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然有一双儿女,女儿7岁,儿子3岁。女儿升入小学二年级后,班主任几次打电话告诉舒然,说女儿未经同意拿了同学的东西。每次和老师通完电话,舒然都会劈头盖脸地将女儿痛骂一顿,可情况依然没有改善。
这天,舒然又接到了班主任的电话,说女儿又不经同意拿了同学的自动铅笔。班主任建议让她在家反省两天,当她能够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再来上学。
接完老师的电话,舒然既羞愧又担心。她气急败坏地冲到女儿桌前,恶狠狠地用戒尺打孩子的手心。舒然每打一下,女儿都会发出惨烈的叫喊声,而每打一下,舒然的心也在滴血。此刻,她完全不知道除了打孩子还能做什么。打完之后,舒然让女儿写下保证书,承诺以后绝不再拿别人的东西。
反省两天后,女儿回到了学校。过了不到一周,舒然再次接到了班主任的电话……
这时的舒然完全处于崩溃状态,她担心这样下去,女儿在学校里会被孤立,这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舒然甚至开始严重失眠。
在这种情况下,舒然带着女儿来做咨询。见到母女俩时,我留意到女孩每次抬头,都会小心翼翼地快速瞥一眼周围的环境,眼神里满是委屈和恐惧。透过她的眼神,可以明显感受到她的胆小。如此胆小的一个孩子,却接二连三地用“偷窃”触碰妈妈的底线,她的内心到底在发生着什么呢?
舒然焦虑又无奈地对我说:“温老师,骂也骂了,打也打了,一点用都没有。现在我该怎么办啊?”我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问她:“你小时候有没有偷东西的经历或者被怀疑偷东西的经历?”听到问题的一瞬间,我在舒然焦虑无奈的眼神里看到了惶恐和紧张。
舒然说出了埋在她内心深处的一个童年故事。
舒然5岁那年的暑假,她在姥姥家住了两周。刚回到家,妈妈就接到了姥姥的电话,随即妈妈恶狠狠地拿起鸡毛掸子,指着舒然说:“姥姥发现她放在抽屉里的五块钱不见了,快说,你把钱放哪儿了?”舒然根本没拿那五块钱,她边哭边和妈妈解释。
妈妈根本不相信舒然,但看到舒然哭得那么伤心,妈妈猜想她可能已经将钱花掉或者弄丢了。于是妈妈宽慰舒然,说即便钱花了或者丢了也没事,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就可以。
但舒然真的没拿,她不停地和妈妈解释,这激怒了本就羞愧、愤怒的妈妈。她顾不上舒然一脸的恐惧和无辜,把舒然一通暴揍,警告舒然,让她从此长记性。
之后再也没有人提起这件事。直到今天,舒然依然不知道不翼而飞的五块钱到底哪儿去了,但她的内心一直有一片巨大的阴影。直到现在,她都不敢单独待在公共区域。上学时的宿舍,工作后和别人合租的房子,甚至单位办公室等公共区域,只要房间就剩她一人,她立马就会陷入恐慌:万一这里丢了东西,我怎么办?我该怎么解释?在所有的集体生活中,舒然都努力避免一个人待在房间,这也让她养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从小到大和朋友的相处中,她时刻处于紧张状态,并且她感觉自己和朋友之间总是隔着很远的距离,似乎她从来无法真正走近对方。
表面看是孩子出了问题,但其实舒然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我问了舒然几个问题。
我: “每次听到老师说女儿拿了别人的东西,你是什么感受?”
舒然: “每次我都特别紧张,特别羞愧。”
我: “你紧张、羞愧,是想到了什么呢?”
舒然: “我担心女儿长大后像我一样,没有真正的朋友。自从姥姥丢钱事件后,我总是刻意地和周围人保持距离。我特别羡慕别人有闺密,而自己却活得很孤独。当老师第一次说女儿拿了别人的东西时,我感到非常恐惧和担心,我怕女儿会变得和我一样谨小慎微、胆小怕事,这样她一生都会活得很累。”
我: “所以,你担心孩子和你一样没有真正的朋友。当你有这种想法时,你的身体有什么感受呢?”
舒然: “我会心跳加快,头皮发紧、疼痛。我批评孩子时看上去很有力量,但身体其实非常没有力量。”
我: “在这种无力、焦虑、担心的情绪下,你会与老师和孩子怎么沟通呢?”
舒然: “刚开始时,我告诉老师我一定会好好教育孩子,但同样的情况连续发生,我不停地和老师道歉。当老师的语气非常严厉时,我会更加崩溃,担心老师已经不喜欢女儿,担心女儿被同学孤立。带着种种担心,我在批评孩子时就特别激动。”
我: “所以,你担心孩子偷东西就会和你一样没朋友?孩子在二年级时拿了别人的东西,她就会和你一样没有朋友,是吗?”
舒然陷入了沉思。
我: “孩子在二年级时拿了别人的东西,如果我们处理得当,同时又给予孩子强大的支持,孩子依然有可能拥有幸福的人生,不是吗?”
舒然思考着,她开始意识到自己从一开始就偏激地将问题扩大化了。从第一次接到老师的电话、她歇斯底里地责骂女儿开始,她从未心平气和地和女儿沟通过,更谈不上支持。
我给舒然介绍了限制性信念,舒然意识到自己“偷东西就会没有朋友”的这个信念已经让她深陷恐惧和担心中。她带着恐惧和担心去责骂女儿,女儿根本听不到她在说什么,却清晰地记着她的一脸狰狞。
知道“偷东西就会没朋友”这个信念在影响着自己的情绪后,舒然开始不断地给自己心理暗示:事情完全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只要我及时和孩子沟通,我一定可以和孩子一起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当舒然自己的心安静下来,她耐心地和女儿进行了一次沟通。女儿告诉舒然,自己拿的别人的东西都是自己和妈妈要过,但妈妈因为各种原因没给自己买的。舒然这才想起,女儿以前要什么东西,她都会以质量不好、没用、性价比不高等理由拒绝。女儿没有零花钱,又好奇那些自己从妈妈那儿无法得到的东西,于是就用“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听女儿说到这里,舒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当她真正静下心来,她才了解了孩子真正的想法,而这个困扰她和孩子很久的问题马上就得到了解决。在这个过程中,静下来觉察自己头脑中的限制性信念,正是解决问题最关键的一环。
前面我们提到了合理情绪疗法中的ABC理论,当舒然从“偷东西就会没朋友”转变为“我一定可以和孩子处理好这个问题”,她的情绪开始放松下来,而这份放松同样让孩子放松下来,她才有机会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妈妈。 同样是和孩子沟通,我们是带着爱还是恐惧,得到的沟通结果截然不同。
发现孩子有不当的行为,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愤怒或者担心,这份负面情绪是因为我们内心对这件事有限制性信念。找到这个信念,同时转变这个信念,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旧的沟通模式,开启新的沟通模式。
小练习
1.找到你和孩子沟通不畅的一件事,在这件事上你坚持的观点是什么?这个观点极有可能就是隐藏在你头脑中的限制性信念。当你坚持这个观点时,你有什么情绪?当你有这样的情绪,你的身体有哪些反应?(比如,头皮发紧,胸口发闷或者呼吸急促,等等。)
观点(限制性信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合理情绪疗法中的ABC理论,针对这件事情,如果用另外一个新观点(强有力信念)来替换你内心的旧观点,你的新观点是什么呢?当你有了这个新观点,你的情绪有没有变化?身体有没有变化?
新的身体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带着新的强有力信念和孩子沟通,你会如何表达呢?试着将你想说的话中的3~4个关键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