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三五”期间农业生产布局的基本情况
“十三五”期间,我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布局不断调整。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比有所下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比有所上升。在粮食作物内部,谷物种植面积占比下降,其中,除了玉米种植面积占比有所增加外,其他类别谷物种植面积占比均有所下降。在经济作物内部,油料作物、棉花、麻类、糖类、烟叶、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比下降,药材、蔬菜、瓜类种植面积占比有所上升。具体来看,粮食作物的生产布局越来越向粮食主产区集聚,粮食生产区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所提高,其稳产增产的作用日益显现。经济作物方面,虽然很多类别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占比有所下降,但总体来看,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比呈上升趋势,主要是蔬菜、瓜类等种植面积占比上升势头强劲。而在产量上,主要经济作物产量总体仍保持较高水平。
过去十年,我国农业内部的农林畜牧渔生产布局不断调整,虽然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布局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农业产量仍保持稳定增长,主要表现为:粮食产量增长稳定,油料、糖料和蔬菜等经济作物产量增长较快,棉花产量下降,木材产量先增长再下降,肉类产量增多降少,水产品产量增长稳定。这表明,我国农业种养结构调整正向协调性增强方向推进。
从总量上看,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供给总量显著增加,农产品总量供需基本平衡。从农产品细分结构上看,农产品供需之间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迈进,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明显上升,同时需求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由于农业供给端没有很好适应居民需求的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供需结构矛盾日益凸显。面对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迫切要求农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十四五”时期如何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需要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提升其他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需要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建设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渔业转型升级,促进果菜茶多样化发展。
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建设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生产功能区。其中,水稻生产功能区建设以东北平原、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为重点;小麦生产功能区建设以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西北及西南地区为重点;玉米生产功能区建设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地区以及汾河和渭河流域为重点。加大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政策及农业资金支持力度,引导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农户种植目标作物。针对产粮大县以及基础条件良好的粮食生产区域,打造生产基础稳固、产业链条完善、集聚集群融合、绿色优质高效的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建设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强大豆、棉花、花生、油料作物生产保护区建设。其中,大豆生产保护区以东北地区为重点、黄淮海地区为补充,提升大豆综合生产能力。棉花生产保护区以新疆为重点、以长江和黄河流域的沿海沿江环湖地区为补充。针对黄淮海地区,积极推进花生生产。针对长江流域,稳步扩大油菜生产保护区种植面积,提升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茶生产。针对西北地区,推动其油葵、芝麻、胡麻等油料作物发展。巩固提升广西、云南糖料蔗生产保护区产能。加强海南、云南、广东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胶园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根据当地气候及土地资源情况,建立起一批高质量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完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体系。针对全国不同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强化其农产品品牌建设与产品营销,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和仓储物流基地,规范化培育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带。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坚持市场导向、标准引领、品牌号召、主体作为、地方主抓的原则,以发展特色鲜明、优势集聚、产业融合、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为重点,打造“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
发展现代畜牧业,推进生猪、牛羊、乳制品与饲草料专业化生产。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实施牛羊发展五年行动计划,优化乳制品产品结构,推进饲草料专业化生产,加强良种培育与推广,提升畜牧业机械化水平,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扶持中小养殖户的发展,加强财政保障和金融服务。继续实施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 。
加快渔业转型升级。完善重要养殖水域滩涂保护制度,严格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水域滩涂养殖证核发制度。同时要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做好水产品稳产保供,加快补齐水产养殖业发展短板,稳步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渔业品牌建设、大水面生态渔业和盐碱水养殖,加强“三无”船舶管理、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加强渔港建设和管理,建设渔港经济区。
促进果菜茶多样化发展。针对全国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地方政府特别是市级政府要统筹抓好“菜篮子”生产发展、产销衔接、流通运输、市场调控、质量安全等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品种互补、档期合理、区域协调的供应格局。同时也要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提升茶业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