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宋代精神

所谓时代精神,与时代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点毋庸赘言,但笼统地说是环境,却绝不是简单的东西。如果从国家对外势力的角度来比较唐宋两代,就会发现唐朝是向外扩张的时代,而宋朝则是向内退缩的时代。从文化形成主体的角度来看,在唐朝官僚贵族阶级是其核心,在宋朝官僚知识阶级是其核心。进一步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考虑,一般可分为继承发展型和反动批判型两大类,唐朝属于前者,宋朝属于后者。从中国的精神史上来看,宋朝正值大变革时期,如果探讨其内容的话,我认为宋朝可以说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

宋朝从太祖到太宗的时代,分立的各国被合并,国家的政治体制也确立了,但看到唐末五代混乱的主要原因在于藩镇的跋扈、将兵的专横,于是摒弃武断政治,推行文治政策。为此,科举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广泛地从庶民阶级中选拔能干的人担任官吏,但被录用的多是地方地主阶级的子弟。就这样,宋代的官僚政治体制得以确立。到了这个时代,产业又迅速发展城市繁荣,市民生活水平因而提高,变得豪华;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朝廷也推崇学问文艺,人们自觉努力学习,养成较高的修养。因此,宋代文化有了飞跃性的提高。据了解,宋代人是世界上罕见的文化人。他们创造的文化是清纯高洁、宁静而深刻的、内观的、知思的文化,而这正是对丰满华美的、外观的情绪的文化的批判和反省。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其主要原因是宋代人的精神结构较为内向。这当然与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情况有密切关系,但也不能忽略,宋朝对外关系所带来的国势畏缩是其重要原因。

宋朝与唐朝相反,经常受到塞外民族的压迫。最初遭受辽西夏的入侵,接着被灭亡了辽的金占领了华北地区,于是不得不依靠江南地区重建国家,最终还是走向被灭亡了金的蒙古(元所灭亡的命运。因此,宋代人的精神结构不得不变得自我内向其结果是他们在内观、知思的文化中看到了价值和意义;唐代人的精神结构是外向的,因此他们在外观、情绪的文化中看到了价值和意义,两者是相反的。从发散到收敛,从外向到内向这就是唐代精神向宋代精神的发展。一言以蔽之,宋代精神是内观的。宋代的精神文化是多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值得大书特书,只要看一眼这一时代的绘画和瓷器就能清楚地看到,宋代人在精神深度上创造了其他时代的人和其他国家的民族都无法企及的、具有世界价值的文化。

上面所述的宋代精神也不是突然产生的。唐朝也是在王朝建立后的一百多年,即玄宗开元、天宝时期开始,逐渐出现了革新的趋势。根据《新唐书·文艺传序》(卷二〇一)中记载:

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瑑,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

可以知道这个。这里所说的革新性是指改变了以往的外观的东西,转向了内观的东西。虽说是内观的,但内容很复杂,概观而言,宋代精神可以看作是对唐末萌动的内观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宋代文人第一人苏东坡的以下这句话很好地传达了这一信息。

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东坡前集》卷二二,《书吴道子画后》)

上述四人,从唐代精神的主流来看都是革新的文化人,都是重视内观精神的人。东坡接着说:

(智) 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 (同上)

仿佛他们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精神,从而创造出了这种内观的文化,但我们不能忘记,唐代精神的主流仍然是外观的。

唐朝到了八世纪下半叶,发生了安禄山、史思明之乱,接着九世纪下半叶,发生了黄巢之乱,于是贵族阶级没落,藩镇横行,因此唐大帝国也终于不得不走向崩溃。唐朝灭亡后半个世纪又持续了五代(907―959)的分裂混乱时代,因此,从唐末到五代,文化走向衰退。在五代时期,只有江南的南唐和四川的后蜀治理相对稳定,因此这些地区的文化得以保留,并在宋初得以传承。

在唐末五代之间萌生出的内观精神,大致可分为知思的和抒情的两种,如果说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则是主观的,但是在这个时代,这两者开始了浑然一体地运动。纵观宋明的时代精神,都是内观的,但如果仔细观察,宋代精神是知思的,明代精神则是抒情的。如果对宋代精神进行详细观察,就会发现北宋与南宋在性质上多少有些不同。这与两代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意识等有密切关系。从总体上看,北宋精神具有理智、客观的倾向,气象静深、遒劲、雄浑,而到了南宋,却变得有点稀薄,形成了一些情绪、主观的倾向,这种气象,也不是没有纤细奢华而走向奇巧的一面。 fZoDf49OXyUAvhCRgAChA75XOJji367/o9v59OMhZ8Ddbrs/xKt7LZ014EFCSUu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