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会“佛系”地战胜拖延症

学心理学有什么具体的好处?举个例子,我有一篇论文要提交,可是我拖着不想写。以前我会一边焦虑,一边拖延,而现在我会心安理得地拖延。这是因为我太了解自己了,那些刻在人类基因里的本性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强大。

自20世纪70年代起,心理学家就开始关注拖延现象。研究显示,80%~95%的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Ellis&Knaus,1977)。世人皆如此,你我非特例。

与拖延和解很美妙

我很早就计划做自媒体,然而拖了两年都未开始,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做,也不知道读者喜欢看什么……于是就这么一直念叨着、拖延着……

终于有一天,这个想法再次冒出来的时候,我出于拖延打开了某问答App(应用程序),暗中观察读者感兴趣的心理学问题或心理学话题……然后又心血来潮开专栏做了个试验,尝试用两种完全不同的文风写了两篇内容完全相同的文章,然后比较阅读量、点赞数和评论互动。

这个尝试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新世界的大门,成了我夜深人静时减压的秘密俱乐部。我认真看读者的建议,听求助者的疑问,也为写专栏看了很多专业文献,还向我的妻子学习传播学知识。

就这样断断续续地更新着文章,做了两年之后,当我终于厘清了怎么做自媒体的时候,才赫然发现我竟然开了一个专栏,而且这个专栏还收获了几十万的读者。现在专栏开了,自媒体拖到最后也做了,还补充了许多新领域的知识。

不知读者是否意识到,我在拖延做自媒体这件事时,完成了很多其他事情。

所以,与拖延症和睦相处其实没那么糟糕。与其负隅顽抗,不如轻松和解。这大概算是一种积极拖延法,我也称之为“佛系战拖法”。

根据Chu&Choi 的理论,拖延被分成了消极拖延和积极拖延。我摸索出的这套“佛系战拖法”应当属于积极拖延,即不回避问题,不是直接而是迂回解决问题。

来自卡尔加里大学的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等人提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论框架——TMT(Temporal Motivational Theory,时间动机理论模型),来解释拖延。该理论框架中的一个重要公式认为,任务效用受到了个体对期望、自身价值、何时能够实现以及个体对延迟的敏感性这几类因素的影响。期望越高,自身价值越大,越能立刻完成对延迟敏感性高的任务,主观价值就越高,越不容易拖延。

个体对任务的主观价值评判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终极大任务在截止日期面前显得极度高压,反而能将其他小任务映衬得轻巧可爱。

比如,不想审核的稿件,不想回的邮件,不想备的课,不想改的论文,不想洗的碗,不想烤的肋排,不想交的水电费,不想跑的步……这些本来不想做的任务,在接近交稿期的论文面前,都成了一个个减压放松的小游戏。

于是我在拖延,不想写论文的时间内,完成了审稿、回邮件、备课、洗碗、交水电费,还做了一桌大餐,甚至更新了自媒体文章!

可能你想问,那我拖延着的论文怎么办呢?我的回答是,该咋办咋办,拖到不能再拖的时候,终究还是会写完。

这就是与拖延和解的妙处:一方面,人生变得更加充实和高效,利用拖延A的时间反而完成了原本被拖延着的B(乃至C、D、E、F、G);另一方面,被A拖延到极限的你最终会在截止日期的压力下变得思如泉涌,A也能如期完成。

下次你心中的拖延小人儿和勤奋小人儿再打架,你就让拖延小人儿转告勤奋小人儿:我不是在拖延,而是在曲线完成任务。

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充分利用拖延A的时间来完成拖延的其他任务,千万不要把拖延的时间用来看剧、发呆、打游戏,因为你根本玩不踏实,反而会变成“焦虑得无所事事”,即“消极拖延”,所以把尽情玩乐的犒劳留到完成大任务之后吧!

偷来的时光最高效

其实我算是比较自律的人,对抗拖延也有一些常规做法:先设立比较容易完成的小目标,远离舒适圈诱惑,将任务分阶段化整为零完成,等等。不过这些做法对付有截止日期的任务有效,对付没有截止日期的任务就不太有效了。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为了应对每年海量的申请书,就实施了一个巧妙的制度:取消了原先接收标书的截止日期,变成全年无限制,任何时间都可以提交,结果每年他们收到的申请减少了50%以上。

没有截止日期的任务会被拖延,其原因主要是动机不足,以及回报(或危害)延迟。

有一则故事很好地体现了这个道理。清朝有个年轻人叫黄允修,有一天他向袁枚借书,袁枚忍不住告诉了他一些经验:那些收藏夹里标记了无数遍的“必看好文”,有几篇你会去认真读?只有对那些须臾要被删掉的文章,你才会如饥似渴地阅读。

此所谓“书非借不能读也”。

其实,“借书读”就是通过提高前文所说的“个体对延迟的敏感性”来对抗拖延症。自己买的书,今天不读明天读,反正明日何其多!而借的书就不同了,在有限的借书日期内总得读完。这就是一种自我限定的截止日期,人为地提高了延迟敏感性。

不仅读书如此,设定时间也是如此。没有设定截止日期,或是截止日期不在眼前,目标就会被搁置。

当你终于意识到时间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老板、女友、孩子、客户的时候,你会发现片刻空闲都是借来的,不,是偷来的。熊孩子终于睡午觉了,赶紧利用这偷得的浮生半日闲做点正经事:看书、写论文、做报告、练英语……时间紧迫,不容分心,因为截止时间(孩子醒来)可能就在两小时后。

所以还是要让自己忙起来,忙到忘我的状态,就会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目标和动机也会变得更加清晰。

狡猾的“积极筹划”陷阱

与拖延症和谐共处的时候,有一点要警惕:在拖延症患者的世界里,有一个特别美丽的陷阱,叫作“积极筹划中”,看似在为完成任务做准备,其实只是“打鸡血”后接着躺平。

想减肥?先买几张维密超模的海报贴在床头。

想练马甲线?先下载几个健身App设置打卡日历。

想学钢琴?先打开手机搜索一堆大师的演奏视频欣赏。

……

为什么只是想一想就觉得任务似乎已经完成,便可以放任自己去休息了呢?纽约大学心理学家彼得·戈尔维策研究发现,目标只要说出来,就可能会降低成功的概率,因为别人对目标的了解和叫好更易使立目标者沉溺于被认可的假象。

美好的幻想和设立目标的感觉一样,使人愉快、放松,仿佛已经达到了理想境界,从而导致行动力大幅降低,进而陷入更长时间的消沉和懈怠。

因此要战胜拖延症,就要跳出自己骗自己、“假装很努力”的陷阱,真正行动起来。 wLESdfAgFD5f7qnJex75WK/uLSoWvYoSS0ysAssjOP0dKx6Li+FvYrJtG3/xzyA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