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筑牢农业生产基础

一、“十三五”期间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就

水是农业的命脉,但由于我国南北方在气候条件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使得水资源存在严重的时空分配不均等问题,南方洪涝、北方旱灾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都造成严重损失。水利工程建设能够运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弥补部分地区水土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能够改善粮食生产条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农业增产增收;另一方面,与其配套发展和推广的节水灌溉技术能够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十三五”期间,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长足进步。首先,共完成329处大型灌区、52处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累计新增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670多万亩,改善灌溉面积9 000多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近500万吨,新增节水能力近100亿立方米 。其次,每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 000万亩以上,截至2020年底,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5亿亩 。最后,在全国各地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2018—2020年累计安排45亿元水利发展资金支持探索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4.3亿亩,其中2020年新增1.3亿亩以上

二、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挑战

农田水利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农业用水保障效果被打折扣。首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质量不高、配套设施不完善,存在老化失修等问题。据统计,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完好率平均不到50%,大型灌排泵站设备完好率不足60%,大中型灌区中有60%工程设施不配套 ,这将导致水资源利用率无法达到预期标准,造成效率损失。其次,农田水利工程后续管护体系尚不完善,存在制度不全、权责不清、标准不明、管护人员不足且能力有限等问题,使得水利工程建设难以发挥其真正效用。据统计,仅有35%的大中型灌区能够落实维修养护经费,80%的灌区缺乏年度维修养护计划,50%的灌区未建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 。最后,农民作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使用主体和农田节水灌溉的直接参与者,受限于教育水平等因素,难以形成对节水灌溉等技术的充分认知,不愿意接受相关的制度约束和监管机制,存在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三、“十四五”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行动目标与具体任务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农业节水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并且,随着全球变暖,各种极端气候的出现愈加频繁,水利工程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十四五”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行动目标是: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6亿亩 ;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58;万亩以上灌区的灌溉面积达到5.14亿亩;基本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

(1)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各地区水利工程建设部门应在充分了解本区域水利资源现状、水利工程项目分布、地形地貌、农业生产需求、长远发展目标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做出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制定建设标准,着力于构建大中小微相结合、骨干和田间衔接、长期发挥效益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同时重视配套工程的建设完善,使水利工程能够尽快发挥应有效益,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

(2)强化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建设。首先,应建设并完善农田水利工程监管体系,通过科学制定评价指标体系、评估考核机制等方式明确责任人和工作职责,使监管制度落到实处,提高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率。其次,建立权责清晰、标准明确、运转顺畅的水利工程项目管护体系,强调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精细化。最后,落实和强化水利工程日常管护工作,加强水利管护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能够有效发现并及时解决工程运行过程中的技术性障碍,提高管护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3)提高农民节水灌溉主体意识和参与意愿。首先,通过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与管理体系改革等方式将农民群众的利益与水利工程项目紧密联结,例如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探索三权改革模式,通过建立专业的用水合作社将高效节水建设项目区的初始水权分配至村、户及合作社中,社员可以通过股份认购方式获取合作社股权,从而共享农村水利产业发展收益 ,提高其主体意识。其次,基层工作人员应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对水利工程项目的认知,打破知识壁垒,使其充分了解到节水灌溉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参与意愿。 K/hWDll+GzDx9rphwtHymRHud54xjThuHfu3gsfMwPo4+IqHSCnMld9F3Q//dvL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