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斗拱

一、斗拱简介

清式五踩单翘单昂斗拱

1—檐柱;2—额枋;3—平板枋;4—雀替;5—坐斗;6—翘;7—昂;8—桃尖梁头;9—蚂蚱头;10—正心瓜拱;11—正心万拱;12—外拽瓜拱;13—外拽万拱;14—里拽瓜拱;15—里拽万拱;16—外拽厢拱;17—里拽厢拱;18—正心桁;19—挑檐桁;20—井口枋;21—贴梁;22—支条;23—天花板;24—檐椽;25—飞椽;26—里口木;27—连檐;28—瓦口;29—望板;30—盖斗板;31—拱垫板;32—柱础

宋式补间铺作斗拱构造示意图(宋、清名称对照,括号中名为清名)

(一)斗拱的历史变迁

斗拱经历了“早期以结构功能为主,造型简洁、大方、结构逻辑清晰,后期结构功能衰退,造型繁杂、纤小、装饰意象突出”的发展过程。最原始的斗拱形象可追溯到西周初年“令殷”中的栌栾 ,在此之后的周代到汉代称为栌斗,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壁画、明器、石阙和墓室中都有成组的斗拱,多为柱头铺作;唐代,斗拱出现补间铺作,大多只设一朵,比柱头铺作简单,斗拱发展成熟后,有民间不得使用的规定;宋代,补间铺作增多,尺度变小,形制趋于复杂,结构作用逐渐减弱,装饰作用逐渐加强,宋代称拱枓,其他朝代有枓拱、欂栌(bó lú)、斗拱等称呼;明清时期,斗拱的结构作用进一步弱化,装饰作用空前增强。平身科 斗拱增加到4~6攒,甚至更多,尺度进一步变小,斗拱的形象也变复杂,如用45°的斜拱互相搭连,形成网状如意斗拱,或组合成螺旋形藻井。

(二)斗拱的构造组成

斗拱,位于梁枋、檐檩之间,从梁枋上一层层探出的弓形承重构件叫拱,拱与拱之间的方形木块叫斗,二者合称斗拱。斗拱由斗、拱、升、翘、昂、耍头等构件组成,一组斗拱组成“科”与“铺作”(宋代称一朵,清代称一攒)。根据安装部位进行分类,位于柱头上的称柱头科,位于房屋角柱上的称角科,分布于柱间的称平身科。跳与踩的对应关系是以檐柱为中心,斗拱向内外两侧挑出,每挑出一步,称“一跳”;踩是就斗的数量而言,将正心拱(泥道拱)计算在内,里外各出一跳,出现包括坐斗在内的三个斗,称三踩,斗拱称三踩斗拱,出二跳,则内外各增加一个斗,共五斗,称五踩斗拱,出三跳为七踩斗拱,出四跳为九踩斗拱,等级越高出挑越多,牌坊斗拱可最多做到十一踩。

(三)斗拱的功能作用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承受荷载

斗拱是中国古代大式建筑物中梁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和中枢桥梁,它通过挑檐枋承托上部出挑的屋檐,将其荷载直接传递到柱上,或先间接地传至额枋,再由柱传给柱础。

2.抗震卸载

斗拱采用榫卯结构,柔性连接,以坐斗为核心,每组斗拱都像从柱顶或梁枋上生长出的树杈,将梁枋挑檐托起,又像人体骨骼,通过榫卯组合连接,斗、拱、翘、昂等构件协同受力,遇有地震或其他水平荷载,斗拱发生摇晃,卸掉荷载,减轻建筑结构主体受到的冲击,“墙倒屋不塌”,表现出中国古建筑神奇的仿生结构特征。

3.等级象征

中国古代是一个礼制社会,等级严格,秩序森严。作为意识形态的反映,古代礼制与建筑等级相匹配,有无斗拱成为区分大式、小式建筑的重要标志,有斗拱为大式建筑,反之为小式建筑。中国古建筑的建造等级严格按照官位等级来确定,历朝历代的斗拱均有严格的等级划分,民间建筑一般不使用斗拱,使用也必须采用低等。宋代《营造法式·大木作》有“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将斗拱的材契(qì)明确分为八个等级,官式建筑最高级别为八,用材最大,民间建筑等级最低,用材最小。

一跳三踩斗拱

二跳五踩斗拱

三跳七踩斗拱

4.建筑模数

中国古建筑中,斗拱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建筑构件,历史上曾以它的相关尺寸作为整座木构建筑各部分大小的基本尺度模数。曾经,宋代以拱的大小、清代以大斗的开口尺寸作为模数批量制作标准构件,用于古建筑装配化施工搭建。

5.美观装饰

斗拱,不但榫卯连接构造精巧,表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工匠精神与智慧,而且顺应材料纹理,符合荷载传递原理,斗拱边界进行卷杀处理,线条流畅俊美,表现出中国古建筑特有的结构美学,是结构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特别是明清两朝,斗拱的结构功能退化,装饰诉求上升,不但数量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细小复杂,彩画也越来越讲究,装饰性愈发突出,斗拱将中国古建筑艺术推向了无以复加的奢华境地,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四)斗拱的文化地位

一如大屋顶,斗拱是中国汉民族传统建筑独有的标志性构件,“山节藻棁(zhuō),丹楹刻桷” 中的“山节”就是唐代孔颖达所说的“山节,谓刻柱头为斗拱,形如山也”。随着斗拱的产生,中国古建筑展现出“千栌赫奕,万拱梭层”的艺术形象。

近现代,为反抗西方建筑文化殖民主义,在南方,上海中国建筑师学会提出大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象与标志符号,呼吁恢复“中国固有形式”,唤起国人对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觉醒;在北方,梁思成先生同样重视大屋顶,指出中国古建筑具有“屋顶”“墙身”“基座”的三段式造型规律,中国式大屋顶是识别中国古建筑与日韩古建筑的第一标识物。 4HHvCZuoD2D4kT665rZCyMitaavTXnC3QAIdFRJewfIe2gpEqDwB2P+MOnIQBol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