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是党中央顺应时代要求做出的战略部署,是我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解决新时期面临的各种中长期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启市场化改革,构建外向型经济模式,取得了持续4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随着贸易开放度不断提高,我国经济一度实现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新变化,依赖国际大循环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难以适应新的要求。一方面,世界经济“长期停滞”现象明显,总需求不足现象日益加剧。全球经济呈现“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三低)和“高杠杆率”(一高)特征。单纯依靠几个国家的扩张性经济政策难以起到复苏世界经济的作用。另一方面,逆全球化思潮推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美国在特朗普总统执政时期,对主要的贸易伙伴发动了贸易摩擦甚至关税战争。除此之外,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高技术领域的封锁、脱钩甚至遏制政策不断加码。
随着经济全球化红利的递减以及全球竞争的加剧,中国必须对原有的模式进行调整。中国需要将经济发展的动能从“出口—投资”驱动模式转向“内需—创新”驱动模式。随着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越来越紧迫,中国的科技发展必须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求我们逐步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经济过去40多年的发展已经为全面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的供给基础、需求基础和制度基础。在供给层面,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同时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前列。在需求层面,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不仅拥有世界最大的人口规模,而且拥有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人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都位居世界前列。在制度层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政府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全国大市场也在各类基础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下运转畅通。相对稳定、相对独立、富有效率的国内经济大循环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除了经济方面的因素之外,形成新发展格局,还有更为深层的考虑。面对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在发展的同时增强安全的维度,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从人类历史上的经验来看,我们要构建安全、可控、富有弹性韧性的经济体系,就必须以内为主,在动荡复杂的世界体系中建立稳固的基本盘。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我们需要在发展中解决深层次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既要持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疏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断点和堵点,也要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寻找到持续、安全、高效、稳定的动力源和支撑面。
历史经验表明,大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强大的内部经济循环体系,就难以形成不断改进的竞争力、驾驭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中国率先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复苏经济,这既提供了时间窗口,也节省了战略转换成本。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将不断激发新优势,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通过本书的创作,我们希望加深对新发展格局和双循环战略问题的研究。本书共包含六章。第一章介绍新发展格局的含义及理论基础。新发展格局是在全球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原有发展格局难以满足我国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背景下提出的,旨在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内生决定了新发展格局是一种“整体发展格局”,是一种“改革深化格局”和“风险防范格局”。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是创新引领,战略目标是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二章总结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新变化,依赖国际大循环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难以适应新的要求。经济全球化红利的递减以及全球竞争的加剧,使中国必须对原有的模式进行调整。中国需要将经济发展的动能从“出口—投资”驱动模式转向“内需—创新”驱动模式。随着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越来越紧迫,中国的科技发展必须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
第三章着重研究双循环与新发展格局的关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双循环战略是加速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抓手,双循环相互促进是新发展格局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研究如何推动加快建成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和战略支撑在于创新,创新驱动和引领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功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方式和路径,重点在于必须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同时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直接影响生产端,包括微观企业、产业(行业)和宏观意义上的国民经济生产体系,直接涉及效率。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切中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的畅通至关重要。要按照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做强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
第六章提出以全球规则和公共品供给为突破口加快构建新开放格局。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环境的快速变化,逆全球化出现,新兴经济体竞争加剧,以及大国经济博弈下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凸显,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面临更多的风险和困难,迫切需要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新格局。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对外开放,也不意味着要挤压或放弃国际大循环,而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遵循大国经济发展规律,以国内分工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推动国际分工和国际技术创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