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亟须优化

一、经济布局与人口、资源分布不协调

(一)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亟须平衡

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水热条件较差,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0%,但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统筹能源发展、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难度大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但是面临一些新问题,胡焕庸线东西两侧、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各板块内部也出现明显分化。同时,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大、中、小城市发展仍不协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有待提高,以县域为单元统筹乡村振兴的力度不够,县域综合服务能力不强,众多乡镇尚未发展成为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区域中心。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主要集中在近岸海域,深远海经略不足。

(二)经济布局与人口区域分布亟须协调

人口和人力资源的分布是我国经济布局调整和完善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繁荣的基础,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我国东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高素质、高质量人才集中程度高;而中部、西部地区人力资源质量总体水平较低,数量明显不足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的分布范围较广,但专业性强、技术能力高的人才分布较为集中。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人口流向东部地区,尤其是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集聚。而为了支持中西部经济发展,中央多次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的支持力度,进一步造成了建设用地指标的配置和区域人口规模、经济体量间的错位,导致区域间建设用地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自然资源区域错配现象亟须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和消费空间格局已经由过去的“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运”,粮食生产重心不断向水资源短缺的北方地区转移,但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由此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资源错配。这种资源错配不仅使地区资源禀赋优势难以充分发挥,而且形成了隐性的“重复运输”,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在规划调节过程中,地区空间经济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土地资源在不同主体功能地域空间上的配置效率具有差异,且受土地利用规划刚性等因素影响,土地指标分配机制缺乏弹性,造成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指标配额数量与最优数量存在偏差 ,存在建设用地指标需求过剩、区域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存在偏差、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

二、城镇、农业、生态空间结构性矛盾凸显

当前,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难以平衡。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受比较利益驱动,加上当时对农业保护认识不足,改革开放以来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农业空间逐渐被压缩,粮食生产呈现萎缩态势。此外,城乡生态环境也受到巨大威胁。对城镇化趋势、人口增长趋势、建设用地需求增长趋势研判不准确,造成了城市用地紧张、基础设施超载、城市扩张趋势明显的局面,导致了城市拥挤、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建设用地管控不足加上生态保护红线坚守程度不足,造成生态空间不断被挤压。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加速下降的总体趋势仍在持续,脊椎动物受威胁比例达21.4% ,特有高等植物受威胁比例高达65.4%。需要坚持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底线。

三、部分地区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

国土空间过度开发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近年来,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带动大规模的资源被利用,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用地面积扩大。然而,快速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推进在带动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同时,也使得资源环境系统的平衡被逐渐破坏。过度依赖高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导致建设用地无序过度扩张以及耕地快速减少,并且由此带来的区域空间开发失衡、城乡差距拉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趋严重,也增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导致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加速消耗,出现了资源危机。当前,我国黄河流域等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临近超载,可开发空间用地效益明显偏低,迫切需要认识区域资源环境禀赋特点,找出其优点与短板 ,发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可能的资源环境风险,基于发展阶段特点、经济技术水平、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态保护目标,明确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支撑人类活动的最大合理规模,以及在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活动的适宜水平。

四、陆海国土开发缺乏统筹

陆海统筹整体格局尚不明确,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日益加剧。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陆海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单元。亟须在陆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单元内部统筹各区域内主体功能区的布局和定位,优化区域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公共资源配置。同时,还需要关注重点海域的陆海统筹优化,推动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资源利用,逐步构建集内陆、海岸带和深远海为一体的海洋空间发展新格局。当前尚未统一陆海统筹抓手和具体实施路径,各地实践效果不明显,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日益加剧。海域国土安全与经济发展诉求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港口、钢铁、石化、造船等大型临港工业不断向海聚集 ,现有海岸和近岸海域空间已经难以满足新增建设用海的需求,且海洋功能规划布局往往忽视区域发展特征,海洋产业布局同质化严重、特色不足,集聚效应无法释放,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五、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须现代化

空间治理体系比较优势发挥不明显,亟须实现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当前我国亟须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工作,进一步规范数据更新,提供智慧决策。依托自然资源一体化数据库,不仅可接入涵盖土地、矿产、海洋、自然保护区、遥感影像,以及电子地图等方面的各类数据服务,还可以通过对接政务大数据中心,接入涉及人口经济、生态环境、水利、交通等其他方面的数据,为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监督实施提供数据支撑。构建规划“一张图”应用、规划分析评价、成果审查与管理、监测评估预警、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指标模型管理等系统基本功能,支撑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全过程。此外,还需要支持规划成果(指标)数字化在线填报,支持现状评估、体检评估、规划成果分阶段上报汇交,推进规划成果闭环、全程留痕管理。规范阶段性成果上报汇交,实现规划管理行为可回溯、可查询、可监管。 tsMd22QFGOU1dFclp5Av0Z0G7onokm9n9mhZncHB2UNCcb+m+2us5fQX+xTUIhH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