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论语一”:由莫言获奖谈翻译

以前中国作家始终无缘诺奖,的确,翻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作家是用汉语写作的,要进入诺奖的评审体系,其作品就必须被翻译成英、法等语言,虽然诺贝尔文学院里也有一位懂汉语的老先生马悦然,但毕竟只有他一个人。翻译的重要性可以想见:它既可以成全一个作家,也可以毁掉一个作家。如果翻译得精确传神,原汁原味地再现作品,就能让对象国读者感知到小说的迷人所在。反之,如果少了那种韵味,即便语义再准确,也让人味同嚼蜡。

关键在哪里? 审美忠实。忠实于原作,也要忠实于审美 。文学这东西,和绘画一样,是讲悟性的,艺术悟性。

翻译可以分为三种:工匠型、学者型、才子型。工匠型亦步亦趋;学者型中规中矩;才子型惟妙惟肖。 翻译匠和翻译家的区别在于,前者传达语法、意思,后者再现审美愉悦。

比如说《挪威的森林》第二页,有这么一句:“而我,仿佛依然置身于那片草地之中,呼吸着草的芬芳,感受着风的轻柔,谛听着鸟的鸣啭。”我看过有一种翻译,直译的:“我嗅着草的气味,听着鸟的叫声,皮肤上感受着风。”语意没问题,但总让人觉得少了点儿什么。少了什么?美感。

翻译家的素质, 三分外语,六分母语,一分天赋。翻译如果缺乏艺术悟性,缺乏意境的传达,再怎么精确都让人觉得意兴索然。

一个文学作品,要翻译到七八十分水平,经过训练也许谁都能达到,但要到90分、95分以上,就要看造化了,这是不可传授的,所谓“知者自知,拈花微笑”。听起来有点儿玄乎,但真是那么回事。

莫言的幸运之处在于,他小说的英译本、法译本包括瑞典语译本,都很精确到位,让瑞典文学院的五位老先生读来觉得很有味道。 4mdd0Mc1KYTKmDSWDj54noTSrzgxvVXp2WS0PyA55NVkkDup/WyGRHLOwTTIpNI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