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年轻人,好像不是有点社恐,就是有点社牛。
比起害怕社交的人不愿与人交际、不敢公开发表意见、不想引人注目等特征,善于社交的人则开朗大胆,和陌生人也能很快熟悉起来,愿意表现自我,敢于在公共场合做一些引人关注的行为,毫不担心别人异样的眼神。
比如在某饭店过生日时,总会有一群热情洋溢的员工举着灯牌围着你唱“和所有的烦恼说拜拜”,这一幕简直是害怕社交的人的“噩梦”。而善于社交的人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会主动加入派对,热情地与饭店员工、互动,自信满满地现场调度……
一开始我对社交达人并没有感性认知,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直到有一天我陪家人逛街,正好看到一个年轻人,一路扭着猫步、转着圈向我们走来,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语言与周围的人交流和互动,无惧别人的目光。起初,我以为他在表演节目,可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摄像机在哪里。
我恍然大悟。
闲话少叙,现在我就从心理学的角度和大家聊一聊这两种社交类型的人分别拥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根源:对自己的不自信。
社恐和社牛,看起来问题截然相反,然而我却认为它们是同一根藤上结出的两个瓜。它们都源于一个人对自己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导致了这两种不同的状态。
社恐之人的不自信,源于他们害怕别人发现自己做得不好、做得不对,或者留下什么把柄被人掌握,所以希望别人尽量不要关注自己。而社牛之人的不自信,则源于害怕别人不认可自己,所以过分卖力地表现以图引起周围人的关注。
这两种社交类型的人,在某些条件下可能也会相互转化。
比如有很多人,小的时候可能是个社牛,跟谁都能快速亲近,聊个10分钟家底都交代干净了,但是由于太过真诚、热情、外露,很可能会受到很多伤害,在社会上遭遇的挫折多了,学会了保护自己,从而变成了社恐。
也有一些人,一开始可能害怕社交,将自己保护得很好,但是随着经济能力、社会地位的上升,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多的顾虑,于是开始释放自我,尽情展现。
除了不自信、渴望得到关注,我认为社牛还有一个原因:没有很好地跨越“自我中心期”。
让·皮亚杰提到过,学龄前(4~6岁)的孩子会经历一个“自我中心期”,认为世界应该按照自己的需求去运转,而青春期(13~17岁)的孩子则会经历一个“个人神化期”,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别人特别关注和特别留意。
这两个时期的共同点是:个体认为自己就是整个世界的焦点和中心。
如果一个人在学龄前没能很好地度过“自我中心期”,或者在青春期没能跨越“个人神化期”,那他就没能达成这个阶段该达成的成长目标——“去自我中心化”(也就是认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焦点和中心),其结果就是他会进入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我想成为世界的中心,我渴望大家都关注我。在今后的生活中,无论是在社交方面还是在其他方面,他都会希望自己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当他发现别人不关注他的时候,他就会做出种种过度社交的行为来引起别人的关注。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小朋友都像是社交达人,比如逢年过节在亲戚面前背诗、唱歌,连表演小品都不带发怵的。青春期的孩子也常常会有类似的特质,比如人越多越愿意忘我地尽情表演。但是成年之后,大多数人都不会这样了(除非工作需要),这是因为大多数成年人已经完成了“去自我中心化”这个发展任务。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成年早期,也就是青年时期,很多人既想成为社交达人,又会不好意思,因此很多类似“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能帮助他们光明正大地展现自己的社交能力。这个时期的年轻人因为正处在“去自我中心化”的进程中,所以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来满足自己“引人关注”和“成为焦点”的小愿望。
社恐和社牛孰好孰坏,也得分情况来讨论。首先,如果是正常范围内的、不影响自己和其他人的社交行为,不仅无可厚非,甚至在很多场景和职业中是被需要的。比如演员、销售等职业非常需要自我展现,在这些社交性比较强的工作中,善于社交是一种很有优势的技能。又比如在学者、技术岗位等较少与人打交道、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职业中,害怕社交的性格反而能让人踏踏实实地潜心于工作。
再举个例子,朋友们一起出去玩,如果其中有一个人扮演“开心果”的角色,那么聚会大概率不会冷场,大家多年后回想起来还是会觉得那是一段令人愉快的记忆。所以,很多生活场景都需要善于社交的人。
但是如果社交状态呈现出一种病理性的特征,那就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一些心理功能不健全的人也会表现出类似的症状。不专业的人可能并不知道这是一种精神疾病的症状,是需要治疗的。比如一些抑郁症、焦虑症、恐怖症患者身上就会出现社交恐惧、社交障碍的情况,有的患者甚至整日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害怕见到任何人,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
而有些表演型人格的人,往往喜好以高度饱满的情绪做出夸张的行为,在不恰当的场合自我表演。他们的言行举止过分戏剧化,自我放任,不为他人考虑,表现出高度的自我中心意识,仿佛遍地都是舞台,随时都能开始表演,永远有聚光灯追着自己,这就是一种病理性的过度社交。
又比如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或者是一些轻度躁狂症患者),当他们躁狂症发作时,就可能情绪高涨,表达欲增强,思维奔逸,精力充沛,莫名自信,会感觉自己非常棒,给人以爱好交际、社交活动很多的样子。
如果患上病理性的社交障碍,还是要尽早求助专业人士,比如神经内科医生,再配合以药物治疗、心理咨询辅导等手段进行调整。
其实,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完美的,能有几个人的关键期、成长期都是按照教科书的标准度过的呢?正如前文所说,只要不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就没有问题。
不管你是什么社交属性,希望你都能接纳自己的性格,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一次聚会,朋友问了我一个学术问题:是不是存在语言认知和文本认知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群?也就是说,有人要通过说话才能更好地理解内容,而有人要通过文字才能更好地理解内容?我回答他,的确如此。
这位朋友追问道:“我感觉我理解别人说话很吃力,经常开会大半天,我还不知道对方要表达什么,往往要等到翻看文字会议记录时,才恍然大悟。我在表达上也有同样的感受,工作上的事情不能发邮件吗,为什么非得打电话?电话沟通时,经常讲着讲着,话题就扯远了,原先的主题就被模糊了。”
鹿老师也拼命点头表示赞同:“我工作上的事情也喜欢发邮件或者发微信,列出一、二、三点,逻辑清晰,一目了然,事后盘点起来也有据可循。我最怕正在给客户编辑信息时,领导来一句‘发信息又慢又说不清楚,为什么不打电话?电话沟通才最清楚、最高效’。每当这种时候我就会怀疑人生——难道只有我觉得微信才说得清楚,电话沟通说不清楚吗?”
她们均表示,经常是挂了电话都没有明白对方的意图,而且电话沟通又没有文字信息可以进行梳理,常常令人崩溃。鹿老师分享自己的应对策略:“现在,如果有人给我打电话,我会等对方挂掉电话后,再回一条消息过去,‘刚才在忙,怎么啦,亲?’”
我说:“难怪你俩都是键盘吵架第一名、微信群脱口秀太后、朋友圈单口相声即兴表演艺术家……但面对面吵架就瞠目结舌,要熬到第二天半夜3点才能梳理清楚脉络,懊恼自己没有发挥好。”
这时,另外一位朋友表达了相反的感受:“我和你们相反,我很怕写邮件,更喜欢打电话。我觉得打电话三言两语就能把事儿说清楚,写邮件或者发短信不同,还得反复斟酌用词、组织语言、检查错别字、检查病句、检查标点。有些事电话一分钟就能讲清楚,写邮件10分钟都不一定能理顺逻辑。比如,拟500字的通知我需要花一下午的时间,但口头通知的话,不就是两句话的事儿吗?”
朋友们的这些讨论很有意思,也让我想起读者们经常提出的两类完全不同的诉求:一类是“你的文章能不能拍成视频或者录制音频?想好好学习一下”,另一类是“你的音频课有没有文字版的?想好好学习一下”。
有的人偏好文字信息的接收和表达,有的人偏好语言信息的接收和表达,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呢?
从脑科学的角度出发,我可以试着解释一下:虽然都是语言的表达,但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由不同的脑区来负责运行的。
人类大脑的布罗卡区是运动性言语中枢,和口头语言的功能有关。研究发现,布罗卡区严重损伤者,可能出现一种“运动性失语症”现象,即不能将语言以口语方式表达出来,但仍保留听懂别人说话、写字和阅读的能力。而大脑的另一个区域韦尼克区受损的话,患者听觉并不受损,但不能理解话语中的意思,同时患者也能开口讲话,但话语混乱而割裂。这种现象被称为“感觉性失语症”。
而另外一类阅读障碍者,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接收理解能力都没有问题,在阅读和拼写方面却存在困难。相关研究表明,位于顶叶角回位置的BA39被认为是和书写有关的脑区。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我们,书面语言的认知能力和口头语言的认知能力,可能是分离的,即它们分属不同的系统。因此偏爱口头表达的人,可能就是布罗卡区和韦尼克区更发达,而偏爱文字表达的人,则可能是顶叶角回发展得更好。像第一位朋友自述她开会时理解别人的话语有难度,但是阅读邮件、图书毫无障碍,很可能就是她的韦尼克区不如顶叶角回发达。
所以,如果有读者认为自己“怎么邮件写不好”或者“怎么口头表达能力不行”,不必过于焦虑。人本来就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不同的人擅长不同的领域,只要工作和生活没有被严重影响,就不必太放在心上,扬长避短就行了。
听到不同脑区的功能后,鹿老师提出了一个疑问:“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差,只是害怕接打电话而已,面对面讲话我也不害怕。这就不是脑区分工的问题了吧?”
她说得非常正确。鹿老师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很强,她的布罗卡区、韦尼克区、顶叶角回应该都很发达,她就是接打电话有困难。每次打电话之前,她都要用纸笔打草稿,反复排练,而且接起电话就容易紧张,一边讲电话还一边做记录。她诉苦有时遇到重要的电话,她甚至会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种情况和脑区的分工关系就不大了,这是典型的“电话恐惧症”。所谓电话恐惧症就是明明平时交流没什么问题,只要一拿起电话就不知道该说什么,甚至为此非常恐惧接打电话。英国有一项调查,询问了500名受访者的电话恐惧情况,结果发现62%的受访者存在电话恐惧的表现。其中80后、90后可能是最容易有这种表现的群体——超过70%的人表示曾经有过电话恐惧的情况,远高于60后40%的比例。
出现电话恐惧症的原因大致包括:害怕无法应对突发情况,害怕冷场,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等等。
也有人害怕电话沟通中因缺乏表情和身体语言的传达而导致信息被误解。所以,存在电话恐惧的人,重要的事情宁可等一两个小时,也要跟人当面沟通。
我则不同,我宁可电话沟通,也不想与人当面对话。其实这也是一种焦虑状态——说话恐惧症。
不管是害怕接打电话,还是害怕当面沟通,其实都是社交焦虑的一种形式。
那么,如果有电话恐惧症或者说话恐惧症该怎么办呢?比如,想给领导或客户发短信说一件事,可是领导和客户都习惯电话沟通,觉得短信沟通太低效。
你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鹿老师以前从事媒体行业时需要拨打很多电话,她的方式是把要沟通的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对着草稿多练习,做到胸有成竹后再拨通电话。电话沟通中,她习惯把双方交流的重要信息记录下来,挂了电话之后立刻给对方补发邮件:“正如刚才电话中沟通的那样,我们的计划如下……”这样既梳理了电话内容,又防止遗忘,抑或防止对方日后推诿时无据可循。
鹿老师以前所在的公司非常人性化,有一个四面封闭的专用小房间。她需要打电话、写稿子时,就搬着电脑去“小黑屋”闭关一整天。那个小房间简直是社交恐惧者的乐园。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就是这样一个铁头派:“我就不爱接电话,有事请发邮件或留言。”当然,也可以请助理专门接打电话。
当铁头派有一定风险——必须有足够硬核的业务能力,让老板忽略你的这点小“毛病”,毕竟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或者你要有不在乎老板眼光的气魄。否则,这个办法不是很适用。
很多患有电话恐惧症、说话恐惧症或社交恐惧症的人,都是太在乎别人的眼光。比如,有的人在办公室没法打的电话,回到家关上卧室门后竟能畅快沟通。其实这还是因为害怕自己说错话,当众出丑,在私密空间里则没有这个顾虑。
我的建议是,不要夸大自己的问题,也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别人也更在意自己的表现,并不会太介意你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