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三朝古都:天道多在西北

如果将历史往前推,长安是神州大地当之无愧的主角。

早在先秦时期的历史典籍《左传》中,学者董叔就说出一句颇具神秘色彩的谶语:“天道多在西北。”这一预言,在此后的历史中得以应验。

在漫长的岁月里,“得关中者得天下”这个战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秦皇、汉武、唐宗在此指点江山;李白、杜甫、王维在此激扬文字;周、秦、汉、隋、唐五朝在此建都;儒、释、道三教在此融合,成为古代中国最为辉煌灿烂的记忆。

来到西安,最能直观感受到的历史“宝藏”是城墙。西安古城墙,被称为国内最古老、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至今有600多年历史,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而成。20世纪80年代,西安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保护翻修,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古城的中心,钟楼与鼓楼,这两个高大宏伟的建筑自明清以来岿然屹立,与古城墙遥相呼应,除了具备安全防务的作用,“晨钟暮鼓”在古代还有向居民报时的功能。钟鼓楼静静地坐落于城中,无声地诉说着时光的流逝。

西安人爱修“城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最早的西安“城墙”,出现在距今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中。古老的西安原住民在村落周围修筑了宽、深各5—6米的土沟。随着夯筑技术的发展,地下的“沟”逐渐变成了地上的“墙”。

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高陵区发掘了距今约5000年的杨官寨遗址。其中最震撼的发现,就是这一聚落四周的梯形环壕,周长达1945米,壕宽6—9米,壕内聚落面积相当于40个标准足球场。这是当时中国考古界发现的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城市遗址。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考古发现是建设西安经开区泾渭新城时,被挖土机偶然间铲出来的。

在西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人们发现了许多炭化的粟与白菜籽,还有用来蒸饭的陶甑与盛饭的陶盆。这说明,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业起源国之一,而很多农作物最早是在陕西培育成功的。

农业是支撑史前聚落生存的主要产业,因此,那些对农作物发展有着突出贡献的先民得到了世人的崇拜。周王朝的始祖后稷,就是这样一位人物。在《诗经·大雅·生民》中,后稷被描述为发明农业、开垦农田的领袖,种植了大豆、麦子和瓜果等农作物。

此后,崛起于岐山与渭水之间的周人,在迁徙到关中盆地后建成了国都——丰、镐,拉开了西安十三朝建都史的序幕,从周朝国都丰算起,西安至今有3100多年的都城史。

武王伐纣是周人兴盛的转折点,出土于西安临潼区的西周青铜器利簋,其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在甲子日黎明出兵,一举打败殷商军队的历史,与古籍《尚书》《逸周书》中的记载相吻合,破解了牧野之战的千古之谜。

纣王死后,商王朝土崩瓦解。周以丰、镐二京为都,推行分封、礼乐制度,直到公元前771年,犬戎作乱,周幽王死于骊山下,周人才被迫东迁。

丰京与镐京,是西安地区最早建立的国都。周公在此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华文明大一统的社会秩序,也使中国成为“郁郁乎文哉”的礼仪之邦。丰镐,是礼乐文明的象征。

西周灭亡之后,秦人开疆拓土,也在关中建成了自己的城邑。经过自秦襄公以来的六次迁都,秦孝公任命商鞅实行变法,将都城定在了渭北的咸阳。阳,在古代意指山之南,水之北。咸阳有“山水俱阳”之意,原指今渭河北岸的开阔地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都范围急剧扩张,他在渭河南岸营造新殿,建设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朝的长安乡位于大秦帝国的“渭南开发新区”中,在今西安的北郊,这是长安作为地名的起源。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有学者认为,秦始皇至少开创了六大统一:统一郡县、统一律令、统一官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秦帝国为中国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影响后世两千多年,还给西安留下了一个宝藏——秦始皇陵。

西安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在秦始皇生前身后修建了近40年。但在此后两千年的岁月中,秦始皇陵一直被掩埋于黄土之下。1974年,临潼一个生产大队的农民在村北打井时,偶然发现了兵马俑坑。此后,秦兵马俑二号、三号坑相继重见天日,被世人惊叹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甚至有人说,没到过西安,就是没到过中国。

秦始皇的帝国,在他死后迅速淹没于秦末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秦都咸阳的宫阙也被项羽一把火烧了,而渭南的“咸阳新城”却在汉代重焕新生。楚汉之争中,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迁都渭南,将秦的兴乐宫重修为长乐宫,并取长安乡之名与“长治久安”的寓意,将都城定名为“长安”。

刘邦本来不想迁都关中,跟着他一起“创业”的弟兄们大都是山东(崤山以东)人,打完天下后都想离家近点儿“上班”。一个叫娄敬的无名小卒向刘邦提出了不同主张,他说,关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战略地位和丰盈充足的物产,在这里定都就稳了。他还说东周时期天子虽处天下之中,但天下诸侯都把他当成摆设,“非其德薄也,而形势弱也”。

这是说,从地势的险要程度来看,洛阳作为都城,并不如西边的长安。

张良也跟刘邦说,长安这个地方,可三面而守,在此定都,诸侯安定,渭河流通天下,这才是真正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在娄敬、张良等人的劝说下,刘邦最终选择了定都长安。

刘邦与他开创的大汉帝国,也为长安留下了数不尽的宝藏。在此后长达200多年的岁月里,长安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化大都市。

张骞从这里应征出使大月氏,最终凿空西域;霍去病率军西进,在祁连山下斩匈奴三万余人,打通河西走廊;王昭君出塞,伴随着阵阵胡笳声,巩固边疆和平。英雄的理想、丝路的驼铃与帝国的财富在此汇聚。

长安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汉武帝大兴土木,扩建上林苑,凿昆明池,修建章宫。史书记载,汉长安闾里一百六十,有八街、十二门、九市,城市规模超过秦咸阳城。甚至直至近年,今西安未央区辖境内的汉长安城遗址,仍是我国迄今发掘的规模最大、遗迹最丰富的“完整的都城遗址”。

东汉光武中兴后,以洛阳为都,除了东汉末年汉献帝被挟持到长安,其他皇帝都在洛阳办公,只是偶尔巡幸长安。长安经历了暂时的衰落,尤其是在汉末乱世,军阀混战不休,古老的都城千疮百孔,一片凋零。汉献帝被困在长安时,城中一度出现人吃人的景象,以致“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国都的命运必然随国运而兴衰。西晋著名的美男子潘岳在长安当县令,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西征赋》:“黄壤千里,沃野弥望,华实纷敷,桑麻条畅……”但与此同时,潘岳也看到,长安的街道、官署一片萧条,当年的黄钟大吕被毁坏于庙前,狐狸、野兔在宫中掘穴,皇宫内也长满了茅草。

那时的长安百废待兴,山河却依旧是那么壮美,似乎在等待着另一个帝国去唤醒它的光辉岁月。

西晋永嘉之乱后,直到隋朝建立,长安在近300年的时间里,长期处于混乱之中。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城头变幻大王旗,汉长安城的繁华早已成过眼云烟。

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灭南陈,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但当时的汉长安城久经丧乱,破败不堪,宫苑建筑就算修了再修,也达不到秦汉的规模;且旧长安城处于龙首原北,距离渭水太近,随时有发生水患的危险,经多年开发,水质也已变得咸苦。

杨坚可受不了这种地方当国都,他大手一挥,于开皇元年(581年),在汉长安城附近的龙首原上重建新都,取名大兴城。这一超级工程仅仅用了9个月就建成,堪称奇迹。

这,就是隋唐时期的长安城。

唐代隋兴,仍都大兴,取旧名“长安”。

长安,再次复兴。

隋唐长安城,经过数次整修与扩建,城市面积达84平方公里,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有东、西二市,108坊,人口近100万,尽显盛唐气象。据统计,唐长安城约相当于汉长安城的2.4倍、明西安城的9.7倍。

新罗、日本、西域各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流连于长安城,他们组团来唐,甚至不惜冒着葬身鱼腹的危险。当时,长安城中的外国人约占城市人口的百分之五,这是一座极具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性大都市,代表着长安都城史的极盛时期。至今,侨居海外的华人仍被称为“唐人”,华人聚居地被称为“唐人街”,这正是大唐长安文化留下的宝藏。

唐代,是属于诗的时代,杜甫追忆过长安的“开元全盛日”;李白想起秋风吹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孟郊在金榜题名后,“一日看尽长安花”;岑参与高适等人拾级而上,登上长安城中的名胜大雁塔,写下“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大雁塔历经沧桑,至今犹在,是西安城中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建筑。当年玄奘法师西行归来,就是在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内翻译佛经。

与庄严的大雁塔相比,小雁塔略显秀丽玲珑。小雁塔在西安城南已屹立1300多年,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说的就是小雁塔内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铸的铁钟,每天清晨,有僧人按时撞钟,声音清脆悠扬,敲醒黎明的残梦。

“枕上一声残梦醒”,长安的盛世梦早已碎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逐渐衰弱。中和元年(881年),长安城再次被攻破,黄巢起义军与唐军的交锋,对长安城造成了极大的损坏。

黄巢起义失败后,他的老部下朱温先后骗取了唐僖宗与唐昭宗的信任,崛起为中原最强的军阀,并对长安城进行了毁灭性破坏。为了篡夺皇位,朱温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强制长安人迁居,挨家挨户将城中建筑拆毁,并将木板投入水中,顺流而下。长安城中的百姓为此号哭月余,痛骂朱温。

晚唐诗人韦庄在《长安旧里》一诗中记载了当时的惨状:“满目墙匡春草深,伤时伤事更伤心。车轮马迹今何在,十二玉楼无处寻。”经此一劫,长安城再次沦为废墟,建都的历史至此终结。

长安作为都城的历史终结了,但中国人的长安情结永远解不开。唐朝以后,长安虽然再也没有成为统一政权的国都,但一直是历代王朝的西北重镇,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

宋太祖赵匡胤不能迁都洛阳,却许下搬家到长安的心愿:“迁河南未已,终当居长安耳。”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都将爱子封到陕西,在长安故地建立了宏伟的王城。

忽必烈之子忙哥剌的安西王府,仿佛盛世长安复兴的昙花一现,其安西王宫“斡耳朵”,堪比大都皇宫,旅行家马可·波罗为之赞叹不已,说“比这再好的是没有了”。

西安之名,始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将元朝的奉元路改为西安府。

朱元璋之子秦王朱樉统治下的西安,号称“天下第一藩”,秦王在诸王中年龄最长、兵权最重。西安本来还有机会再次成为国都,朱元璋的长子、太子朱标曾经巡视关中,他经过洛阳,到达西安,仔细考察了两个城市,感受到汉唐都城在地理形势上的王者气派。一些史书认为,朱标有意迁都西安,但天不遂人愿,有着长安情结的他不幸早逝。西安错过了最后一次机会。

2020年8月,西安市中心的明秦王府城墙发生局部坍塌。突如其来的意外,造成几位居民受伤,这一新闻轰动一时。明秦王府,正是始建于明朝第一代秦王朱樉时期,直到明末,1643年,李自成攻占西安,杀末代秦王,才结束了大明王朝在西安长达270多年的统治。

西安的城墙轰然倒塌,惊醒了沉睡千年的长安梦。原来,历史并未远去,三千多年建城史留下的无尽宝藏,总是在时不时地翻阅古城的过往。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之一。从兴盛到暗淡,历经十三个王朝,包括周、秦、汉、隋、唐,以及前秦、北周等大小政权。尽管时过境迁,今日的西安依然是一个“宝藏城市”。 SV/noLi4XsgeaWipRJqaOI/rG5NnIRteK6mEkMmh7vNTTaIcOWy1TPWXVdPBffh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