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文化环境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不仅需要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还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一)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指现阶段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等规范社会文化生活,调整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各种文化生活的基本原则和规则的总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做出部署。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系统阐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把文化制度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范畴,使之成为国家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了党对文化建设规律和国家制度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阶段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体制机制,包括党和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领导体制、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文化队伍管理制度、网络文化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不断改革完善和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形成

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加凝聚

意识形态建设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就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做出部署,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从根本上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巩固和发展了主流意识形态 。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经过不懈努力,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逐渐完善;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逐步加强,党管媒体原则不断贯彻至新媒体领域,互联网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发展。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全社会普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一些重大礼仪活动上升到国家层面 。此外,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设立烈士纪念日等,大力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创新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近年来,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经典、戏曲、书法等内容走入课堂、走进校园,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各地采取多种方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发挥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5.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蓬勃发展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抓手,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设施网络,创新运行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文化小康顺利实现并不断巩固。201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施行,实现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法律保障。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方面,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互联网+”“文化+”行动,不断优化文化产品供给结构,以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融资体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二)文化建设面临风险挑战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日益增强,各种思想观念交织并存,各种文化激荡共生,社会意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1.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

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把它们演绎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鼓吹为“普世价值”,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销。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刻意渲染下,其输出的制度文化影响了国内某些人士和社会政治势力,极大冲击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淡化意识形态论”等错误观点不仅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性,而且曲解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妄图动摇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基础。更有不怀好意者极力宣扬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已经无关紧要,强行割裂经济发展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意图迷惑中国共产党主动放弃对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进而颠覆我国政权。

2.宗教思潮的挑战

作为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形式之一,当代世界性宗教热潮的发展正冲击着传统的文化边界。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宗教思潮涌入,一些宗教的基本教义和价值观念已经渗入社会。虽然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已经成为我国宗教事业发展的普遍共识和基本要求,但仍未杜绝一些不良分子打着宗教的旗号试图控制我国宗教活动,牟取政治阴谋与政权颠覆的可能性。有些人甚至利用现代化建设中道德诚信危机等社会现象,试图用宗教教义来建设社会道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形成干扰

3.文化创新能力的欠缺

现阶段,我国自身的文化生产力相对落后,文化创新有待加强,文化自信不够坚定,文化强国尚未建成,鲜有称得上创新并引起世界关注的思想理论成果或艺术作品。大众文化凝聚力不强,具有娱乐性、消费性、多变性等特征的大众文化更倾向于迎合大众短期的消费偏好,满足一时的感官需求,而不是重视文化的规范、教化与创新功能。尤其是互联网与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更强化了文化产品的“快餐化”、碎片化和娱乐化,不利于文化创新的持续发展。浮躁的网络环境也致使质量参差不齐的西方文化产品大量充斥文化市场,进而使国民的价值观念、精神信仰及生活方式等受其影响和控制,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威胁国家文化安全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方治理综合调查包含了文化环境的相关问题,询问公众对“本市居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认同态度。如果将“比较同意”和“完全同意”视为公众对城市文化环境感到满意或评价较高,那么公众对文化环境感到满意的比例为54.1%,略高于50%。这一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文化环境的现实情况和公众的期望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文化环境的建设任重道远。 6iwvX4lr2HsyQOrC/GU/UWyBV1UZpOZjNt+Nqfih9g+FjRFlnIaaK185jPQ4To1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