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元代精神

元代介于宋明之间,原本是一个文化不振的时代,但它的存在意义在于转化宋代精神,将其传到明代,建立明代精神形成的基础。宋代的文治政策不但消除了唐朝末年以来武断政治的积弊,而且促进了文运的进步发展,在形成灿烂的内观精神文化上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对外政策却变得消极,最终导致国内各地被蒙古军蹂躏。蒙古大军如怒涛般入侵,肆虐江南各地,正如乐雷发所唱的“杀人如麻兮流血成湖”,在各地肆无忌惮地进行杀戮,使得高傲的宋代人文化遭到了破坏。当时的很多读书人和知识分子,对于这样的国难都束手无策,实在是无能,但宋代盛行崇尚义理的儒学,因此在国家灭亡之际,持节的人也不在少数。其中也有像陆秀夫那样的人,他在与元军的战斗中失败逃到崖山,终于用尽生命背负帝昺投身于海中,但在亡国流离的过程中,犹在船上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的《大学》。 (《宋史》列传,卷二一〇) 他的死仿佛真的象征着宋代精神的命运。

(1271―1368) 不仅是第一个异族统治的大一统王朝,而且建立了拥有多种族和跨越欧亚的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国。在元朝身份阶级的差别很严格,人民被分为蒙古人、色目人 (西域诸民族) 、汉人(原金国治下的诸民族)、南人 (原南宋治下的居民) 四个阶级,蒙古人是统治阶级,拥有最高文化的南方人是最低等级,受到冷遇。当时有一句谚语叫“八娼九儒十丐”,可以说是知识分子、文化人之代表的儒者的地位在妓女之下、乞丐之上。当然,在宋元交替之际,宋朝的知识人、文化人大多不得不隐而不仕,所以知思性的宋代精神也不得不自我转为野逸性的。如前所述,元是占领有古今未曾有过的庞大土地的大帝国,因此其中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异质文化,但与唐代不同的是粗糙且缺乏统一性。但是野蛮的蒙古人成为压迫汉族文化人的统治阶级,庶民文化就此兴起了。因此,宋代的知思精神转变为抒情倾向,这成为明代精神形成的先驱。

由于元朝是一个过于庞大的帝国,统治不得不散漫。散漫的东西容易崩溃。元朝建国以来,依靠强大的武力统治维持了国政,但是从建国后半世纪开始,武断政治的机构开始松弛与此同时产生了各种矛盾,四汗国从元朝的宗主权下独立,内政外交上也有失败,宗教叛乱勃兴,汉民族的反抗也变得激烈终于走向崩溃,被汉族的明朝(1368―1644)灭亡。明朝鉴于前代的弊端,完善了专制的政治体制,但也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清新雄伟的构想和对外政策。而且从十六世纪中期明朝就开始面临北虏南倭之祸,而国内,宦官专横跋扈,政治斗争不断,因此国运走向衰退,最终被清朝(1636―1911)灭亡。 fZoDf49OXyUAvhCRgAChA75XOJji367/o9v59OMhZ8Ddbrs/xKt7LZ014EFCSUu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