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既定战略,经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和锐意进取,我国已经顺利完成了消灭绝对贫困的历史任务,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开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昂首迈进。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开辟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自己鲜明的要求和特征。习近平深刻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这五个方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的方向。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和重要方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尤其是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高瞻远瞩地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在此基础上,按照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九大号召我们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提出:“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此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专门设立“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篇作为第十一篇,从“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三个方面系统部署了我国“十四五”时期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任务

一般来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指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共存、共育、共荣的有机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这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客观规律去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及其相关事务,就向人类提出了“生态化”或“绿色化”的原则和要求。生态化(绿色化)不仅仅是按照生态学科学原理办事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了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的问题。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社会(工业文明)的历史转变过程,其基础和核心是工业化(产业化)。这是社会发展不可跨越的重要阶段。因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要求实现生态化和现代化的兼容和相融,而且要求实现“生态化的现代化”和“现代化的生态化”的统一。这样,才能确保现代化的永续性。

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推进,我们必将进一步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推进,我们必将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这不仅对于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世界文明的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构件和重要方向。

一般来讲,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平,是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取得的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是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目标和理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手段和路径。面向未来,我们既要通过遵循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和目标,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要通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来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我们不仅要科学协调生态化和现代化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且要使其在我国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政策举措、工作部署中得到体现,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之努力。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要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一体化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终要向着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统一的共产主义自由王国迈进。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研究”(21BKS053)阶段性成果,同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的资助,有幸列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出版。对于学校和学校相关部门的信任和支持,深表谢意!

本书第五、六、十章由李娜撰写,其余章节由张云飞撰写,最后由张云飞统稿。不妥之处,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c6C7W+Do4iMzKYIpPM0lKUSg1G7cajYFpNu+rj6MIZuvSo3MUBLq4jo6yZOnoa1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