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重大战略格局
区域重大战略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谋划。“十四五”时期,要实施好区域重大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空间治理,保障民生底线,不断完善区域经济政策体系,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支持各地区走上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一)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引领、示范,再造国民经济增长的国土空间动力格局。紧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构建首都功能疏解国土空间相关政策体系,实施一批标志性空间腾退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建立雄安新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动土地管理体制创新。高质量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促进其与河北省三河、香河、大厂三县市一体化发展。推动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持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完善国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体系。提高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作用,推动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疏解腾退空间优先用于发展科技创新功能与高科技产业。构建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交通枢纽门户的对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成轨道上的京津冀,提高机场群、港口群协同水平。加强国土生态功能整治,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强化华北地下水超采及地面沉降综合治理。最终,通过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探索人口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增强对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
。
(二)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以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关键,带动广大中西部国土空间效能聚集。科学谋划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空间规划统领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岸线使用、航运发展等方面空间利用任务,打造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共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样板。在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应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国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推动长江全流域按单元精细化分区管控,实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尾矿库污染治理等国土生态整治工程,增强区域生态保持功能和结构控制力。深入开展绿色发展示范工程,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围绕建设长江大动脉,整体设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疏解三峡枢纽瓶颈制约,加快沿江高铁和货运铁路建设。发挥产业协同联动整体优势,保障重大建设项目依法依规及时落地。
(三)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以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引擎,促进内地与港澳国土经济共同繁荣。围绕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目标,科学谋划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土空间格局。通过塑造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新形态,优先保障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以及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架构搭建所需的用地空间,重点满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用地需求,从而进一步便利创新要素的跨境流动。通过预留跨市交通工程的廊道空间,促进城际铁路建设,统筹港口和机场功能布局的完善与航运和航空资源配置的优化。同时,创新粤港澳大湾区用地指标调配机制,探索建立用地指标跨行政区灵活调配制度和跨境、跨地市土地合作开发模式,以推动粤港澳跨境合作开发平台的建设发展。最终,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
(四)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
以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为途径,加快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国土空间格局应以一体化发展为目标,明确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底线与标准,共同谋划有利于要素流动和分工协作的新型国土空间治理模式,用地布局瞄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建设,通过明确优先供地的重点地区、项目库,推动长三角地区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的发展,从而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破局提供有效示范,进一步提高长三角地区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的能力。此外,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长三角地级及以上城市高铁全覆盖,推进港口群一体化治理。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强化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放型经济集聚功能,深化沪苏浙皖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对自贸区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予以满足。同时,应更加关注空间品质的塑造,加快长三角地区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优化优质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的空间布局,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最终,通过发挥长三角轴带的连通作用,加强沿线地区经济联系和分工协作,实现要素区域间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
(五)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以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基础,打造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发展格局。优化黄河流域的国土空间格局,应把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作为谋划长远的重要抓手,应统筹谋划区域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并把国土生态建设作为当下的着力点,从而优化流域国土空间格局,提升国土空间保护开发质量和效益。其中,黄河流域的国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空间格局优化的核心内容,应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根本方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理念,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重点关注黄河上游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筑牢三江源“中华水塔”,提升甘南、若尔盖等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创新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旱作梯田和淤地坝建设;推动下游二级悬河治理和滩区综合治理,加强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和修复;开展汾渭平原、河套灌区等地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清理整顿黄河岸线内工业企业,加强沿黄河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合理控制煤炭开发强度,推进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加强矿山生态修复;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国土发展格局,统筹沿黄河县城和乡村建设。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从而构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促进大繁荣的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发展格局。
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应遵循的原则。“十四五”时期应做好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粮则粮、宜山则山、宜水则水”的要求,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我国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更有效率、更高质量
。
(一)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西部大开发要强化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高政策精准性,推动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一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力度,加快推进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加强对青藏高原、祁连山等的保护修复。二是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参与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优化中欧班列组织运营模式,构建包括自由贸易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在内的多层次开放平台。三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具备条件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四是强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强横穿东西、纵贯南北的运输通道和沿边、跨境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完善综合枢纽布局,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五是推动区域合作发展。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合作互动。六是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短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二)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
东北振兴要从“五大安全”战略高度出发,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优化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二是建设开放合作发展新高地。深化与东部地区的对口合作,加大对内开放合作力度。推进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提升东北亚国际合作水平。三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支持装备制造、汽车、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寒地冰雪等新兴产业。四是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动力系统。建设沈阳等现代化都市圈,推动哈长、辽中南等城市群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巩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五是完善基础设施,补齐民生短板。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民生保障能力。
(三)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
中部地区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在自主创新上下功夫、在区域协调上求突破、在生态绿色上做文章、在内陆开放上找出路、在服务共享上出实招,推动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做出更大贡献。一是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推动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二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主动融入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推进省际协作和交界地区协同发展。三是推进内陆高水平开放。加快内陆开放通道和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培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四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五是做好民生领域重点工作。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四)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
东部地区要发挥改革开放先行、创新要素集聚、现代制造领先等优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更高层次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全国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创新引领实现优化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平台。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二是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三是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支持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深入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
(五)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
坚持陆海统筹,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坚定维护海洋权益,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一是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围绕海洋工程、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做强船舶制造、海工装备等全球海洋竞争优势企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等新兴和前沿产业,推进海洋能规模化应用,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完善海洋经济布局,发展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建设一批高质量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二是打造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构建沿海、流域、海域相统筹的海洋空间治理体系。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拓展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范围,协同推进入海河流和排污口精准治理。强化重点海域和突出环境问题治理,推进海域海岛精细化管理。加强风险管控,提升抵御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能力。三是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治理机制和相关规则的制定与实施,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增强国家海洋软实力。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巩固拓展蓝色伙伴关系,建设“冰上丝绸之路”,提高参与南极保护和利用的能力。
(六)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
统筹支持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生态退化地区、资源型地区、老工业城市等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切实维护生态安全、边疆安全和能源资源安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以工代赈和消费帮扶等工作,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边境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人口和经济支撑能力,确保边疆巩固和边境安全。完善对口支援、对口帮扶等机制,强化智力扶持,加强重点领域合作。推进生态退化地区综合治理和生态脆弱地区保护修复,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建设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转型创新试验区,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统筹推进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七)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建立区域战略统筹机制,加快构建各区域融合互动发展新模式。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促进各类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城市群内部、省际交界地区合作。优化区域互助机制,更好地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共同发展。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对生态地区、粮食主产区等的补偿方式。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层次。创新区域政策调控机制,建立健全区域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联动机制。健全区域发展保障机制,加快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