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田耕作质量

一、“十三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就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做出指示: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2019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工作机制,为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十三五”期间,国家不断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和金额支持地方建设高标准农田,其中2020年共落实农田建设补助资金867亿元 。在政策强力推动和地方认真落实下,全国共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其中,2018年新增高标准农田约8 200万亩、2019年新增约8 150万亩、2020年新增约8 000万亩。粮食主产省份是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力军,据统计,13个粮食主产省份累计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面积约占全国总量的70%。此外,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质量主要体现在产能提升和收入增长两个方面,据统计,高标准农田平均能够提高10%~20%的粮食产能,亩均可增收约500元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挑战

各地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视和狠抓建设狠抓落实的决心使得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我国粮食安全更加有保障。但也要清醒认识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和后期管护两个方面:首先,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保障能力不足,部分省级财政投入不多,市县财政投入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省份县级财政投入为零。据统计,部分省份亩均投入标准不足1 500元,个别省份亩均投入低于1 200元 ,偏低的投入标准降低了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质量。其次,高标准农田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现象,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建后管护机制。管护主体缺位、管护责任划分不明确以及管护资金缺失导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设施功能发挥受到影响,甚至部分项目区存在地块“非粮化”问题。

三、“十四五”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行动目标与具体任务

所谓高标准农田,就是田成方、渠成网、旱能灌、涝能排、适宜机械化作业、抗灾能力强、能实现高产稳产的优质农田。“十四五”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是:2021年建设1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25年建成10.75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1.05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为实现这一行动目标,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注重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的提升。

(1)因地制宜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首先,高标准农田建设要综合考量位置选取和产业布局。随着宅基地及“四荒地”等土地的综合整治和利用,更多的土地资源可以用于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要通过土地流转等策略支持高标准农田的整理建设和适度规模化发展,促进高标准农田的集约经营程度,将高标准农田置于产业发展的大布局中进行系统性规划。其次,根据实际建设需要统筹安排项目资金,明确高标准农田的需求和建设重点,在保证基本补助的基础上进行差异化投资,从立地条件、经营模式、未来的土地利用方向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确保资金合理分配和效益最大化。

(2)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期管护利用工作体系。首先,要坚决落实国务院关于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的有关要求,强化高标准农田用途管制,牢固树立高标准农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的理念,加强对高标准农田的保护工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其次,落实管护资金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应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粮食主产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同时应探索多元化的管护资金筹措机制,调动集体经济组织、社会资本、生产经营主体、金融机构等主体参与管护的积极性,拓展管护资金的渠道;最后,充分利用“互联网+”、遥感、智慧农业、航测等现代信息技术强化高标准农田管护监测体系,实时动态全过程采集农田、农作物生长等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管理决策方案提供数据支撑,进行精细化管理,高效巩固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 yfEr6I4UhVDANQQibv3zd9ua28kwcQy+j/gRrj/+ta9Szbyp93cot344AVm7ogn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