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中:“四塞”之国

西安,在黄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南部,东以零河与灞源山地为界,西以太白山地与青化黄土台塬为界,南边是连绵的秦岭,北边是蜿蜒的渭河。

地质学家的研究表明,可以用“沧海桑田”来形容西安的变迁,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它时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时而露出海面形成陆地。

在距今约3.7亿年前,地壳发生了剧烈的造山运动,秦岭南部隆起,露出海面,西安一带地层出现大幅度褶皱、断裂、抬升。

在新生代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秦岭再度抬升,其北坡却大规模断裂下陷,成为关中地堑,西安的大致地貌就此成型。

根据“黄土风成”一说,西北风呼啸着将蒙古高原的尘土源源不断地吹向秦岭之北,关中地堑就在黄土覆盖与黄河冲积作用下,形成了平坦肥沃的关中盆地。

西安现在修地铁如此困难,并非只是为了保护地下文物,这与当地的地形地貌也有很大关系。

西安是典型的黄土地形,土质属于湿陷性黄土,结构容易破坏,发生下沉,对地铁隧道影响较大,每次具体施工前都要进行加固处理。

除此之外,西安还是国内地裂缝灾害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地裂缝容易导致地铁隧道变形,修建难度极大。

西安地铁2号线就因为在黄土地区修建难度大,建成通车后,拿了一个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全球杰出工程”大奖,也是世界上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地铁工程。

西安所在的关中盆地,还是历史上有名的“天府之国”。秦汉时期,这里是全国最富有的地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当时关中人口是天下的十分之三,财富却占了天下的十分之六。

关中盆地被山带河,是易守难攻的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四塞之国”,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古人认为,关中盆地东有函谷关(今河南与陕西交界处),西有散关(今陕西宝鸡市),南有武关(今陕西商洛市),北有萧关(今宁夏固原市)。这些险关以山川为据点,形成一道天然的防线,此即所谓的“四塞”。

分布于秦岭各处的古道,是西安通往汉中、巴蜀的要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与“四塞”共同拱卫着关中,同时对西安有着居高临下的威胁。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时,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跨过蜀道奇袭关中的典型案例。

秦岭名山之一的终南山,雄踞于西安之南,历代隐士曾在烟雾缭绕的山上修仙问道,名扬天下。

高山之下,“古原”纵横相接,构成关中的沃野千里。在关中,李商隐登临的乐游原、李白笔下的五陵原,与陈忠实小说中的故事背景白鹿原等,大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平原,而是专指一处处高而平坦的块状或带状黄土地带。

这种地形,地质学家认为是由渭河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它们携带着汉唐长安的文化基因,承载着当地人的园林与田野。就连古代西安城的水,也多是利用这些坡原地引进城内。

西安自远古时期就水源丰富,无数生命在此繁衍生息,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诏开八水注恩波,千介万鳞同日活。”

古代西安有八条河流围绕穿流,素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北有渭、泾,南有潏、滈,东有浐、灞,西有沣、涝,“八水”均属黄河水系。

渭水,可谓关中地区的母亲河,其横贯关中平原,挟泥带沙,自黄土高原浩浩荡荡而下,滋养着十三朝古都,沿岸遍布着许多古代文化遗迹。

浊流滚滚的渭水,与水流清澈的泾水在西安汇合,一分清浊,蔚为奇观,此即所谓的“泾渭分明”。

山构成了西安的骨骼,水构成了西安的经脉,而黄土构成了西安的血肉,这些是西安最初的“宝藏”。

西安凭借山川地势,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十三朝古都,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那座被称为“长安”的古城,至今仍在山河间回荡着盛世的弦歌。 OrFcW0shseOUvZ4/WBOlZXmtVfM1SWuS6mFTFKfseo199TtfnG/Ps/mB+n5lB80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