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汉代对于人体的了解(下)——精神和肉体

汉代继承先秦的传统,仍然认为人体有肉体、精神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气。《淮南子·原道训》:

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人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相干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谈养生:

故养生之大者,乃在爱气。气从神而成,神从意而出。心之所之谓意。意劳者神扰,神扰者气少,气少者难久矣。……古之道士有言曰:“将欲无陵,固守一德。”此言神无离形,则气多内充而忍饥寒也。

也是把人体分为形、神(志、意)和气三个方面。

一般学者的意见,和专门的医书,是一致的。在《黄帝内经》中,除了一般认为人有形体和神或精神两项因素之外,更多篇幅,甚至说主要的篇幅,都用在论述如何调节人体的气使之平衡方面。在《黄帝内经》看来,医学面对的主要对象便是人体的气。气的运行正常,阴阳比例平衡,人的形体就健康,精神就安宁。关于这一方面的论述很多,不再引证。

形体是气的聚合,气是形体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把与形体的正常运转相关的气分为“营气”和“卫气”两大类。所谓“营气”,也叫“荣气”,是营养身体使之健壮的气;“卫气”,就是保卫身体健康的气,类似现代医学所说的免疫系统。中医对人体的这种认识,其方向是正确的。《黄帝内经·灵枢·营气》篇描述营气的产生和运行状况是:

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

这就是说,营气产生于入胃的食物,然后传于肺中,再从肺中传布全身。传布的通道,就是经脉。这个认识,大体是正确的。

依《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和营气有不同的运行通道:

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

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

卫气的任务,就是保卫身体的健康。从这里的描述看,古人应该是发现了淋巴系统,甚至整个免疫系统的作用。

与疾病有关的气,也有两大类:正气和邪气。正气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因素,可抵御疾病;邪气是各种致病因素的统称。其详细分类及其作用,将在“病因说”一节介绍。

在形体和气之上,是人的神或称精神。精神是人体的主宰,不仅主宰形,也主宰气。形体和气的变化也会影响精神。在与形、气对立的意义上,《黄帝内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神,或精神,是和形与气性质根本不同的东西。但是,如果一定要说出神或精神是什么,《黄帝内经》也只能说,是一种气:

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 (《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

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

神是正气或者精气,也就仍然未能脱出神是气的一种范围。这种认识,直到汉代结束,都未能有根本的改变。

在《黄帝内经》中,神,和魂、魄、意、志等,是同类的,或者是同一等级上的概念。它们分别储藏在五脏之中。其中“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类似的语言,在《黄帝内经》中不止一次地被重复。《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似乎发现了头部和精神现象的关系,但似乎是偶然的触及,而没有深入地探讨和论述。因此,在一般学者的言论里,心,不仅是孟子说的思维器官,而且是精神的储藏所。

《黄帝内经》把气在人体内不断地循环运行称为“升降”,把人体和外界不断进行的气的交换或者交流称为“出入”。普通的气在不断地升降和出入,精神或者魂魄既然也是一种气,自然也有升降和出入,从而为精神或者魂魄可以离开形体而独立行动,提供了理论前提。

《黄帝内经》由于是医书,它关注的是活人的精神现象。人死以后精神现象是否存在?也就是说,灵魂是否不死?该书没有进行讨论。

汉代学者的主流意见,是人死以后魂魄依然存在,它成了鬼神,仍然影响甚至主宰着活人的生活。

王充反对人死为鬼的说法,也认为人的精神是一种气:精气。王充认为,人死以后,精气离开了活人的形体,就不能再有知觉,因而不能为鬼。他把人体比作口袋,把精气比作口袋里的米。形体死亡,精气消散,就像口袋残破,米撒在外。精气可以复归于元气,但不能再有知觉。他把气聚生人的过程比作水的结冰过程。水结为冰,冰融化为水。气包括精气,聚合为人,人体死亡,又散而为气。精气虽然没有消灭,但脱离了活的人体,就不能再有知觉,不能成为鬼神。王充对人体精神现象的解释,在当时,达到了理论的最高水平。

认为人的精神,或者说灵魂,也是一种物质,是人类早期的普遍认识。汉代学者关于精神现象的认识,和其他民族早期的学者们大体处于同一水平。 py5oVdYzRhFPRPltJGJGnHM73ydlg8bpEJAsugNQWmhnzl4aaXXwO1xtF2b5Srk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