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宋瓷与宋代精神

宋朝的文治政策招致北方塞外民族的强压和侵寇,使宋朝最终蒙受了灭亡的噩运;但另一方面,学术文艺大为振兴,普及到平民百姓,工业技术进步,商业贸易发达,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生活豪华奢侈。在这个时代,以自我验证为宗的禅普及并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倡导严肃道德哲学的新儒学兴起并普及开来,人们也因此而养成了很高的修养,人们的趣味、生活也变得深厚而细腻。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和工艺技术的进步陶瓷也迅速发展起来,这一时期,从东南亚到欧洲的海外贸易变得繁荣起来,这又促进了宋窑的发展。宋瓷充分反映了这一时代的文化主角——官僚知识阶层的教养情趣,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其中存在着与唐代精神不同的东西。现在,我们通过宋瓷的色彩、纹样、形体、风格等来探究宋代精神的特色。

到了宋代,像唐三彩那样感性的、丰富多彩的陶瓷衰退了大量制作非色彩的、白色或者蓝色、黑色、褐色的瓷器。这一时代也有被称为“宋三彩”的瓷器,以及使用赤绘等色彩的瓷器,这是以往没有的绘画技法。宋三彩和唐三彩不同,不是明器而是实用品,但没有唐三彩那么华丽,是生硬的。另外,据说其装饰图案大部分不是像唐三彩那样使用贴付浮文和模子刻线图案的模子,而是自由使用线雕手法的 。(《中国的陶瓷》,解说,二十页) 据此,我们可以窥见以意为主的宋代精神之一端。据说宋代的赤绘是由磁州系的窑制作的。这里所使用的上绘法是一种新技术,尽管如此,赤绘在宋代并没有发扬光大,其兴盛不得不等到明代。这是为什么呢?恐怕是因为赤绘不适合厌恶华丽外饰、追求高尚内在精神的宋代人的情趣。不过,宋代的赤绘和浓穆的明代赤绘不同,给人一种朴素、清纯的感觉 (《东洋古陶瓷》,宋,图版五) ,这也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宋代人崇尚内观的精神,这个时代的瓷器多为纯白、漆黑、青色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上所述,唐代盛行的彩陶到了宋代就衰退了,相反,白瓷和青瓷到了宋代迅速发展起来。那是因为这些是宋代人最喜欢的。宋朝的白瓷在北支的定窑、磁州窑等地进行了烧制,前者是官窑,后者是民窑。南支的官窑景德镇窑里烧制了青白瓷 (影青) ,如果将其作为白瓷的话,烧白瓷的主窑就有三窑,有官民之分,南北之分,呈现出相应的特色。而北宋的代表性瓷器应该是定窑的白瓷和景德镇窑的青白瓷。

定窑的器物也有漆黑的,但以白瓷最为精美。说到定窑的代表性器物,当属白瓷,其器形美观大方,崇高端正,气质高雅;种类以盘、钵、碗之类的东西最多,质地坚硬,敲击时会发出金属声。钵等瓶身的曲线,不像唐三彩万年罐那样丰满大方,遒劲近于直线,棱锐利如刃,触指可伤,整体给人一种理智冷峻的感觉。 (《东方美术》四,图版一七。《中国的陶瓷》,图版三八、三九,一五〇―一五四) 白瓷和青白瓷一样多为无文字的东西,这是当时漆器和金属工艺的普遍倾向 (《博物馆》一七四号) ,也是宋代人内观精神的反映。白瓷图案有线刻式的划花、片刻式的雕刻、模子浮文式的绣花三种图案,少见锈釉或金彩图案。在这里列举的三种样式中,前两者是手绘的,它们的花纹十分流畅犀利,可以说是没有装饰的装饰、无文之文,给人一种理智的感觉,反映了宋代人的知思精神。从磁州窑的瓷器上也能窥见宋代人雄健俊英的气象。定窑和磁州窑的瓷器一般简质遒劲,极具北支风气;景德镇窑的青白瓷则极具南支风气,质地纤薄透明,用精妙的技术刻出的图案流畅锐利,器形端正,加上淡淡的水色釉,真有一种清净之美。 (《东方美术》四,图版一九、二十。《中国的陶瓷》,图版三)

青瓷是宋瓷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产自汝窑、钧窑、修内司窑、郊坛窑、龙泉窑等,其中后三者始设于南宋时期,三者中前两者为官窑。汝窑出产的瓷器据说是北宋中期的瓷器,颜色是沉稳雅致的橄榄色 (《东洋美术》四,图版一八) ,或是近乎天蓝色的蓝色 (《故宫瓷器选粹》,图版二、三) 。纹样是片切彫,雄健严肃,充分反映了北宋深邃遒劲的精神。 (《东洋美术》四,图版十八。《东洋古陶瓷》,宋,图版一二、三) 钧窑青瓷与其他窑青瓷不同,为半瓷质,厚厚地涂有失透性的沉淀的蓝色釉,常有辰砂发出的红、紫或铜色斑点图案色泽比较丰富,作为宋瓷来说是稍显特色的东西。钧窑的青瓷制作从北宋持续到元代,北宋的青瓷色彩秀丽,器形格调高雅 (《东洋美术》四,图版二一、二三。《东洋古陶瓷》,宋,图版二)

中国的青瓷发展到南宋达到顶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修内司窑、龙泉窑制作的粉青色青瓷,也就是日本所说的砧青瓷以及涂有厚粉青色、具有装饰性双重贯人的郊坛青瓷。至此青瓷也达到了优雅的极致。颜色具有由内在的光辉所散发出的美,有一种深邃的味道。郊坛窑的东西特别有厚重感。一般来说,南宋青瓷器形规整,格调温雅有品位,纹样优美;但从青白瓷可以看出,到南宋末年,它没有鼎盛时期那样格调高雅而显得纤弱,因此很难窥见北宋瓷器所体现出的简洁清纯、雄健峻严和智慧敏锐。 (《东洋美术》四,图版二九、三〇、三一、三二、三四。《中国的陶瓷》,图版五、五七。《东洋古陶瓷》,宋,图版六) 另外,对于同一窑的烧造品,如果将北宋和南宋进行比较,其差异就会更加明显。例如,磁州窑和钧窑的产品,北宋精薄紧密,做工精细,而南宋则粗厚粗糙。即使是景德镇的青白瓷,北宋薄而硬,器形紧致,纹样强而尖锐,而南宋做工粗糙,纹样也没有北宋明洁,格调卑弱。这大概反映了江南风气和国力薄弱。 (参见《东洋古陶瓷》,《宋瓷概说》)

要了解南宋陶瓷的精神,就不能忘记漆黑瓷。它盛产于建窑和吉州窑。建窑制作精良的天目茶碗,器形规整,内外均施有光泽的漆黑釉,釉色厚重,色泽充满苍古幽玄的情趣。其中也有被称为曜变、釉滴、禾目的自然形成的釉彩,为漆黑瓷增添了一种情趣。这种瓷器虽然没有北宋器物的清纯和高洁,但却有南宋器物的情趣。 (《东洋美术》四,图版三五、三六、三七) 吉州窑的器物和建窑的器物不同,釉调富于变化,但多数是有着温暖触感的被称为玳玻天目的茶碗;纹样与建窑的不同,是技巧性的,放眼望去,全幅是梨地风格的黄褐色,上面用黑褐色画有梅花纹、飞凤纹、莲花纹等,在涩味中增添了华丽。纹样虽然不尖锐,但有技巧性苦心的痕迹,所谓木叶天目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色。吉州窑的器物体形不固定,但不像建窑的器物那样紧致。因此,我认为这种器物比建窑器物更能反映南宋的时代精神。 (《东洋美术》四,图版三八、三九、四〇)

比较唐宋陶瓷所反映的时代精神,由唐至宋,华丽丰满、温和宽容成为简朴清瘦、险峻遒劲,豪华清新、优美温雅成为幽玄苍古、冷彻崇高。简而言之,感性的东西变成了理智的,外观的东西变成了内观的。另外,异国风情的东西消失变成国粹的也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yxJv+47COs0wxD8UH2YpsxsUmWTVo+jcDAh1dZCn+/Eyok9DsI6nk2XuuFI4Utz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