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夯实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

一、“十三五”期间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成就

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我国确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要求牢牢掌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随着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发生结构性转变,我国实现了从保障粮食安全向保障粮食及其他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转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着力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强调要“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十三五”期间,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有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目标的实现。具体来看,首先,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国内生产持续增产,2020年我国粮食和谷物产量分别达到6.69亿吨和6.17亿吨,分别比上年增产0.9%和0.5% ,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大豆产量实现大幅度增长,2020年已达到1 960万吨,同比增长8.3% ;生猪生产能力较快恢复,2020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0 650万头,同比增长31.0%;牛羊禽生产稳定增长,2020年,全国肉牛、羊和家禽出栏量分别为4 565万头、31 941万只和155.7亿只,相较于2019年分别增长0.7%、0.8%、6.3% ;棉油糖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5 000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572万吨左右,单产持续提高,2020年达到124.3公斤/亩,单产水平超过美国、印度等产棉大国90%以上 ,2020年油料种植面积达到1 313万公顷,产量达到3 585万吨,糖料产量为12 028万吨 。其次,重要农产品保持较高自给率,谷物自给率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超过100% ,猪牛羊禽等肉类自给率为89%,大豆自给率为16%

二、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面临的挑战

粮食安全的基础战略性地位决定了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中国目前的农产品供求仍呈现出“口粮自给有余,棉、油、糖、肉、奶等重要农产品存在供给缺口” 的格局,这要求我们要从农产品需求侧和供给侧通盘考虑,把握变动趋势和存在问题。首先,人口总量增加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与农业资源稀缺矛盾日益尖锐。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现有总人口(包括港澳台地区)共14.44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0.53% ,并且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需求总量也将不断增加,根据相关预测,2035年中国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7.6亿~8.5亿吨 ,与此同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挤占了农业资源,使得农产品保数量的压力越来越大。其次,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能力不牢固。地少水缺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客观约束和主要制约,构成了资源禀赋上的短板。有利于水土资源节约和高效率使用的优质农田数量不足,先进科技和适用机械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均不充分,显著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农业优质劳动力脱离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趋势仍在继续,小农户为主的生产格局也削弱了农产品稳定供给的能力;土地“非农化”“非粮化”趋势明显,《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指出,全国现有耕地19.18亿亩,相较于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减少了1.13亿亩,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种种原因都导致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供给能力的提升速度减慢,供需缺口逐渐拉大。最后,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等风险因素积累并日益复杂,增加了粮食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进口是我国调剂国内农产品需求的重要手段,我国大豆进口规模是国内产量的5~6倍,自给率不足,仅有16%,对外依存度较高,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后,国际粮食价格出现波动,部分国家限制甚至完全禁止粮食出口,由此引发了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农产品国际贸易无法有序进行。例如,因大豆的主要进口来源国巴西与美国遭受疫情冲击,我国国内大豆的市场价格在3月明显上升,使蛋奶类等农产品和其他食品的价格也面临上涨的压力。

三、“十四五”时期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行动目标与具体任务

“十四五”时期,建构一个能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禀赋潜力、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并适应各种市场特征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体系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一时期我国关于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是:到202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生猪产能稳固提升,棉花、油料、糖料和水产品稳定发展,其他农产品保持合理自给水平 。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需要构建全方位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政策支持和保护体系,协同发力,一体推进。

(1)严格落实和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是国家为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的重要制度安排。地方政府应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保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或增加;应扎实做好粮食收购工作,严格落实地方粮食储备,保障粮食供应不会受到自然风险和市场变动等因素的严重影响;应通过政府支持和政策保障等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加快粮食全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提高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和水平;应充分发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的导向作用,及时督促地方政府将考核中发现的问题整改落实到位,确保考核实效,进而保障粮食安全工作的有力推进

(2)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首先,各级政府应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重点领域,确保资金到位和政策到位,加强“两区”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农田水利设施和田间道路等;其次,应鼓励“两区”范围内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是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其市场适应能力强、政府政策转化快、带动效应大的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给以及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再次,应注重“两区”范围内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提升农技推广和服务能力,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最后要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两区”监测监管体系,对其范围内的农作物种植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实行精细化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要严格贯彻落实财政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的通知》,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范围,弥补种粮农民因自然灾害、重大病虫害、意外事故和价格、产量波动等造成的损失,最终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中央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和奖补力度,促进其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生产和输出效率与质量;应提高对种粮农户的补贴标准和范围,促进其采纳绿色生产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继续强化对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包括田间道路、农田水利设施等,为提高粮食种植效率和生产能力,促进规模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

(4)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一是要持续强化粮食供给“以我为主”的观念,将粮食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陷入“种不如买”的供给侧误区;二是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进口更多水土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国内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供给压力;三是要拓宽农产品进口渠道,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强化我国与非洲、东欧、拉美等地区的合作,尽可能降低进口来源集中背景下自然、市场、政治等因素导致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风险,稳定重要农产品进口来源。

(5)开展粮食节约行动。要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全链条粮食节约减损工作方案》 ,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粮食节约减损管理体系,通过生产环节的提质增效、流通环节的运输方式优化、加工环节的利用率提升、存储环节的损耗降低、消费环节的浪费减少和资源化利用等全方位促进粮食节约。 YywthNggHhQVn7HN3KLz/FMIAKrGTYVDXoRDEPLK4qktR6oJN4+VUse7UEXgd6s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