细节。

大多数书信集的作者倘若也这样做,他们的著作肯定已经泯灭了。

一件事时常让我惊诧不已,这些波斯人竟然像我一样熟悉国人的习俗和规矩,就连最细微之处也不陌生,我敢说,不少到过法国的德国人未曾注意到的事物,这些波斯人却都发现了。我觉得,原因在于他们居留的时间相当长,何况亚洲人熟悉欧洲人的习俗,要比欧洲人熟悉亚洲人的习俗容易得多,亚洲人用一年时间就能透彻了解对方,欧洲人哪怕花四年时间也做不到,因为欧洲人易于沟通,恰如亚洲人不善交流。

按照惯例,任何译者乃至最粗俗的注释家,都可以写一篇阿谀奉承的文章,放在书首,大谈这部著作的功用、优点和卓越之处。我没有这么做,诸多原因不难猜到。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这不啻是把一件令人讨嫌东西,放在一个已经十分令人讨嫌的地方,我想说的是序言。 9Xh1ZlnQijmRByO42hHQsV8eOrgrtXP14VRPfgR6YPvAg9fnMzptzV+46ietWb8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