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根藤上结出的两个瓜:“社恐”和“社牛”

当下的年轻人,好像不是有点社恐,就是有点社牛。

比起害怕社交的人不愿与人交际、不敢公开发表意见、不想引人注目等特征,善于社交的人则开朗大胆,和陌生人也能很快熟悉起来,愿意表现自我,敢于在公共场合做一些引人关注的行为,毫不担心别人异样的眼神。

比如在某饭店过生日时,总会有一群热情洋溢的员工举着灯牌围着你唱“和所有的烦恼说拜拜”,这一幕简直是害怕社交的人的“噩梦”。而善于社交的人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会主动加入派对,热情地与饭店员工、互动,自信满满地现场调度……

一开始我对社交达人并没有感性认知,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直到有一天我陪家人逛街,正好看到一个年轻人,一路扭着猫步、转着圈向我们走来,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语言与周围的人交流和互动,无惧别人的目光。起初,我以为他在表演节目,可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摄像机在哪里。

我恍然大悟。

闲话少叙,现在我就从心理学的角度和大家聊一聊这两种社交类型的人分别拥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根源:对自己的不自信。

社恐和社牛,看起来问题截然相反,然而我却认为它们是同一根藤上结出的两个瓜。它们都源于一个人对自己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导致了这两种不同的状态。

社恐之人的不自信,源于他们害怕别人发现自己做得不好、做得不对,或者留下什么把柄被人掌握,所以希望别人尽量不要关注自己。而社牛之人的不自信,则源于害怕别人不认可自己,所以过分卖力地表现以图引起周围人的关注。

这两种社交类型的人,在某些条件下可能也会相互转化。

比如有很多人,小的时候可能是个社牛,跟谁都能快速亲近,聊个10分钟家底都交代干净了,但是由于太过真诚、热情、外露,很可能会受到很多伤害,在社会上遭遇的挫折多了,学会了保护自己,从而变成了社恐。

也有一些人,一开始可能害怕社交,将自己保护得很好,但是随着经济能力、社会地位的上升,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多的顾虑,于是开始释放自我,尽情展现。

未完成的“去自我中心化”任务

除了不自信、渴望得到关注,我认为社牛还有一个原因:没有很好地跨越“自我中心期”。

让·皮亚杰提到过,学龄前(4~6岁)的孩子会经历一个“自我中心期”,认为世界应该按照自己的需求去运转,而青春期(13~17岁)的孩子则会经历一个“个人神化期”,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别人特别关注和特别留意。

这两个时期的共同点是:个体认为自己就是整个世界的焦点和中心。

如果一个人在学龄前没能很好地度过“自我中心期”,或者在青春期没能跨越“个人神化期”,那他就没能达成这个阶段该达成的成长目标——“去自我中心化”(也就是认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焦点和中心),其结果就是他会进入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我想成为世界的中心,我渴望大家都关注我。在今后的生活中,无论是在社交方面还是在其他方面,他都会希望自己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当他发现别人不关注他的时候,他就会做出种种过度社交的行为来引起别人的关注。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小朋友都像是社交达人,比如逢年过节在亲戚面前背诗、唱歌,连表演小品都不带发怵的。青春期的孩子也常常会有类似的特质,比如人越多越愿意忘我地尽情表演。但是成年之后,大多数人都不会这样了(除非工作需要),这是因为大多数成年人已经完成了“去自我中心化”这个发展任务。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成年早期,也就是青年时期,很多人既想成为社交达人,又会不好意思,因此很多类似“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能帮助他们光明正大地展现自己的社交能力。这个时期的年轻人因为正处在“去自我中心化”的进程中,所以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来满足自己“引人关注”和“成为焦点”的小愿望。

如何看待社恐和社牛

社恐和社牛孰好孰坏,也得分情况来讨论。首先,如果是正常范围内的、不影响自己和其他人的社交行为,不仅无可厚非,甚至在很多场景和职业中是被需要的。比如演员、销售等职业非常需要自我展现,在这些社交性比较强的工作中,善于社交是一种很有优势的技能。又比如在学者、技术岗位等较少与人打交道、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职业中,害怕社交的性格反而能让人踏踏实实地潜心于工作。

再举个例子,朋友们一起出去玩,如果其中有一个人扮演“开心果”的角色,那么聚会大概率不会冷场,大家多年后回想起来还是会觉得那是一段令人愉快的记忆。所以,很多生活场景都需要善于社交的人。

但是如果社交状态呈现出一种病理性的特征,那就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一些心理功能不健全的人也会表现出类似的症状。不专业的人可能并不知道这是一种精神疾病的症状,是需要治疗的。比如一些抑郁症、焦虑症、恐怖症患者身上就会出现社交恐惧、社交障碍的情况,有的患者甚至整日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害怕见到任何人,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

而有些表演型人格的人,往往喜好以高度饱满的情绪做出夸张的行为,在不恰当的场合自我表演。他们的言行举止过分戏剧化,自我放任,不为他人考虑,表现出高度的自我中心意识,仿佛遍地都是舞台,随时都能开始表演,永远有聚光灯追着自己,这就是一种病理性的过度社交。

又比如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或者是一些轻度躁狂症患者),当他们躁狂症发作时,就可能情绪高涨,表达欲增强,思维奔逸,精力充沛,莫名自信,会感觉自己非常棒,给人以爱好交际、社交活动很多的样子。

如果患上病理性的社交障碍,还是要尽早求助专业人士,比如神经内科医生,再配合以药物治疗、心理咨询辅导等手段进行调整。

其实,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完美的,能有几个人的关键期、成长期都是按照教科书的标准度过的呢?正如前文所说,只要不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就没有问题。

不管你是什么社交属性,希望你都能接纳自己的性格,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XlHi69roc7fnHKT1+MkShPdelcxaEtH+nHypynpAsp46r4nTUz0SFxvpdKKaQ+n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