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阳明与晦庵

支配明代思想界的儒家学说为朱子学。因为永乐时,坊间有《四书五经大全》一书,其内容悉依据朱子学说而编纂。当时之科举考试悉依据这《四书五经大全》之说行之。故士林的思想无出乎《四书五经大全》以外者。象山之学,当时视为禅学,视为异端。但朱子博古通今,明初的宗朱学者,从说格物穷理,实际只就朱子所著的《近思录》或此等书而研究,其学识非常浅陋。阳明出版《古本大学》时,当时的学者,尚有不知除朱子的《大学章句》之外有《古本大学》者。由此可知,当时学者的固陋。故徒说“居敬穷理”,而不知反省其心。阳明初研究佛老,后认道家长生不老之说的可笑,又悟佛家的弃人伦出家思想的反乎自然,因绍述象山的“心即理”说,标榜“致良知”,说“知行合一”之说,以反抗朱子之说。兹提要揭其学说与朱子学说迥异之点于后。

朱子对于“理气”之说,视为二物,而立二元论。阳明的理气观,则认为一物的两面,而倡对等的一元论。

朱子的“性论”,谓性的本体即“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名。其所为善,是已发之和,偶然与阳明之说,大致相同。但阳明谓性体的发用,必借气行之。故告子的所谓“四端”,即不外乎气。故性即气、气即性,二者如二,二实为一。禀受后之性,是不可分的。关于此点,朱子号称禀受后之性为气质之性,而认性、气的不可离,然性、气之间犹设截然的区别。故其观点,因以不同。这是因为朱子执理气二元论,阳明执理气一元论,由此而生的自然的归结。

“心”与“理”的关系,朱子认为虚灵气中具有性的理者为心,即寓于理的气中者为心。换句话说,即理与气相合,而成为心,将两者区别而观。阳明则据象山之说,认为心即理,视心与理二者为同一之物。朱子之说,认心主乎一,而实管乎天下之理;阳明之说,认心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

致知格物之说,朱子认“知”为知识之知,“物”为事事物物,致知格物为“即物穷理”之意。万物之理,号“皆备于吾心”,然不学,则不知理,故即物穷理,以开发吾心。阳明认“知”为良知,格物之“格”为“正”之意,故物为意之所在。吾人的良知灵昭明觉,但蔽于物欲,即失其真,故当格物,去人欲,存天理,复其良知于至极。致良知的工夫,静坐固有效,但不过其一法。此外,必在事上磨炼。这一点,与宋儒的致知格物专事静坐者不同。

“知行合一”说为阳明的主张。朱子则主张“先知而后行”说。这是由于对格致的认识各异而然。盖朱子认“知”为经验的知识,故广穷事物之理,即至于知,故倡“先知后行”说。阳明认“致知”为致我的良知于意之所在的事物上,故有“知行合一”说。

阳明在大人教育论中,释《大学》一书中所论为“大人之学”,《大学》是谈圣道、伟人修养论的书,与朱子之释《大学》为“大学教育论”之见不同。朱子之所谓“大学”,是与小学相对而言的大学。朱子认《大学》三纲领之“在亲民”中的“亲民”二字应改为“新民”;阳明则主张仍存其旧,作“亲民”二字,亲民则所以明明德,为明明德的手段。又“止于至善”,朱子认为至善当于事事物物中求之,阳明在至善为本然之性,为良知,“止至善”则为复本然之性。再朱子研究《大学》一书,以“格物致知”为主眼,阳明则以“诚意”为眼目,格物只为诚意之功。诚意之极不过止于至善。至于“至善”之则,为致知。 V4Hg7ViGq5CUMZVwJDIDo5Voi4Z1G8O686H1H+F1h653qEBmyzLx01vfUldpeF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