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经济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回顾中国经济发展历史,三大改造、五年计划、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大选择最终使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全球化、世界金融危机、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挑战和机会形塑着中国经济的外部条件。历史路径和国际局势共同塑造着新征程中政府治理的经济环境。

(一)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1.总量高速增长,经济体量庞大

2020年,我国GDP达到10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全球占比达到17.4%,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达到72 447元,比上年增长2.0%,在疫情下逆势正增长,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各国在2020年出现了普遍的经济衰退,而中国成功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经济正增长。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经济金融展望报告》预计我国2022年全年GDP增长5%左右

2.产业结构优化,供给侧改革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向“三二一”模式转化。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1978年的近30%持续下降至2020年的7.7%;第二产业占比缓慢下降,维持在不低于37%的高位水平;第三产业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2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4.5%,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逐渐加大,显示出工业化阶段向城市化阶段过渡的延续性 。供给侧改革方面,2021年第三季度,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1%,处于近年同期较好水平;企业营收成本下降,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同比减少0.65元。补短板成效明显,2021年1—10月份,教育、卫生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0.1%和28.9%

3.消费投资协同驱动,基础设施建设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需求结构大致经历了消费主导型(1978—2002年)、投资和进出口快速增长型(2003—2013年)以及消费和投资协同驱动型(2014年至今)的演变历程 。2021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4.8%、15.6% 和19.5% 。2008年,我国推行了“四万亿元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趋势,我国又进行了一系列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随着传统基建渐趋完善,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新主题。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数据中心,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刺激新消费和助力产业升级的一系列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马。2020年3月和4月基建项目申报金额增速超过200%,总计高达1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4.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财富源泉充分涌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路径,非公有制经济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显著。2000年至2018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占比从将近60%不断下降到约15%,混合所有制经济占比由20%提升到约43%,民营经济占比由不到5%上升至20%以上,外贸和港澳台资经济占比则稳定在20%左右。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演进有三个特征:一是不同所有制企业规模显著增加;二是不同所有制企业效率差距不断缩小(主要得益于国有企业效率提高);三是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创新能力都呈攀升趋势。在农村,全国性的土地确权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促进了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县域经济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心

5.积极融入全球化潮流,主动开放迎接机会挑战

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坚持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基本稳定,积极利用外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致力于加强与各国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2020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21 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出口179 326亿元,增长4.0%;进口142 231亿元,下降0.7%。对外持续放宽市场准入,2020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0 000亿元,增长6.2%。自贸区建设取得新突破,2020年11月成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柬埔寨签署自贸协定,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持续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178亿美元,增长18.3%;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11亿美元,占全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的58.4%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中国营商环境的世界排名由2012年的第91位跃升到2020年的第31位。

6.技术创新驱动增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自1995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科技投入连年攀升,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4 426亿元,占GDP的2.4%,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科研投入增加带来科技成果的爆发式增长,自1995年以来中国国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年攀升。2020年全年授予专利权363.9万件,比上年增长40.4%,PCT专利申请受理量7.2万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55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8 252亿元,比上年增长26.1%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社会治理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拉动了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增长迅速,人工智能为新行业与传统行业赋能,区块链经济日趋成为国内投资热点。2020年生产恢复以来,新产业新业态逆势快速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1%,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8.3%。网上零售额逆势增长,全年达到11.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二)经济建设面临风险挑战

1.需求结构失衡,发展增速下降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GDP还较低,收入分配格局还不完善,需求结构中的消费占比较低,还存在失衡的问题。由于结构依赖和调整黏性、人口红利下降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我国需求结构的变迁和优化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因此短期内消费和投资协同驱动仍然会是我国的主要需求结构。201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2020年的GDP增长率已经降到了2.3%。粗放型资本积累、劳动力再生产及配置方式和政府直接干预的资源配置体制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2.产业结构存在矛盾,供给效率相对较低

我国的产业结构虽经不断调整,但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农业深加工及服务落后,制造业大而不强,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以投资拉动和数量扩张为主,以附加值、技术含量为特征的增长水平较低,第三产业占比仍然较小,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受到二元经济和劳动力素质低下等初始条件的制约,中国工业化走的是一条低成本、数量型扩张的路子,长期从事完全竞争产品生产,产业分工大但自主技术创新缺乏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较低,工业化过程中偏重于物质资本积累的问题比较突出,自身蕴含着边际效益递减和不可持续性。21世纪以来,国内传统制造业产品趋于饱和,在国际上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3.农业现代化面临挑战,县域城镇化存在困境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中国经济报告(2020)》总结了四大挑战:一是分散的农户与现代农业对接困难;二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低下,缺乏竞争力;三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四是农产品存在结构性问题,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科学,计划经济思维依旧存在,仍有潜在的粮食危机。

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壮大县域经济,承接适宜产业转移,但县级财政能力难以承担巨大的支出责任,县域基础设施规模小、效益低,社会资本进入县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存在障碍,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存在供给不足和结构性失衡,乡村各项设施配置和服务水平与城市的差距较大。

4.科技创新水平不高,重点行业“缺芯少核”

中国的科技创新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综合创新能力不强。2020年中国创新在世界排名第14位,这与我国排名第二的GDP体量并不相称;二是基础研究薄弱,我国的R&D经费投入在基础研究领域基本保持在5%左右,大幅低于发达国家,源头创新能力不足;三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重大装备、精密仪器、重要材料、关键元器件、基础软件等领域“缺芯少核”,目前用于集成电路制造的光刻机、刻蚀机、光栅刻画机、晶圆级封装设备、沉积设备、晶圆切割设备、离子注入设备以及3D打印设备、高端工业机器人、超高精度机床等基本依赖进口;四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研发成果多因成熟度不高而无法应用于生产实践;五是创新生态不完善,科技创新行政化管理严重,GDP导向的政绩考核不符合创新规律,创新人才管理机制落后,评价与激励体系不尽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5.区域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持续增大

受制于区位要素和历史积累,我国仍然处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当中。从经济发展格局来看,华东地区经济所占比重达到全国35%以上,中南地区次之,稳定在25%以上,华北地区在10%~15%徘徊,西南地区则在10%左右波动,西北地区一直保持在5%左右,东北地区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还能保持在10%以上,但近年来衰退明显,已经降到5%左右。传统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差距已经缩小,但南北差距持续拉大;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并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提高了经济竞争力,但东北地区和一些北方省份却由于产业升级缓慢导致经济竞争力不足,经济落后又导致大量人才流失。

6.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高低不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中国经济报告2020》把全球经济状况概括为“高低不平”。“高”是高债务、高杠杆、高风险。21世纪以来,全球债务总量增长迅猛,实体部门总债务从21世纪初的不足60万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6月的187万亿美元,全球债务占GDP比重也从192%增长到242%。“低”是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2019年第三季度,美国、日本和欧盟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1%、1.7%和1.7%。“不平”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和财富分配不平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高低不平”的问题进一步加剧,逆全球化浪潮、地缘政治冲突和民粹主义的泛滥等也带来了其他风险。置身于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不仅要处理好本国的经济问题,也要寻求破解错综复杂的全球经济困局。 zFz7RVdjjfcl9nlIBdBTq7AoqCZBB8OJ9IX4eU+KZtkL2qTWBGi3puXoYRoADFN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