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汉代医学的病因说

在医学领域,如何治病可以说是技术问题,但对引起疾病原因的认识,却是纯粹的科学问题。

先秦时期的“天有六气”“淫生六疾”,在《黄帝内经》中有了新的发展: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唐代王冰注,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就是“天之六气”。下面的意思是“静而顺者为化,动而变者为变。故曰‘之化之变也’”,把这里的论述和《左传》中“淫生六疾”相结合,就是中医的“六淫”病因说。

六淫之中,风,又是最重要的因素: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风为百病之始”的论断,在《黄帝内经》其他篇中,还有多处以不同方式加以论述的文字。

风和寒暑等六种因素,今天看来,都是气候因素。在《黄帝内经》看来,这是致病的外部因素。此外,还有内部的因素: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

饮食、居处等,是生活方式或生活习惯,喜怒和惊恐是感情因素,也都被认为是疾病的原因。《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等篇,还提到忧、悲等感情因素致病。后人总结为“七情”病因说,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感情因素可导致疾病的论断。也有医学家认为七情是指“喜、怒、哀、惧、爱、恶、欲”(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不过不见于《黄帝内经》,也不为多数医家所接受,但在认为感情因素是致病原因方面,则是一致的。

后世把中医的病因说概括为“六淫七情”,然而《黄帝内经·灵枢》中提到的“饮食、居处”,是无法包括在六淫或七情之内的。以后的中国医学,事实上也发现了更多的病因。不过,这种实事求是的认识,往往会遭到理论传统的压制。这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不幸,也是科学发展中常见的现象。

自从巴斯德发现细菌是许多疾病的致病原因之后,人类的医学又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细菌(包括病毒)病因说成为现代医学的标志性建树,数十年后青霉素的发明,使人类的医疗方法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此以后,抗生素成了人类最主要的药物,许多过去无法挽救的生命得到了挽救。当现代医学传入中国,在不少现代医学家的眼里,中医的“六淫七情”病因说,几乎成了如果不是近于巫术的东西,也是早已过时的理论。

然而依据细菌病因说,人体携带的病菌、病毒,是多样的。至于哪一种能够致病,还需要其他的条件。在这众多的条件中,气候的因素、生活方式以及心理的因素,无疑都是使病菌成病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的“六淫七情”说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是人们应当同样加以重视的病因。

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许多新的病因也被发现或者被探索。遗传性的疾病,难以弄清原因但广泛流行的高血压、糖尿病、各种肿瘤,以及许许多多由于物理的、化学的原因,或者吸烟、酗酒、长时间低头玩手机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疾病,正在成为人类新的重大病种。这些疾病,都在细菌病因说范围之外,用抗生素治疗不能奏效。然而由于细菌病因说的广泛影响,使用抗生素成为医生的方便手段,因而也是医生懒惰的手段。由此导致的抗生素滥用给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正日益被医学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应当给中医的病因说以一定的历史地位,而且应当给以适当的现实地位。

至于中医提到的七情,更是中医对于人类医学的重大贡献。西方医学,特别是西方发展出近代医学以来,感情因素导致的疾病是长期被忽略,至少是不被重视的。然而心理学发展以来,心理疾病成为人类疾病中的一大病种。而由情感变化导致的疾病,不仅有心理的或精神性的,也有生理的、病理的。这种现象,也日益引起国际医学界的严重关注。在这方面,我们不能不说,中国医学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以风为最主要病因的六淫致病说认为,所谓风邪,最初仅仅侵入人的皮肤,然后逐渐向里传导,成为严重疾病: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

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 (《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更加详细地描述了这个过程: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病时痛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

凡感冒风寒所导致的疾病,其病理过程,大体上就是这个样子。如果能够及早采取措施,比如适当的休息、一碗热汤,或者少量的药物,都可以缓解风寒效应,阻止疾病的发生。否则,小不舒服就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疾病。这不仅是中国医学的基本观念,也是一般中国人的常识。这个观念和常识在细节上有许多可以讨论的地方,但其总体思想,是正确的。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描述疾病传变的情况是:人感冒风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然后依次是太阴、少阴、厥阴。到东汉末年张仲景作《伤寒论》,发挥《热论》的传变理论为完整的“六经传变说”。认为由感冒伤寒引起的疾病,会先发生于居于体表的手足太阳经脉,然后向体内深入,逐渐传输到阳明、少阳以及三阴的经脉。张仲景的“六经传变说”,不谈孙脉和络脉,当是由于他自己的医疗实践。但其认为感冒伤寒一类疾病是由表及里的传输,和《黄帝内经》的思想是一致的。

感冒伤寒类疾病是否就是这样的传导?也不完全如此。所以后世的医家又总结出了所谓“越经”传变、合并传变等。然而注意到感冒伤寒类疾病的由表及里传输,无疑是中医病因论的重要内容。 fEUyqZxRFpc/rzva/iX39VaYML55lQ9+nM2FeDieD21jD2bxxn6A8ylgOOaO9c8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