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正念生活

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会改变我们的自我感受。不过,好的方面是,我们可以学会培养自尊。培养自尊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尝试关注自己的想法、想象力、感受和行为。请观察一下图2-1所示的循环。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是干预的最佳起点?

图2-1 循环图

父母交给孩子一项适合其年龄的任务,比如倒垃圾(行为)。孩子做到之后,会受到表扬,那么他会认为,“我能做到,这个世界是合理的”(想法)。然后,孩子就会自信满满,从而产生更具建设性的想法,比如“我可能会做其他事情并取得成功”。因此,孩子可能会选择学习演奏一种乐器(行为)。这反过来又会导致更具建设性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又会带来更多的自信感,这样的循环会以一种增强自尊的方式继续下去。我经常向成年读者展示这个循环图,并问他们:“当你试图建立自尊时,你认为从哪一点开始干预最好——是想法、行为,还是感受?”他们通常会回答说:“最好从行为和想法层面切入。”这没有错——在一个循环模型中,没有错误的答案。然而,请思考一下:当新生儿的父母哺育婴儿或看着婴儿的眼睛微笑时,是怎样完成心理干预的?他们是在教婴儿如何思考和行动吗?(他们是在说:“我爱你,是因为你很聪明,会成为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吗?”)还是在从情感层面影响宝宝?这是个有趣的问题。通常,成年人选择从想法和行为入手干预,因为它们看起来更安全、更具体,而且很重要。但我想说的是,内心态度的重要性不亚于甚至超过这两点。

一种东方视角:正念

近年来,研究发现,正念冥想可以减轻广泛意义上的医学和心理疾病症状,包括从慢性疼痛到压力、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和饮食障碍等。正念冥想似乎增强了与快乐和乐观相关的大脑区域活动。正念练习者的内心常常更自信、更冷静,不论外界发生了什么。事实上,正念冥想的效果也确实令人印象深刻,现在正念冥想正被世界各地的学术医学中心、疼痛诊所、医院和学校(包括法学院)传授推广。

正念冥想在1979年由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的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博士引入西方医学界。正念冥想探索的是思维的工作方式,思考如何能为人们增加快乐、减少痛苦。正念冥想对其他传统是尊重和兼容的,它不会评判一种方法是好是坏。在卡巴金的《多舛的生命》(Full Catastrophe Living)一书的前言中,琼恩·波利森科(Joan Borysenko)博士指出,“正念不仅仅是一种冥想练习,它还在医学和心理方面都对人非常有益。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揭示了温柔和爱的整体性,这是我们存在的核心,即使是处于充满剧痛和苦难的时刻”。这里提出的正念方法与我们在第1章中探索的核心价值概念是一致的。

传统思想教导人们要有两种心:智慧心和平凡心(图2-2)。

图2-2 传统思想中的两种心

智慧心代表我们真正的快乐本性,它近似第1章中描述的核心价值那样,是善良、智慧且富有同情心的。它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快乐(这就是它快乐的原因),它很幽默,充满期盼,是和平、单纯、和谐的。智慧心的特质是有自尊和尊严,但也保持谦逊,可以认识到所有人都拥有智慧。然而,平凡心像乌云一样笼罩着智慧心,使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快乐本性,并造成了许多痛苦。

平凡心总是纠结于各种纷乱奔涌的想法和令人不安的负面情绪。当我们说:“我被愤怒(或忧虑)弄得心烦意乱”时,意思就是我们陷入了平凡心之中,远离了智慧心。正念冥想教导我们如何从这些散乱的想法和痛苦的感觉中解脱出来,在智慧心的宁静圆满中安住。

幼儿似乎从不感到自我厌恶。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学会了无休止地思考、判断、比较、批评、担心、责备、纠结于错误评价,并与生活本来的样子做斗争。我们要求生活或我们自己与众不同,当没有得到自认为必须拥有的东西时,我们就会生气。我们害怕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当我们失去了自认为想要快乐就不可或缺的东西时,就会感到悲伤。正念教导人们如何放下让自己不快乐的那些平凡心的执着,以及如何在智慧心中安住。经过一番沉淀,曾经搅浑的水也能变得很澄净。同样地,当我们让自己的思想安定下来,我们就能再次看清楚(后续章节将介绍能帮我们做到这一点的冥想方法)。

在正念冥想中,心态非常重要。事实上,在许多亚洲语言中,“思想”和“心”是同一个词。在早期传授正念方法时,乔·卡巴金介绍了正念的态度。然而,或许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发自内心”的态度,以提醒自己心态比头脑里的胡思乱想更深刻,并且能够通过躯体感觉体验到这一点。让我们一起探索它们,因为这体现了自尊培养的情感目标,并形成了我们旅程的情感基础。

真诚的态度

十种真诚的态度改编自乔·卡巴金的作品,它提出了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让我们和世界联系的新方式。

(1)耐心。 成长需要很长时间,当我们种下一颗番茄种子时,我们不会踩踏它,也不会大声地批评它不是番茄;而是温柔地把它播种在肥沃的土壤里,并确保它得到充足的水和阳光。

当新芽从土壤中冒出来时,我们会说:“哦,天哪,它长出来了!”之后我们继续培育这棵植物,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满足。耐心就是对成长过程的信任和永不放弃,不要提出令人愤怒的要求和期望,也不要担心种子不能正常生长。我们通常无法预见自己的努力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取得成果。德国有句谚语:耐心是一株很苦的植物,但果实却很甜美。或者,正如另一句谚语:没有经历过黑夜,就不会知道白天有多么光明灿烂。

(2)接纳。 接纳意为接受、采纳。那么,接受就是把善与恶、苦与乐都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并以完全的觉知清楚地看待它们,体验生命而不与之斗争,不必坚持认为事情会有不同,也不必立即试图改变、消除或摆脱当前的痛苦。即使我们不确定该做什么,也可以冷静地观察,“现在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一旦我们能够准确地认清形势,就可以自主决定怎么做——是采取建设性的行动,还是任凭形势发展而不加以反抗。

当我们在家接待客人时,我们对他们的迎接就像他们迎接我们的到来一样愉快。当我们接纳自己时,也会以同样欢迎的态度体验自我。我们能意识到自己的弱点,也许还会下定决心去改进,这样我们就能体验到更大的快乐。我们也认识到自己不完美,不可能要求自己马上变得完美,所以我们接受现在的自己。我们可以为孩子这样做,也可以学着为自己这样做。正如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所观察到的,“这个奇怪的悖论就是,当我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时,我就可以改变”。

接纳一词的含义比自我接纳更广泛,它意味着我们也认可世界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我们接受所有的情况和由此产生的各种感觉——尴尬、恐惧、羞耻、拒绝、悲伤、失望等,并允许它们顺其自然。在放下对负面情绪的厌恶之后,我们就变得不再害怕去充分感受那些情绪。我们要面对它们,而不是躲避。我们知道情绪会来了又去,就会平静而耐心地看着它们以自己的节奏涨落起伏,并对自己说:“不论我的感受是什么,都没关系,这是很正常的感受。”

接纳并不意味着被动、顺从或自满。它只是意味着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当行动的决定变得明确时,我们也可以带着接纳的态度去行动,而不会有冲动、抗拒之类的行为。矛盾的是,当我们松开想要死死抓紧控制权的双手时,反而会获得一种更强的内在控制感(“即使情况没有改善,我也会没事”)。我们对自己管理强烈情绪的能力会更有信心。

当我们经历疼痛或不适时,本能反应是试图避免疼痛或做一些事情来缓解疼痛的感觉。例如,如果邻居的收音机音量太大而引起自己不适,我们可能会开车出门躲避噪声,或者让邻居把音量调低。然而,对于内心的痛苦,这种方法往往适得其反。例如,一个害怕自己恐慌症发作的人会越发紧张,并试图对抗恐慌,这会使得恐慌症状更强烈,发作持续时间更长。更好的方法是放松,让恐慌自然过去。同样,经历过创伤事件的人可能会徒劳地试图摆脱创伤记忆。一些心理医生的建议是,最好是面对并处理这些创伤记忆。如果有人正经历慢性疼痛,最糟糕的做法之一就是紧张地对抗它。学会面对疼痛,像观察者一样任其自由来去,往往有助于减轻疼痛。紧张、畏缩、振作,或者希望事情不是原来的样子,都会强化“战斗或逃跑”反应,反而会加剧痛苦。若是试图逃避、用药物麻醉自己、购物、看电视,或使用其他方式逃避,只会导致痛苦以更高的强度反扑。同样地,留意我们的缺陷和消极情绪,并在心中全然接纳它们,富有同情心的态度会改变我们对待痛苦的方式。

(3)同情心。 也许这是最重要的态度,同情是为他人的痛苦而感到悲伤,以及试图帮助他人的意愿。它与爱或仁爱紧密相连。仁爱是一种对人类普遍的或无差别的爱,考虑到所有人的价值和需求。

下面是一则关于同情心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两个男孩行走在一条乡间道路上。他们在路边看到一件旧外套和一双破旧的男鞋,鞋子的主人在远处的田里干活。弟弟建议把鞋子藏起来,躲在一边偷看主人回来找鞋时着急的样子。大一点的男孩是个仁慈的孩子,他认为这样做不太好,还说鞋的主人一定是个很穷的人。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决定做另一个实验。他们没有把鞋藏起来,而是在每只鞋里放一枚银币,然后躲起来,看主人发现钱之后作何反应。

没过多久,农民从田野里回来,穿上外套,一只脚刚塞进鞋里,就感到里面有个硬物,拿出来一看,发现是一枚银币。他露出了一脸的惊奇和疑惑,一遍又一遍地看着那枚硬币,转了一圈四下张望,没发现任何人。然后他穿上另一只鞋,令他大吃一惊的是,又发现了一枚银币。抑制不住情绪的他跪下来,大声祈祷感恩,他在祷告中说到自己患病又无助的妻子和忍饥挨饿的孩子们。在为他的恩人祈福之后,这位农民离开了。两个男孩继续前行,为他们的同情心所带来的美好感受而高兴。

弗兰克·罗宾逊(Frank Robinson)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球员,曾被国家棒球名人堂授予荣誉,后来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大联盟球队教练。在最近 的一局比赛中,他不得不撤换掉队里的第三弦捕手。因为捕手出现两次失误,并七次失分。最后罗宾逊的球队赢得了比赛,那位捕手大方表示接受:“如果是我爸爸指挥球队,我相信他也会做同样的决定。”然而,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罗宾逊泪流满面地说:“我非常理解他的感受,也很感谢他的恪尽职守,这并不是他的错。我们知道他的弱点,对手今天利用了它。但为了俱乐部的利益,我不得不这么做。”罗宾逊展示出了非凡的同情心。

每个人生来就是为了爱与被爱。爱可以治愈伤口,滋养成长。我们钦佩那些表现出同情心的人,他们既能通过给予也能通过接受来体验它的美好。因此,在我们努力培养同情心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对所有人(包括我们自己)同情的意图——在人们挣扎时体验仁爱,在努力战胜苦难时主动提供帮助。

(4)不评判。 一个孩子在年幼时会无拘无束地玩耍。但后来,孩子学会了评价和判断。你有没有留意过我们成年人进行评判有多频繁?我们会说,“我不擅长这个”“我很愚蠢”“我不如玛丽”“为什么我不能比现在更好”“为什么我的自尊心这么弱”“我很差劲”“我应该进步得更快”“我不如以前那么好”“我不喜欢现在的我”“我永远不会好起来”“如果我没有升职怎么办”“恐惧的感觉太糟了”“我不应该感到难过”。但是哪个效果更好,胡萝卜还是大棒?言论是否等于有效激励?还是仁爱和鼓励更有效?一个自卑的人会更加感到难以重新站起来。正如一位网球教练所说:“有时你只需要停止那些阻碍你的消极想法和判断,只想着‘反弹、击中’。”要观察会发生什么,不要评判自己。我们不必做出导致强烈负面情绪的严厉、惩罚性评判,我们要意识到强烈负面情绪是对特定情境的过度反应,这是很容易做到的。我们只需留意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尽可能地做出反应。如果你注意到你在评判自己或自己的表现,请不要评判这个行为本身。感谢你的平凡心在试图帮助你提高核心价值,然后平静地让自己的注意力回到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上就好。

(5)无执念。 智者曾说,执着是不快乐的根源。因此,如果我坚持要拥有某品牌的汽车才能快乐,那么得不到它,我可能就会难过。如果我得到了那辆车,又可能会为它受损坏而担忧。又或者,如果它被划伤或被盗,我可能会生气。同样,如果我执着于自身形象,我的自尊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或体重的增加而降低。所以,我们可以练习放下对所求的执着,以获得幸福和自尊,相信我们已经拥有获得这两者所需的一切。这并不是说欣赏和照顾自己的身体不重要——只是说外在(金钱、认可、外表、角色等)评价不是自尊或幸福的源泉。

在印度和非洲地区,人们将填满食物的椰子挂在绳子上来诱捕猴子。椰子上有一个足够大的洞,让猴子可以把爪子伸进去。一旦猴子紧紧抓住椰壳里面的香蕉或果肉,拳头就会无法从洞中抽出来。于是,不肯松开爪子的猴子就会被人类轻易捕获。在汤加,章鱼是渔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渔民在独木舟上悬挂了一个由石头和贝壳制成的简单诱饵,它被称为“马卡飞奇”(maka-feke)。当章鱼爬上来紧紧缠住这个诱饵时,渔民就会趁机将它拉上渔船。这两个事例反映出来的问题都是执着。各式各样的冥想都在教我们放下,放下那些阻止我们体验幸福的执念,放松地进入我们的智慧心中,我们获取幸福的能力就在那里。值得寻味的是,当我们放下对外在的追求且不再费力去改变自己的本质时,反而会更加懂得欣赏自己。

(6)初学者心态。 专家心态是不愿意接受新知识和新体验的,而初学者对新体验的心态是开放的。你需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掌握本书所介绍的要领和技能,就像是第一次体验新鲜事物的孩童,不抱太多的预期或假设。请不要预先假设体验自我的方式不会改变,请试着在一种健康的怀疑主义和有趣的开放之间取得平衡,以期尝试新事物。

(7)幽默风趣。 对自己的现状过分严肃且对生活过于认真的倾向,与许多精神疾病的形成机理有关联。有时我们不得不自嘲,因为每个人都会做出可笑的事。而生活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学会享受生活。当你尝试这本书中的技巧时,请尽量保留愉悦的心灵感受。

(8)承诺。 在一段充满爱的关系中,人们承诺致力于这种关系的发展。我们会产生一种意愿(例如“愿我们快乐”),并寻找促进关系延续的方法。在建立自尊时,我们也要创造一个这样的愿景。承诺意味着我们会练习必要的技能,即使我们还不想行动。

(9)胸怀宽广。 智慧心是广阔、深沉的,它的宽广足以平静地容纳任何想法和感受。当我们安住于智慧心时,就好像身处平和、宁静的海洋深处。从好的方面看,我们可以冷静而富有同情心地观察那些不愉快的想法和感受,仿佛它们是从海面升起的海浪,然后被广阔的海洋吸收。这种态度有助于我们冷静地觉知,而不会被卷入对自己或所处情境的有害判断中。

(10)慷慨。 尽管慷慨是最重要的心态之一,但西方文化已不再重视它,人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获取和囤积物质财富。慷慨之心来自自我价值感,明白给予他人的重要性,而非出于证明自我价值的需要。给予可以非常简单——一个微笑、专注、耐心、让人们成为他们本来的样子(一份源自接纳的馈赠)、礼貌、伸出援助之手、鼓励、食物或金钱——只要不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尽我所能地给予他人。这和自尊有什么关系呢?要知道,慷慨会产生许多无形的好处。我们看到受助者脸上的喜悦,这会让我们也感到喜悦,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给予帮助我们放下执着,我们在给予之后才意识到自己是真正的完整,此时我们的体内已经拥有幸福的种子。我们可以认为布施是练习放开紧握的拳头,放下那些虚幻的或是与幸福无关的东西。

给予也会以其他方式为我们赋能。有时我们会回避那些处境艰难的人,担心自己可能会被他们的痛苦感染甚至拖累,这种做法将我们和给予、爱的喜悦隔绝开来。当我们以一颗柔软、开放、不加评判的心给予时,我们会看到所有人都是相连的。我们都因相似的原因而受苦,但我们的胸怀足够宽广,能够以平静和仁慈来包容苦难。

练习:真诚态度的运用

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在里面描述你遇到的自尊问题,然后,描述你如何使用这十种真诚态度中的全部或其中几种来解决这个问题。回想自己曾在生活中体验或目睹这些态度的时刻可能会有所帮助。例如,你能否回忆起某个你对自己有耐心的时刻,或是某人对你或他们自己有耐心的时刻? XhZ0uDAuOcDV0OQkMJE45qB8PySabC+ujLXM0HXZHo0tuz4WuarsXOyN1A07ZXl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