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拿起《地球的故事》这本书的时候,你或许对房龙这个名字并不熟悉。的确,这本书创作于1932年,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房龙是一位很独特的作家,他是二十世纪著名的通俗历史作者,创作了大量向大众介绍人类历史的优秀作品,传播甚广的《地球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接下来,让我们走近房龙,走进他的《地球的故事》。

房龙的全名是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iam van Loon),从这个名字中你或许已经猜到了他有荷兰血统。1882年,房龙出生于荷兰的鹿特丹。那时的鹿特丹是世界第一大港口,繁忙的运输、往来的商船、各地的水手、新奇的货品组成了房龙的童年记忆。受此影响,他自小就对世界、历史与艺术深感兴趣,十岁时便立志成为有名的历史学家。多彩的生活也将他塑造成了多才多艺的人,他能读写十几种语言,会拉小提琴,也擅长绘画,他的许多作品中的插图都是自己亲手绘制的。此后,他曾在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和德国的慕尼黑大学求学,期间当过记者、编辑、教师、播音员,还曾在通俗剧场磨练说话技巧。结束求学生涯之后,由于经济拮据,房龙开始创作,寄希望于用自己的作品贴补生活开支,并谋求一份大学教职。1913年,他的首部作品《荷兰共和国的衰亡》出版,受到了书评界的褒扬,但仅卖出不到七百本。此后他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写作,丰富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类的故事》《宽容》《地球的故事》等书的出版,使他跻身著名畅销书作家、优秀儿童读物作家的行列,创作通俗历史作品由此成了他一生的事业。他不仅实现了儿时的夙愿,成为了有名的历史学家,甚至更进一步,成为了二十世纪最著名的通俗历史学家。直到今天,他的作品仍然在多国畅销,仍然是少年儿童探索世界、了解历史的上佳读物。

房龙的作品为何经久不衰,受到一代代大小读者的好评呢?这要从他选择的题材、写作的手法、立足的高度几方面来说。就以房龙最著名的几部作品为例:《地球的故事》讲述的是我们的家园——地球,以及地球上不同地域的居民的生存状态、独特习惯,《人类的故事》讲述的是人类文明诞生和进步的壮阔历史,而《宽容》则着眼于人类思想的历史。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对自我和自己生活的环境以外的地方产生了好奇心,而房龙的作品恰恰就着眼于此,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让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其次,房龙的作品十分通俗易懂。郁达夫曾说,房龙的笔有一种令人“娓娓忘倦”的魅力,他总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代替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复杂的发展和变化历程。他还是一位很擅长“讲道理”的作家,常常抛出问题,邀请读者与他一道观察与想象、对比与思考。他不向读者灌输观点,而是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对于小读者们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考精神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一位大作家,在聊地球与人类历史这种大话题时,采取的却是活泼生动的、孩子式的语言,让各个年龄层的人都能从中体会到趣味。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房龙的创作之中,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辉。他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尊重与宽容,倡导科学、理性与进步,还呼吁人类团结合作,共同承担责任。曾有人说“房龙始终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写作”,这正是历经百年,房龙的作品仍不过时的原因。

说回到《地球的故事》这本书。它背后的故事也很有趣,房龙的小孙女曾经写信向他抱怨学校的地理课程枯燥乏味,于是他就写下了这本书,用的是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讲述的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它与地理课本有什么区别呢?从标题中我们就能略知一二。它是一本地理书,更是一本故事书。在书中,我们能读到人类认识地球、探索世界的故事,以及各个大洲、各个国家、许多民族的历史,其中穿插着许多妙趣横生的小故事。读完这本书,对我们的地球以及地球上的居民的来龙去脉,你就能够有一个简略但全面的了解。地理课本着眼于传递知识,而《地球的故事》则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它能够让你感受到世界是一幅多么壮阔、多么奇特的画卷,有那么多事物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读到这里,或许你已经跃跃欲试,迫不及待要打开这本书了。但这里我还要提醒各位小读者几点,算是一个读前准备。首先,房龙在书中提到,“学习地理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把所有的东西画成图来重新审视。”因此,他给这本书绘制了许多有助理解的插图。但在读这本书时,如果你能对照着地图册、地球仪,甚至准备好白纸和铅笔,一边读一边画,让这些图画和书中的文字对应起来,就会事半功倍了。其次,这本书毕竟成书年代较早,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其中提及的一些内容或许已经是“过去时”,与现实情况不一致了。举例来说,在说到我国的长城时,房龙说这是唯一能从太空看见的建筑物,但今天,航天员们的太空观察已经否定了这种说法。再次,作为一个出生于19世纪的西方人,房龙对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了解,肯定是要大大多于东方、非洲、南美洲等地区,本书目录就表现了这一点。囿于身份和时代,他对世界地理的介绍难免存在局限。他不可能事事都懂,自然也不可能句句都对。在阅读时,我们要注意这一点,还可以想想:当时的人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这种看法是如何被改变的?相信你会因此对房龙、对这本书、对世界地理和历史有更全面的认识。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nCRJpzmdaMWTipNgOM0KWtltf8AG1pmamOt1PQYkem1zl55tFuWbC9+FVHAQq1B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