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尽管人群拥挤,每个人都是沉默的、孤独的

卡夫卡 |Franz Kafka

(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享誉全球。

卡夫卡英年早逝,仅活了四十一个春秋。这位世界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就其本人生活经历而言,除了三次订婚又三次解除婚约、终生未婚之外,再平常不过。

然而卡夫卡的作品难以理解,这是评论界公认的。奇异吊诡的想象,违反理性的思维,不可捉摸的象征,毫无逻辑的描述;没有起始,没有结尾,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也没有明确的方向,可以说其作品是建立在悖谬和荒诞上的。爱因斯坦在谈到卡夫卡的作品时说:“它反常得令我读不下去!”爱因斯坦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一般人呢。

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查理大学攻读法律;190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卡夫卡的一生,既没有做出什么惊心动魄的英雄业绩,也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举动,既非春风得意,亦非穷困潦倒;既非一帆风顺,亦非颠沛流离;既非功成名就,亦非默默无闻。从形而下来看,一常人也。然而从精神层次来进行观察却迥然不同,这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痛苦和磨难、孤独和愤懑的内心世界;这是一个憎恶现实而显得无奈,痛恨社会而又心存恐惧的人生。

卡夫卡青少年时期

在卡夫卡的一些作品里,在他的日记、书信和杂感中,一再会遇到“恐惧”这个词。恐惧外部世界对自身的侵入,恐惧内心世界的毁灭,恐惧表现为诸种形式的社会存在。正因为他受到恐惧的左右,于是对生活于其中的城市,他所遇到的人们眼中正常的一切,他对自己的生活,他的家庭,他的亲人,他的恋爱、婚姻、职业,甚至他视为生命的写作,都怀有一种巨大的恐惧。

18岁时的卡夫卡

卡夫卡把写作看作自己人生的最大追求,这是维持他生存的形式,然而恰恰又是写作使他产生了巨大的恐惧。对他说来,写作成了为魔鬼效劳而得到的一种奖赏,是一种带来死亡的恐惧。他渴求爱情,渴求建立家庭,然而也正是由于恐惧,恐惧爱情和家庭会使他失去自由,会影响他的写作而迟疑并最终放弃。对卡夫卡而言,恐惧无处不在,生活中和精神上都是如此,并且已成为他潜意识中的一种追求了。

卡夫卡获博士学位时(1906)

从卡夫卡1903年开始写第一部作品《一次斗争的描述》到他逝世的1924年,其间只有二十一个年头。他从来没有成为他毕生渴求的一个职业作家,始终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他的文学作品数量并不多,除了一些中短篇以及速写、随感、箴言、札记,就只有三部长篇,且均没有最终完成,这就是《失踪者》《审判》和《城堡》。然而就是这数量不多的作品为卡夫卡死后赢得了世界性的声望。

卡夫卡护照像(约1915)

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卡夫卡的作品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作品,他笔下的现实是一个被扭曲的现实,他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梦魇的世界。读他的作品绝不是一种消遣,不仅仅是费力、费心,有时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卡夫卡是个自传色彩很强的作家,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在写他自己,表现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作品中的人物不仅名字与作家本人的名字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与作家本人相似的人格属性和心理特征。卡夫卡赋予了他的人物与自己相同或相似的人格属性。凡是重要的人生体验和感受,在他的作品中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他的小说是他生存体验的总结和内心世界的外化。

卡夫卡绘画作品

说到卡夫卡的作品,也要谈一下他生前的好友——作家马克斯·勃洛德(1884—1968),没有他,卡夫卡最重要的三部长篇以及除生前零星发表之外的大多数作品早已化为灰烬了。卡夫卡曾两次以书信形式的遗嘱,要勃洛德在他死后把他的一切著作均付之一炬:

在我写的全部东西中,只有《判决》《司炉》《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和一个短篇故事《饥饿艺术家》还可以……我说这五本书和一个短篇还可以,那意思并不是说我希望把它们再版,流传后世,恰恰相反,假如它们完全失传的话,那倒是符合我的本来愿望的。……

马克斯·勃洛德

然而,此外我所写的一切东西(刊登在报章杂志上的作品,手稿或者信件),只要可以搜罗得到的,或者根据地址能索讨到的——所有这一切,都毫无例外地予以焚毁,我请求你,尽快地给予办理。

从中可以看出卡夫卡是如何斩截决断地对待自己的作品,这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卡夫卡决意消除掉一个毕生追求成为作家的他所留下的任何痕迹。

然而,作为他的遗嘱执行人的勃洛德却违反他的本意,把卡夫卡的所有文字都保留下来,一一加以整理出版,并在1935—1936年出版了六卷本《卡夫卡文集》和九卷本文集(1949—1950)。没有勃洛德,卡夫卡充其量只是一个小作家而已,有了勃洛德,才让卡夫卡赢得了世界性的声望。

长篇小说《城堡》手稿

不同阶层的读者,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度,都会成为解读卡夫卡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卡夫卡所构建的是一个象征的、寓意的、神秘的、梦魇般的世界。那里面五光十色,光怪陆离,有离奇怪异的场景,有超现实、非理性的情节,有形体上和精神上“变形”了的人,人物有荒诞的非逻辑的行为举止。

卡夫卡一生都在苦苦探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但至死都无法对他的思考和探索给出令他自己满意的答案和结论。卡夫卡不是去复制、去摹写、去映照现实,而是独辟蹊径用非传统、反传统的方式去构建了一个悖谬的、荒诞的、非理性的现实;借助细节的真实和内在的逻辑力量,使这个现实比形而下的现实更为真实。 vV3NORcp/DE4MOg3hB7ap24iQ6f6VamvVvZePdyVmShsckhJorSsuvoGbDvqd2G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