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是国家发展新的历史坐标

开启现代化新征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中国在追求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彰显社会主义的底色。《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为此,必须兼顾安全和发展两件大事,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发展的始终。

一、开启新征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

习近平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我国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要求。

新征程是我国社会主义迈向更高阶段的必经之路。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 事物 的集合体,而是 过程 的集合体”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总是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历史进程的角度看,一个社会的发展,同样会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且只有当每个阶段的发展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才能实现发展阶段的质的飞跃。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将共产主义视为最高追求,但共产主义这一伟大崇高的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历经若干更为具体的阶段。早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就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提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取得长足进步,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可以划分为更为具体的历史阶段。需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的、螺旋推进的过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不断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跨越,如今还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 目前,我们已经站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从这个意义上看,新征程是我国社会主义迈向更高阶段的必经之路。

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我们需要完成更大的发展目标。经过全党全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已经消除绝对贫困,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新征程面临更进一步的发展要求。新征程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根本目标,进而将这一目标又划分为两个具体的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体现为,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这一伟大目标,又体现在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为宽裕、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等更为具体的目标要求上。第二个阶段体现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又体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等方面。

总之,开启新征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这一新的要求为我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我国建设的现代化必须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底色

我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早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就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2021年1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也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然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也明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走好新征程,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中国式现代化概括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的概括,同时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底色的集中呈现。

第一,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守住人民立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人口达14.1亿,居世界第一。巨大的人口数量将会给我国的现代化带来重大挑战。以经济为例,经济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建立在国家巨大的经济总量之上,还需要建立在较高的人均GDP之上。由于庞大的人口,较高人均GDP目标的实现会比一般人口的国家显得更难。不仅如此,庞大的人口还会给国家带来包括收入差距、地区差距等在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当然,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人口压力也可以转化为人口优势。一旦我国的现代化充分聚焦人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将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口优势,我们就将实现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第二,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深刻体现。坚持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我国在共同富裕上取得的重大成绩。习近平指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 。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征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必将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三,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既然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就必须坚持初级阶段的总路线,依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依然要致力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物质文明水平。但也应看到,物质文明只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踏上新征程,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明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体现在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审美日益提高,同时,国家对于文化软实力的要求也进一步提升。这便要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四,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也更加重视。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党的十九大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外,新增“美丽”一词用以界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特征。这一表述上的变化,不仅表明我们对于现代化有着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体现出我们对建设美丽中国的自信。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辩证观点,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绿色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战略目标。

第五,我国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协和万邦的外交理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这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彰显,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也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维护世界和平,致力于构建更加平等友好的新型国际关系。

三、把安全发展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各领域和全过程

习近平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 。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是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坐标,自然面临如何发展的问题。同时,新征程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的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维护国家安全也是一个重大课题。为此,必须把安全发展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首先,要紧扣发展,夯实安全的保障。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往往源自事物本身的不完善,而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因此,发展是防御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各类风险挑战的根本手段。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更高级阶段。但也应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没有改变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定位没有变,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将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果脱离发展谈安全,无异于沙中垒塔。为此,依然需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依旧要通过发展来解决新征程中的各类问题。具体而言,仍然需要通过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乃至综合国力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法治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形成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格局;要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还要致力于生态治理,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等等。唯有如此,才能为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安全提供更为牢固的物质基础和发展保障。

其次,要守住安全,夯实发展的前提。习近平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安全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命脉所在,前进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恰恰也是国家安全的高风险期。越是取得伟大成就,越要居安思危,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待安全问题,要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特别要“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

最后,要坚持安全和发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辩证观点。有机地统筹安全和发展,既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又要以发展为根本动力。一方面,要确立系统性思维,关注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国家各个领域的安全问题,构建国家安全体系;另一方面,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关注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安全问题,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两个阶段的划分,深入分析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所面临的发展目标,构建相对应的风险防范体系。 42p52ko7NYnlL+SGzz9b3OYnCY5SvLm7lcKlmYxB94PGMFzQHqgYZAS+qz2rDUh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