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人的生死与气论和阴阳五行

医疗和保健,要认识的对象都是人体。先秦时期的高明医生,比如名医公乘阳庆,其重要的本领之一,就是能够知道人的生死:

庆有古先道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名医扁鹊的重要事迹,一是知道病重的赵简子不会死,一是知道“已死”的虢国太子没有死,三是知道秦桓侯或蔡桓侯的病无法医治。知道疾病无法医治,因而告诉家属“准备后事”,并且设法满足病人临死前的各种要求,使病人在幸福中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是中医的传统。

那么,什么是死亡?这在现代医学仍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先秦时期,已提出了当时的标准。《庄子·知北游》道: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不仅是人,野兽死亡时,呼吸也有重大变化:

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 (《庄子·人间世》)

《庄子》说的气聚、气散是什么意思?历来注解《庄子》的,很少深究这样的问题。不过首先可以认为,和人的呼吸有关。

一般认为是汉代才编成的《黄帝内经》指出,判断死生,也被认为是医生最为高明的本领。书中提出了很多必死的病症,其中和呼吸相关的有:

脉短气绝,死。 (《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

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

虽然这里的内容多讲的是什么样的病症必然造成死亡,而不是给死亡定出一个标准。由于呼吸的停止较易判断,所以在中国古代,一般来说,多是把呼吸的停止作为死亡的标志。对《庄子》的气聚气散尽管可以做不同的解释,但它至少提示了呼吸和死亡的关系。

人们结合“散则为死”的下文“万物一也”“通天下一气”,以及“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一般认为,所谓气聚,就是说,万物,包括人体,都是由气凝聚而成的。死亡,气就消散。这个命题,后来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观念。

但是这样一来,就不是“散则为死”,而是“死而后散”了。虽然如此,人是由气凝聚而成的物体,呼吸停止就是死亡,死亡以后肉体就要消散,复归于气。扩大到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人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是气的凝聚。该物体气的消散,就是死亡。这样,气就成为和西方哲学中的“物质”相对应的概念。

《荀子》一书中所谓“水火有气而无生”,直到“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荀子·王制》),就是把气作为世界上所有物体的物质基础。人当然也是如此。

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气”字。这说明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气这种自然现象。气,《说文解字》云:“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从气。”也就是说,气最初指的就是云雾一类东西。

人们可以感受到的、类似云雾对人体的作用的,有自然界的风,也有人和动物的呼吸之类。因此,风被认为是气的运动,呼吸被认为是气的出入。

焚烧草木,是人类常见的现象。焚烧以后的草木,一部分化为灰烬,一部分则化为烟雾,即变化为气。那么,“原始反终”,或者由终原始,草木的形体从何而来?合乎逻辑的回答,就是气的凝聚。

动物的尸体,如果焚烧,也会化为灰烬和烟雾。不焚烧,也会自然腐烂,仅剩下骨架。而且动物以植物为食物,则归根到底,动物的身体也是气的凝聚。

火,古人认为是一种类似气的存在物。水会蒸发净尽,也会由气凝结成水。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事实。“水火有气”的结论,由此而生。

推论及所有的物体,包括生物和非生物,都是气的凝聚。虽然当时尚没有明确的表述,但从荀子谈论水火到人的特点一段看来,事实上是已经承认了这个结论,即,气是构成一切物体的质料。

阴阳本来仅仅是对向阳背阴的认识。阴阳被认为是气,当是和风雨阴晴相关。而把一切可以感受到的气类现象都归结为阴阳,当是在“天有六气”以后的事情。邹衍“深观阴阳消息”,是推动把可以感受到的气归结为阴阳两类的重要步骤。

能够通过感觉感受到的气,包括天的阴晴、风雨、冷热、明暗等,以及与它们相关的事物。但是那凝聚成物体的气,则难以归结为阴阳。至少在先秦时期,还难以归结为阴阳。于是在阴阳之旁,又出现了五行之气。

先秦文献中的“五行”概念,未必都是指与五材相关的五行。《尚书·甘誓》的“威侮五行”,虽然不少解释都认为是与五材相关的五行,但并无材料可以证明。至于后来又有称五种道德行为为五行,也在情理之中。

与物质材料相关的五行,最初见于《尚书·洪范》,后来又见于《左传》。这个五行又称“五材”,因为它是人类生活必须应用的五种形态的物质:金木水火土。由于认为物体都是气的凝聚,这五种物质形态自然也是五种气的凝聚。因此,五行由五材发展成五行之气,中间并没有经过什么曲折。这样,先秦时期就将气分为阴阳、五行两大系统。这个过程,至少在战国末期就完成了。

五种物质形态难以归结为阴阳,五行之气也难以归结为阴阳之气,至少先秦时期尚无人把五行归结为阴阳,而阴阳之气也难以归入五行,很难说哪一种物质形态是阴气或者阳气的凝聚。适应不同的需要,人们采用不同的学说。

气论和阴阳五行理论,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物质理论。 5PUKzsAaZP1gq0Om9ZhgvJNaRSyuT/zGlN6aR76z3YiMB1OcS0YEAdI6adsxNm3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