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现代化的一般意义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最彻底的一场社会变革。它不仅是一场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即从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均收入很低的社会,迈向着重利用科学技术的都市化和工业化社会的巨大转变,而且是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迁的、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系列剧烈变革,是一场人类全方位的革命性转型,不仅包括经济方面,也包括政治、社会、文化、价值、思想等。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次转换,即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它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因此,现代化是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工业文明)逐渐确立的过程。它由此带来全方位的社会转型,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转型,也包括整个社会各方面的转型。原有的社会形态根据能否适应工业文明而决定其取舍,无法适应者消失,适应者经过改造融入现代文明。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现象。尽管现代化的起点发端于西欧,但它之后以不可阻挡的方式向全世界扩展——起先在西欧,后来在中东欧、北美,然后冲进西亚、北非,接着是南亚、东亚和南美;到20世纪,现代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时至今日,它已经将整个世界卷入其中,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成为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当然,在各国、各地区的现代化过程中,由于文化和历史积淀不同,时空与生存环境不同,卷入的人与事不同,思想方法和解决方案不同,现代化在各国、各地区显现出巨大的差异性。现代化不可能千篇一律。现代化过程的共同性和特殊性交叉在一起,构成了世界现代化复杂而丰富的画卷。

现代化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现代化研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悄然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美国学者首先开始现代化问题研究,他们逐渐将现代化研究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半个多世纪以来,来自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心理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学者,纷纷涉足这一领域,一大批开创性研究成果纷纷涌现,现代化越来越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不同学科学者利用各自领域的范式对现代化进行解释,形成现代化研究全方位、全面性和多维性的特性。

在现代化研究中,对经济变革的研究占支配地位,主要关注一个国家如何在经济上实现现代化,主流的观点放在破解占主导的传统农业部门与弱小的现代资本主义部门如何长大的二元结构难题,不断减少传统农业部门的重要性,经过要素再配置和资本积累建成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过程 ,其关键是如何创造条件从“传统社会阶段”起飞,之后进入“趋向成熟阶段”和“大众高消费阶段”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二战以来的发展经济学基本沿着发展中国家如何工业化展开

现代化造成的政治方面的变革是根本性的。政治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内涵,西方学者的研究注意到,在政治发展中,政治结构不断分化,角色更加专门或自主化,每一种结构都有专门的功能控制和调解其他结构功能的发挥,传统的、特殊的、颂扬式的、带着感情色彩的传播风格被专门化、普遍化、成就化以及中性情感的合理风格所渗透。政治系统的提取(extractive)能力、调整(regulative)能力、分配(distributive)能力、象征(symbolic)能力与回应(responsive)能力随着政治系统的分化而不断加强,由此造成政治形式的世俗化与现代化的增长 ,政治现代化程度的高低,取决于政治系统中行政机关、官僚政治、立法和党派的体制健全程度,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政体就是最为现代化的社会

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必然带来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即社会现代化。“整个社会趋向于分化为子系统(社会结构)” 、社会总体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决定社会结构的四个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政体子系统、统一子系统、模式维持和紧张处理子系统——发生相应的变化,使社会结构向着满足社会系统功能需要的方向运动,造成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现代化过程就是社会结构分化的过程,一个社会角色或组织分化成两个或更多的角色或组织,统治经济、政治、科学等领域的价值观不再是宗教信仰,而是自主的理性认可,社会分层体制通过在职业等级序列中的变动而发生的个人流动增多。现代化在微观上表现为个人活动和制度结构的高度分化和专门化,宏观上表现为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向现代类型变迁。伴随着各个领域内的结构变迁,社会动员与社会分化,社会动员程度不断提高,在主要领域内的角色分化与专门化得到加强;持续的结构分化与变迁,在政治、经济、生态等方面出现很多新的组织体系,组织系统与身份系统的变化,最终导致一种具有高度流动性而意义模糊的身份系统,广大群众被纳入中心领域,形成一种“广大阶层日益参与社会中心领域的趋势” ,最后成为基本的大众偕同取向。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社会或前技术的社会逐渐消逝,转变成为另一种社会,其特征是具有机械技术以及理性的或世俗的态度,并具有高度差异的社会结构

现代化必然带来价值观念、心理因素等方面的改变,人们对业绩的追求是现代化的关键性和决定性因素,在传统文化中,缺少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家个人的高度进取精神打破各种经济上的束缚。传统社会是一个“非参与型社会,它通过世袭的办法把人们安排在各个彼此隔绝和偏僻的社区中,它缺少使人们相互依存的纽带,人们的视野被局限在一个地方”,一个社会越是表现出情感移入性,它就越可能成为现代型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由此可见,现代化是一个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的概念,它是一种整体的变革,不但包括工业化所推动的经济增长,还包括社会在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变化。“‘现代化’一词指的是近几个世纪以来,由于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导致源远流长的改革的过程所呈现的动态形式。现代化的特殊意义在于它的动态特征以及它对人类事务影响的普遍性。它发源于那种社会能够而且应当转变、变革是顺应人心的信念和心态。布莱克认为,如果一定要下定义的话,‘现代化’可以定义为:反映着人类控制环境的知识亘古未有的增长,伴随着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迅速变化的各种功能的过程。” “现代化……是指这样一个过程,即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者正在发生着变化……我们把现代化看作是一个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扩增过程……我们认为,现代化的定义是:就同时存在的社会形式而言,无生命动力源泉对有生命动力源泉的比例已经增长到了或者超过了不可回转的程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如果无生命动力的比较少量的减少无法为有生命动力的增加有所‘弥补’或者如果不对社会作不可避免的、广泛的改革就无法弥补,那么这个社会或民族就现代化了。”

现代化既是过程,又是产物。若与城市化、工业化、民主化、西方化或欧洲化等相比,现代化表达了一种更复杂的过程,并且表示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形式的同样复杂的产物。这个过程不仅局限于社会实体的某个领域,还涉及社会生活中的所有基本方面。具体来说,它包含思想领域内的变化,即现代化表现为新知,它可能探求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合理解释;社会结构的变化,即现代化造成了家庭结构、制度结构等各方面的高度分化和专门化;政治变化,即国家主权的合法性来自民众的认可,政治权力广泛分布到各社会群体,现代民主或半民主政府的形成等;经济变化,主要表现为现代产业经济取代了传统的农业经济;文化领域内的变化,即新文化观开始出现,新的人格定向、品质和特征开始形成等。

塞缪尔·亨廷顿对现代化概念的总结与探讨颇具代表性。“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进程,它涉及人类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里的变革。” 从心理层面看,现代化涉及价值观念、态度和期望方面的根本性转变。从智能层面讲,现代化涉及人类对自身环境所具有的知识的巨大扩展,并通过日益增长的文化标准、大众媒介及教育等手段将这种知识在全社会广泛传播。从社会角度看,现代化一般会将它们和那些自觉组织起来并具特殊功能的高一级社团联系起来,从而使家庭和其他最基层组织的生活获得新的补充。从政治方面看,现代化首先表现为一个社会动员的过程,通过这种动员,一连串旧的社会、经济和心理信条全部受到侵蚀或被放弃,人民转而选择新的社交格局和行为方式;其次表现为新的政治职能的划分并创制专业化的结构来执行这些职能。亨廷顿将现代化进程概括为九种特征:第一,现代化是革命的过程。从传统性向现代性的转变必然涉及人类生活方式根本的和整体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规模之大,恐怕“只有一万年以前游牧民族向定居农民的转变才可与之比拟”。第二,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不能将现代化过程简单归纳为某一种因素或某一个方面,它包含着实际上是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第三,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现代化的各种因素极为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第四,现代化是全球的过程。现代化起源于15、16世纪的欧洲,但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现象。第五,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现代化所涉及的整个变化需要时间才能解决,因此,从传统社会中发生的变化来看,现代化确实是革命的过程,但从这些变化所需要的时间来看,现代化又是进化的过程。第六,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一切社会进行现代化的过程有可能区别出不同的水平或阶段,它显然是从传统阶段开始,以现代阶段告终。第七,现代化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现代化在社会之间产生了集中的趋势,现代化意味着在政治上组织起来的社会趋向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以及各个社会趋向于最终结合的运动。第八,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过程。虽然在现代化过程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现暂时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在整体上现代化基本上是个长期的趋向。第九,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现代化的精神冲击很多,也很深刻,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现代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人心所向的。

现代化可以被看作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现代化理论提出“现代性”(modernity)与“传统”(tradition)两种类型作为分析现代化进程的对比。“传统”被代表前现代社会(pre-modem)的特征,“现代性”用于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它是社会在工业化推动下发生全面变革后的属性特征,它是发达国家变革后在技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大致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都市化,均富化,社会上的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信息传播化等等。两种形态的界定暗含着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由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韦伯认为,“归根到底,产生资本主义的因素乃是合理的常设企业、合理的会计、合理的工艺和合理的法律,但也并非仅此而已。合理的精神,一般生活的合理化以及合理的经济道德都是必要的辅助因素” 。工业革命的兴起,使西欧和北美在19世纪中叶陆续进入工业化阶段,蒸汽机塑造了一个新社会即工业社会。只是出现了这个轮廓,被工业革命烫得火热的社会思想家,才开始意识到人类历史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有意思的是,工业社会的基本轮廓从西欧的地平线上升起之时,关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可能前景就引起了人们的忧虑。工业主义带来的物欲横流、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畸形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的剧变,引发社会家们的强烈谴责。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批判,形成自由资产阶级改革派中的人文主义批判思潮与新兴工人运动派别中的社会主义批判思潮。社会学家对西欧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前景持悲观论调和乐观论调两种,前者认为前景不妙,危机四伏,最终会走向崩溃,后者认为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胜利是科学、民主、世俗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胜利,将西方文明视为人类文明的顶峰。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乐观论调占据上风,特别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一系列现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蓬勃发展,大型垄断组织的出现将资本主义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过去将人类社会所做的“文明”与“野蛮”的划分,直接替代为“现代工业社会”与“非工业社会”的划分。他们预言人类社会的进化将走向经济的强度分殊化、权力的理性化、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社会的世俗化,西方世界就是进化的最高阶段。甚至认为,非西方世界也将以西方的模板趋同。

历史的进程决定理论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社会进化的乐观思潮出现一段时期的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始,西方社会思潮出现新的转向。新科学技术革命引致第二次工业革命,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各个部门,带来生产力的飞速进步;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包括日本)在20世纪上半叶出现前所未有的持续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新兴第三世界国家摆脱旧殖民主义体系开始谋求自己的工业化,探求自己的发展道路。整个世界分裂成东西两个对立的阵营,两者相互斗争与渗透。社会思潮回到进步历史观的轨道,新的社会进化思潮在全球范围复活。

现代化理论也受到质疑。一是它的基本分析框架建立在“传统与现代性”这一对立又含糊的概念。批评者指出,“传统”的定义是先验地确定了“现代性”之后的被批判的靶子,成了一个代表落后的大杂烩。“现代性”的含义也十分笼统,把一切变化了的东西都往里装。这种对立的两分法范式,把社会现象归类为两组相互排斥的特征,是不符合真实世界的,事实上任何社会不可能是纯粹的现代性社会或传统社会,而是现代性与传统性共存的社会。二是这一理论是基于主观的构想,经不起实践检验。这种把一切前现代化的东西都归为“传统”,抹杀了传统的丰富含义,且忽略了传统在空间和时间上存在的特殊性与多样性(multiplicity)。这种范式暗含传统社会是“静止的”“没有变化的”社会,是落后的,这是一种典型的以西方社会急剧变动时期的标准作为参照,事实上传统社会绝非静止的社会,也不能简单视为落后状态。这种绝对化就无法客观分析殖民主义经验,殖民社会可能就既非“传统”、又非“现代”,而是两者的混合。这种绝对化也夸大了工业社会的“同一性”(homogeneity)。必须承认,各国由于历史条件不同,社会变革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迈向现代化的社会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并不是同一模式的简单重复。把现代化理解为传统社会向单一的现代性模式线性渐进变化的过程,被批评为一种“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同样,现代化的实现也不是“一揽子”式,而是有选择的现代化路径,每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可能某些方面的社会变革会顺利一些,另一些方面却阻碍重重。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社会内部的一般进化,它还受到战争、殖民统治、帝国主义及其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外来影响。

现代化研究也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早期西方学术界将现代化定义为“西化”或“欧化”,这种观点反映了19世纪现代化的中心观点即仿效西方,走资本主义化道路。战后西方出现的现代化思潮,本质上是一种美国社会思潮。因为战后初期西欧满目疮痍,衰败状况更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体系土崩瓦解,美国一跃而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顶峰,它的经济和政治触角伸到世界遥远的角落,并被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的“样板”与“橱窗”。“现代化概念主要是一个美国式的概念” 。尤其是到了60年代,东西方对峙,国际关系处于冷战时期,西方社会科学研究带有明显的反共意识形态特点,这一时期的一些研究或多或少受到冷战意识的影响。战后美国社会科学界投入比欧洲更多的研究力量,美国政府从自身“全球战略”出发,非常注重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美国公私机构也都支持“发展”“现代化”这样的研究课题,探讨的中心课题是非西方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民主化的条件,并对近代世界发生的急剧社会变迁的性质及其过程进行全面反思。这些理论的研究范式,所使用的命题、模式、观念等,都基于西方现代社会,是西方现代化历史经验的抽象。因此,现代化理论实质上仍摆脱不了“西方化”理论的模板。

现代工业文明绝非西方现代化学者所论的以现代西方文明为典型的理想文明。现代化进程始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不平衡的发展过程。现代性带来的危机一直随着现代化进程而增长。现代化也是人类通向生产力高度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任何国家企图绕过现代生产力高度发展而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程度,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可以持续下去,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甚至衰落。” uhLXD4zqYqz7RD43nUz8ozhMZ3AvDPP8kbb7DdXklxxOtxtyTu6Q5YsqoGmHMTz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