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建立在强大的先进的工业化基础上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只有多快好省地实现工业化,新生的社会主义才能维护自身的存在和取得比较优势。因此,“对社会主义国家环境问题的任何真正的理解都必须被置放在自20世纪早期以来主要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所发动的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斗争的语境之中,同时,还必须被置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冷战的语境之中” 。这样,社会主义国家不得已采用了同西方国家相同的工业化的运行体制和技术模式——传统工业化道路,结果同样导致了生态环境问题。传统工业化道路是在机械发展观主导下形成的工业化道路,片面追求发展的数量和速度,突出强调高投入和高产出,但造成了高消耗和高污染等问题。苏联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莫不如此。
在反思和批判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基础上,面对新科技革命、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浪潮,党的十六大创造性地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从其发展阶段来看,传统工业化面对的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二元”结构课题。在此基础上,新型工业化强调用工业化带动信息化、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具有“三元”结构的跨越式特征。二是从其科技动力来看,尽管传统工业化第一次将科技自觉运用于生产过程,但只有新型工业化是先进科技引导下的创新发展过程,具有科技含量高的特征。三是从其自然条件和环境来看,传统工业化具有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特征,新型工业化将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低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生态化的特征。四是从其主体(劳动者)来看,传统工业化存在见物不见人的问题,新型工业化不仅强调要保障劳动者的生产安全条件,而且强调要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人性化的特征。五是从其效益追求来看,传统工业化主要强调经济效益,新型工业化要求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具有效益高和效益好相统一的特征。
这样看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关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主张,同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高度契合” 。在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前提下,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走出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生态环境困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