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重复,也不是赘述。作文训练中的许多素材,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什么是观察?怎样观察?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谓之观察。观察的方法并非要求我们处处拿显微镜去“照”,只要我们对身边的事物留心,对生疏的“领域”有意地去探索、去感受,足矣。因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如同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彼此完全相同的几乎没有。只有通过多角度地仔细观察,才能捕捉到事物的特征。也只有做到这一点,写起来才生动、具体,才能达到有创意的目的。这是通向作文训练成功之路不可忽视的“桥梁”。
走在菜市场上,我的目光喜欢在卖蘑菇的摊位上搜寻,饭桌上时常出现炖、炒的蘑菇,而我最青睐的还是地产的柳蘑。
记忆的纤缕带给我的那份挥之不去的美好,构筑了旖旎的心田风光。
故乡是一个百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四周连绵的群峰拥抱着一块平坦的土地。一条清澈的河流蜿蜒缠绵,川流不息。河的两岸生长着繁茂的柳树,河水是滋养这些柳树的乳汁,使它们的干更粗,那枝条像满头的青丝,随风飘摇,洒脱万分。而这些柳树的根须似纤纤的手指,紧紧抓住泥土,固沙护堤,也滋生柳蘑。
春秋两季,一场雨过后,柳树润育枝叶的同时,在它们的根部破土钻出一群群“伞队”,这就是柳蘑。
白嫩的秆儿,支撑着一顶肥硕的“大帽子”,摇摇欲坠,样子可爱极了。柳蘑非常“团结”,在地面上看到一个,千万不要大意,用手轻轻扒开根部的泥土,下面会隐藏着一窝,大小不一,真可谓“子孙满堂”。
儿时的我,总是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柳树丛中寻觅柳蘑的踪迹。雨后的泥土是疏松的,不甘寂寞的柳蘑趁机把柔嫩、圆圆的头颅钻出地面,而其他尚小的兄弟姊妹也不甘示弱,大家齐心合力,把周围的泥土顶起来,形成十分显眼的“土包”。
刚破土钻出的柳蘑是白色的,略显一点浅灰色。经过阳光的过目,这些灰色逐渐加深,三五天后,柳蘑会呈现灰色。这时,柳蘑开始衰老,蘑身下面的褶皱部分变成黑色,“伞”逐渐呈收拢状态,显得无精打采。吃起来,味道也不好。
我和小伙伴们为了不让柳蘑老掉,雨后会迫不及待地把“它们”倾巢挖出,放在筐里,高高兴兴地带回家。
乡下的生活并不富裕。韭菜炒柳蘑,是儿时的我梦寐以求的佳肴。嘴里含着滑溜溜的柳蘑,品尝着那份柔嫩鲜美,反复地嘴嚼。
三十多年过去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培育的各种鲜菇,种类繁多。可是都不能代替柳蘑在我心中的位置。它那略带土味的鲜美,令我久久回味……
李老师的这篇散文有几处绝妙之处:①一群群“伞队”;②柳蘑非常“团结”;③真可谓“子孙满堂”;④形成十分显眼的“土包”;⑤“伞”逐渐呈收拢状态。这几处“特别指引”把柳蘑的生长习性和形状写得非常逼真、形象。那句“把周围的泥土顶起来”中的“顶”字,更用得恰到好处。如果没有生活,如果生活中不留心观察,如果观察的角度不是多方面的,无论如何也不能“写”得这么有“特征”。
著名画家齐白石对弟子要求是相当严格的,他常常教导师白(指娄师白):“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才能下笔有神。”可见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笔下才有东西可写,写起来才具体生动。
因为电视剧《水浒传》的原因,我们对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故事大都有所了解。但作者施耐庵冒险观虎的事就鲜为人知了。作者在构思写作《水浒传》时,他计划设计几处写打虎的场面。但他自己从来没有见过山中活虎,对老虎的习性、生活动态和捕食情形,都只凭传说知道一些,更没有见过猎人打虎的场面。为了弥补这点不足,他就到深山里观虎去了。他爬上一棵大树,坐在树枝上,机警地观察着四周。恰巧一只猛虎追着一只梅花鹿跑过来。一场饿兽扑食和惊鹿逃生的惊心动魄的搏斗在他眼前展开了。施耐庵看得如痴如呆,直到老虎走去多时,他才从树上溜下来,又转到别处去观察了解猎户如何打虎的情况。这样,他写解氏亲兄弟猎虎,李逵沂岭杀虎,景阳冈武松打虎,才绘声绘色,栩栩如生。
这个事例,进一步说明观察生活对写作多么重要。我们中小学生要练习作文,虽然不必像施耐庵那样去“体验生活”,但也有注意观察生活的必要,而且要从多角度、多侧面仔细观察。这样,写起来才真切感人,有自己独到的“特征”。也就是说,文章的内容是否丰富新颖,手法有无创意,这与留心多角度观察和感受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多角度观察,一箭“多”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