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

科学社会主义自诞生以来,就始终面临着资本主义的包围、封锁和绞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破坏与反破坏的较量更是一直没有停歇。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长期面临着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颠覆和破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作为治党治国治军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随着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诸多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根本性、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求各级党委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肩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有力推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再次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强调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我们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的核心内容,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安全,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安全繁荣稳定,须臾不可忽视,必须抓紧抓实抓好。

“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与发展的阶段性相结合,科学划分发展阶段,始终做到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2020 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由此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如何理解新征程?在开启新征程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怎样的意识形态安全?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都是影响我们能否走好新征程的重大问题,必须给予及时、正面、准确的回应。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大跨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必经之路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及“中国梦”,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中始终肩负这一伟大使命,并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方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如今,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迈入世界前列,以往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迎来了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也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发展阶段。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中国,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同在,必然要面临新的更大的风险和挑战,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如何在新征程上,抓住历史机遇,“胸怀两个大局,临危不乱、危中寻机,开拓进取、开辟新局,既利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正面因素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通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向发展,努力创造两个大局良性联动的局面” ?这是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大跨越必须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逻辑延伸,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更高阶段的必经之路。“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工程,它既需要建立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之上,又需要后来者的接续奋斗,需要分步实施、分阶段完成。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总是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结合起来。从党的十二大提出分两个10年“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到党的十三大确定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以及党的二十大再次重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无不印证了这一点。习近平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 简而言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要求。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新征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的阶段,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迈向更高层次的阶段,所以,这种更高层次的迈进,必然涉及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等各种深层次的变化,必然使得我国社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空前复杂的情况。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多变,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由此决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会面临国内国际多方面风险挑战日益增多的复杂局面,这其中要特别注意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隐患。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因此,习近平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同时,“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 。基于“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以及习近平多次强调的“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 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我们面临的主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可以概括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和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过程中遇到的风险挑战、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面临的多重风险、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在顺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过程中面临的国际安全挑战、在推动网络强国建设进程中遇到的风险等五个方面。

一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和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过程中面临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正因为坚持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顺利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跨越,如今还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仍然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近年来,在西方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我国出现了恶意丑化领袖、诋毁革命英烈、篡改乃至杜撰历史细节等现象,不利于党的领导地位的巩固。从内部挑战来看,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党内容易出现消极腐败现象,个别党员中也容易出现个人至上、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问题,这些错误行为和错误现象,如不及时有效处理,将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消解我国意识形态的群众基础。

二是我国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面临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期间必然出现新老矛盾交织、社会利益分配冲突、提质换挡“阵痛”等诸多问题,也会由此引发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例如,趁中国经济降速换挡而不断返潮的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妄图模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扭曲人民群众的消费观、价值观等,在一定程度上混淆视听,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再如,部分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错误认识,片面解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倾向于把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割裂甚至对立起来,不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也容易挫伤民营经济参与中国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又如,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更高要求、更高水平生活的追求,也会制约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进程,从而引发民众不平衡的社会心态,不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三是我国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过程中面临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40多年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但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愈益加深,改革进程中的复杂性因素愈益增多,社会思潮愈加多元,对我国意识形态构成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其一,利益群体诉求差异化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使利益群体的诉求差异化更突出,加剧了凝聚社会共识的难度。其二,共同富裕有待推动增加意识形态安全的防控难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制约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人们的疑惑、误解甚至逆反心理,也会对新征程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造成消极影响。其三,改革中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威胁意识形态安全。“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的发生,不仅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还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将事物原有的发展格局打破弄乱,对社会成员情绪稳定造成消极影响,进而考验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合法性。其四,由改革开放带来的多元社会思潮威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如个人主义的盛行削弱了集体主义话语的影响力,民主社会主义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指导思想、改革方向上的混乱,“儒化中国”论则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四是我国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临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格局,促使世界力量对比呈现“东升西降”的态势。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不同国家间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之争趋于激烈。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阶段,面临的意识形态挑战更加明显。一方面,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变得更为紧张和警惕,不但在全球范围内鼓吹“中国意识形态威胁论”,而且大搞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推行“价值观外交”,在西方国家原有的意识形态对抗认识框架下新添所谓的现实“力证”,我国意识形态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空间拓展和影响力提升遭遇困局。另一方面,后疫情时代非传统安全难题涌现考验我国意识形态凝聚力。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疫情防控期间,各种声音在国际思想舆论领域集聚、发酵和博弈,意识形态斗争加剧升级,我国的舆情应对和引领难度陡然增加。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散播“中国病毒”“口罩外交”“中国责任”等谬论,罔顾客观事实,摒弃科学态度,将病毒溯源政治化,极力诋毁中国形象,遏制中国发展进步;还把“民主”当作对中国进行抹黑、施压的“遮羞布”,操弄意识形态对抗,举办“全球民主峰会”,制造“新冷战”喧嚣。这些都在一定时期内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较大压力。

五是我国在推进互联网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广泛应用在深刻改变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同时,也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冲击与挑战,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管控难度大大增加。集中体现在:其一,网络参与主体多元争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互联网空间开放、共享的特征使得网络信息的主体日渐呈现多元化趋势。来自不同国家、民族、阶级和阶层的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参与的主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网络意识形态的多样,为携带各色“主义”“制度”的社会思潮提供了争夺受众的可能性。其二,网络话语权力悬殊弱化主流意识形态权威。囿于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和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差异,不同网络行为主体的话语表达能力和影响力不均衡,这不利于网络意识形态资源的合理分配,也使得一些错误社会思潮借此蔓延。其三,网络传播模式多样干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各种网络新媒介的出现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的生成和传播受到的限制少了,网络空间成为各类信息的集散地,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面临挑战。其四,网络文化泛娱乐化破坏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随着信息传播的不断发展,网络与生活的联系越发紧密,网络空间泛娱乐化的倾向也越来越严重。这种泛娱乐化的倾向不断发酵,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出现被搁置、被忽视乃至被拒斥的情况。部分网民沉浸在享乐暗示的文化氛围中,网络生态环境遭受污染破坏。

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将这项工作做好,直接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过程中,更应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为此,要在夯实百年大党的意识形态底色、坚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航向、占领改革开放的意识形态高地、提升我国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方面多下功夫。如此,才能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夯实百年大党的意识形态底色。“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是由我国国体性质决定的,是由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的。” 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应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夯实意识形态底色。一是筑牢思想防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不仅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把握中国、世界发展大势,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还要提高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和话语能力。二是掌握看家本领,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既要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科学有效地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捍卫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三是保持政治本色,发扬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坚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坚持反腐败斗争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四是永葆生机活力,修好党史这门必修课。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第二,守好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坚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航向。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否得当,对于基本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往往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探索中逐步确立起来的适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的经济体制,必须予以坚持和发展,尤其要注意在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守好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一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不是说政府就无所作为,而是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水平” ,“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二是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同时,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必须做强做优做大,进而发挥国有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使之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要为民营企业发展创设良好的营商环境,使企业放心发展,助力新发展格局的建构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三是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经济基础,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打牢意识形态安全的经济基础。

第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占领改革开放的意识形态高地。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任意而为,必须遵循正确方向,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开展,既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要求,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在防范化解重大社会风险挑战中开拓事业新局面。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在深刻把握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大势中提升科学预见风险挑战的能力,提高化解风险、克服挑战的能力。同时,要完善风险研判和防控机制,为化解重大社会风险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在开展意识形态交锋与思想斗争中引领新兴思潮。处理好“一”和“多”的关系,确保其他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和规约下生存与发展;要对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实质和危害进行深度剖析与广泛宣传,引导民众拿起“批判的武器”共同捍卫主流意识形态。三是在促进公平正义与增进人民福祉中凝聚社会共识。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最大程度地实现人人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四是在构建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增进行为认同。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同时注重话语创新,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形式,提升话语感染力。

第四,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提升我国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是中国与世界实现深度双向互动的阶段,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基本特征,理性剖析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外部挑战与威胁,并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同行,既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又利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提升我国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具体来说,一是顺应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大势,倡导和坚持多边主义。坚决反对以多边主义之名行单边主义之实的各种行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二是把握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大势,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以此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和竞争力。三是利用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大势,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高举合作、创新、法治、共赢的旗帜,推动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是适应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势,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本国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权利,“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第五,壮大主流舆论强势,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最前沿。”“现在,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在这个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 为此,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一要开展精准的舆论引导和内容治理工作。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必须重视以马克思主义引领思潮和舆论,研究构建主流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途径,切实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威性、凝聚力和说服力。二要适应新形势下的党管媒体和媒体融合。坚持党管媒体不动摇是由我们的政治制度和媒体性质决定的,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媒体的党性原则和社会责任,把正确导向要求贯穿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各领域和全过程,同时要用好主流媒体,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协同力。三要建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技术保障。通过网络技术自主创新识别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打造一支强大的网络工作队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四要确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法治思维。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在舆论引导中的重要性逐步凸显,“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4D0hPSF97fFgN2VqCDus2AcpxHFvUei7dazKwMrdABhES4A3tXwaITcqSGN4yq0G



第一章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课题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坐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同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 。这意味着我国的现代化较之西方更为复杂,也面临更为错综复杂的风险和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在追求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还需关注国家安全,特别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为此,需要从执政主体、经济基础、发展战略、外部环境以及网络场域等多个维度出发,深入探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之道。 4D0hPSF97fFgN2VqCDus2AcpxHFvUei7dazKwMrdABhES4A3tXwaITcqSGN4yq0G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是国家发展新的历史坐标

开启现代化新征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中国在追求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彰显社会主义的底色。《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为此,必须兼顾安全和发展两件大事,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发展的始终。

一、开启新征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

习近平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我国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要求。

新征程是我国社会主义迈向更高阶段的必经之路。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 事物 的集合体,而是 过程 的集合体”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总是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历史进程的角度看,一个社会的发展,同样会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且只有当每个阶段的发展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才能实现发展阶段的质的飞跃。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将共产主义视为最高追求,但共产主义这一伟大崇高的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历经若干更为具体的阶段。早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就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提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取得长足进步,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可以划分为更为具体的历史阶段。需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的、螺旋推进的过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不断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跨越,如今还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 目前,我们已经站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从这个意义上看,新征程是我国社会主义迈向更高阶段的必经之路。

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我们需要完成更大的发展目标。经过全党全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已经消除绝对贫困,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新征程面临更进一步的发展要求。新征程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根本目标,进而将这一目标又划分为两个具体的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体现为,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这一伟大目标,又体现在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为宽裕、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等更为具体的目标要求上。第二个阶段体现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又体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等方面。

总之,开启新征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这一新的要求为我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我国建设的现代化必须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底色

我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早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就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2021年1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也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然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也明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走好新征程,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中国式现代化概括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的概括,同时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底色的集中呈现。

第一,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守住人民立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人口达14.1亿,居世界第一。巨大的人口数量将会给我国的现代化带来重大挑战。以经济为例,经济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建立在国家巨大的经济总量之上,还需要建立在较高的人均GDP之上。由于庞大的人口,较高人均GDP目标的实现会比一般人口的国家显得更难。不仅如此,庞大的人口还会给国家带来包括收入差距、地区差距等在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当然,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人口压力也可以转化为人口优势。一旦我国的现代化充分聚焦人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将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口优势,我们就将实现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第二,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深刻体现。坚持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我国在共同富裕上取得的重大成绩。习近平指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 。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征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必将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三,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既然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就必须坚持初级阶段的总路线,依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依然要致力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物质文明水平。但也应看到,物质文明只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踏上新征程,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明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体现在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审美日益提高,同时,国家对于文化软实力的要求也进一步提升。这便要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四,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也更加重视。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党的十九大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外,新增“美丽”一词用以界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特征。这一表述上的变化,不仅表明我们对于现代化有着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体现出我们对建设美丽中国的自信。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辩证观点,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绿色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战略目标。

第五,我国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协和万邦的外交理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这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彰显,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也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维护世界和平,致力于构建更加平等友好的新型国际关系。

三、把安全发展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各领域和全过程

习近平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 。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是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坐标,自然面临如何发展的问题。同时,新征程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的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维护国家安全也是一个重大课题。为此,必须把安全发展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首先,要紧扣发展,夯实安全的保障。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往往源自事物本身的不完善,而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因此,发展是防御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各类风险挑战的根本手段。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更高级阶段。但也应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没有改变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定位没有变,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将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果脱离发展谈安全,无异于沙中垒塔。为此,依然需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依旧要通过发展来解决新征程中的各类问题。具体而言,仍然需要通过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乃至综合国力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法治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形成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格局;要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还要致力于生态治理,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等等。唯有如此,才能为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安全提供更为牢固的物质基础和发展保障。

其次,要守住安全,夯实发展的前提。习近平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安全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命脉所在,前进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恰恰也是国家安全的高风险期。越是取得伟大成就,越要居安思危,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待安全问题,要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特别要“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

最后,要坚持安全和发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辩证观点。有机地统筹安全和发展,既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又要以发展为根本动力。一方面,要确立系统性思维,关注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国家各个领域的安全问题,构建国家安全体系;另一方面,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关注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安全问题,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两个阶段的划分,深入分析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所面临的发展目标,构建相对应的风险防范体系。 4D0hPSF97fFgN2VqCDus2AcpxHFvUei7dazKwMrdABhES4A3tXwaITcqSGN4yq0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