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的沉重包袱与现代化的启蒙
1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西方许多国家的社会性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让这些国家纷纷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在生产力迅速提高、创造巨大利润的同时,它们开始蚕食世界其他国家的领地和财富,以求获得最直接最快速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作为东方第一大国的中国早已被西方列强虎视眈眈,而当时中国的统治者清王朝尚未察觉到世界的迅速变化,还沉浸在自己的大国美梦之中。英国人用在工业革命中所创造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紧闭的国门,让清王朝从美梦中惊醒。在困境之下,清王朝想要挽救自己的统治,想要让自己的帝王梦做得更长更美。但这时已处在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末端,它的衰败不仅是由于自身内部的腐朽和衰老,也是由于在不可逆转的世界大势面前没能跟上步伐,已注定要被席卷全球的变革浪潮拍在沙滩之上。
在被世界变革的浪潮裹挟着前进之际,中华民族陷入即将被侵蚀吞没的危难境地之中。中国的边境地区开始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然而清政府内部早已腐朽不堪,国库空虚,军备不足,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清政府没有肩负起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的使命。但中国人民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纷纷展开了反侵略的自救运动:广州三元里的村民为抵抗英军入侵,与英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中国人民在中越边境上抵抗法军的侵扰,在台湾新竹与日军进行抗争,在西藏多次与英军展开激烈斗争,山东、直隶等地发起了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也是为了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反对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是一场为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而兴起的中国人民的自救运动。
为维护清王朝岌岌可危的统治,洋务派发起了一场以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机器生产为主的洋务运动。然而长期麻痹于“天朝大国”身份中的洋务派很难真正谦虚地向西方国家学习,他们仅是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生产模式,并未深入思考西方进入工业化以至于迅速成长崛起的原因。不过,洋务运动虽说是以通过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为目的价值追求,但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向现代化迈出的第一步。
在一个接一个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中国不仅需要支付大量的赔款、割让自己的土地,还遭受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这就动摇了原本在中国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面对坚船利炮等武器的侵扰,洋务派选择创办军事企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想要制造出同样的坚船利炮把西方侵略者赶出中国。洋务派的一系列行动使得中国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转变,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中国社会中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比重显著增加,新的社会生产力开始出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马克思曾说:“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通过大量的雇佣劳动、以营利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买卖,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正式在中国出现。中国军事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使中国社会开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由此开始。
在西方列强不断侵扰和中华民族陷入危难境地之时,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崭露头角,登上了历史舞台,迎来了短暂的“黄金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但洋务派以地主阶级为主,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形式利用私人资本举办新式工矿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这让中国的仁人志士意识到,仅靠科学技术和器物方面的改革,并不能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中国各界各组织又不断兴起新的改革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开始要求获得更多权利,想要在中国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想要从思想上得到真正的解放和发展。此时,西方各类政治制度吸引了国人的目光,不少人认为不仅要从器物上提升自身的实力,更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想要依靠改良政治制度来改变中国当时困顿煎熬的局面。首先开始进行改革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在保留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但新生的资产阶级尚处在力量单薄弱小的状态之中,无法与根植于中国封建历史中两百多年的清王朝抗衡,其主张也并不符合国人所希冀的实现民族独立解放的价值追求。仅在短短的103天后,戊戌变法以“戊戌六君子”的惨烈牺牲宣告失败。变法失败后,中国的仁人志士再次转变思路,以寻求新的变革之路,同时转变的还有其对清王朝的态度。清政府落后腐朽的统治让中国社会无法融入全球急速发展的大趋势,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使得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人们把矛头直指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制度。
二、追赶现代化的艰辛探索
在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不断侵略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尽管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等一系列变革均以失败告终,但是中国人民并没有被打倒,只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实现,就会有更多的中国人以更加拼搏的精神、更加昂扬的姿态去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也向中国输入了它们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等观念。随着西方政治思想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有一群人看到了新的救国曙光。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成立中国同盟会,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辛亥革命。孙中山积极宣扬“三民主义”,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鼓动全国各族人民加入武装起义的队伍。在经过武昌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后,清朝各地纷纷宣布独立,共同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告退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所建立的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政治制度的改变让中国的政治体制现代化实现了巨大的突破,以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共和思想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脚步逐渐加快。“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革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了长足的进步。当人们以为中国已经迎来新阶段的时候,孙中山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之后更宣布称帝。袁世凯的复辟再次打破了国人的美好希冀,曾以为中国已经彻底变革,实现了中华民族自由解放的价值目标,迎来了全新的时代和制度,哪知道换来的却是袁世凯称帝的消息。这并不是中国人民想要实现的价值目标,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并未得到真正的实现。辛亥革命之后,军阀混战割据之势愈演愈烈,极大地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更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袁世凯的复辟使得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传统封建思想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想要从根本上扭转局面,就需要在思想上进行彻底的革命。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大地传播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悄然传入,影响了众多中国的青年。《新青年》这本印有“民主”和“科学”等新文化新思潮的杂志已经在青年学生中受到广泛关注,一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正逐渐蔓延。
新文化运动的爆发,让中国的仁人志士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培养与社会变革相适应的现代化的人,从思想上引导人们走向现代化。而想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即人的解放和发展,就必须使人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向现代转变发展。人发现了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也就是人解放成为独立自由和富有创造性的人,就会在转变的过程中产生出巨大的动力,以追求自身的价值目标。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内在条件。
1915年北洋政府选择妥协,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应当从帝国主义的手中收回自己应有的土地和主权。然而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把北洋政府统治的中国放在眼里,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使中国的青年们无法再忍耐,纷纷走上街头摇旗呐喊,宣示中国的主权,救国救民的热情在此刻被青年人的鲜血点燃。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一场以青年人为主导的爱国运动拉开序幕。“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带给当时的中国人民的思想震动,以及留给后人的启示,是远胜于之前的任何一次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的。那是因为,它们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想要在世界发展大势中站稳脚跟,需要不断地追寻新思想的发展,通过真正的经济变化和政治变革以迎接中国新的面貌。而最重要的就是改造国人的思想文化素质,改变国人的价值追求,从思想上进行彻底的变革,用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取代封建顽固的旧思想。只有从思想上进行一场彻底的启蒙运动,才可以让整个国家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才可以彻底摆脱封建残余对中国进一步的侵蚀和剥削。在此基础上,中国社会从思想文化上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变。这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充足的思想准备。
三、现代化基础的奠定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在起步时走得格外艰辛,中国人民为了挽救自己的祖国、拯救自己的民族,想要摆脱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制。中华儿女都在为了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贡献自己的力量。一部分人肯定封建制度,企图通过对清政府的内部改良扭转局面;一部分人否定封建制度,主张走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道路;而还有一部分人,正因选择何种政治制度而犹豫徘徊,这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了中国,为这群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并对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
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前,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在中国开始传播,但作为一种新思想新制度,社会主义尚没有实践支撑,似乎没有已经在西方国家开花结果的资本主义制度更有说服力。而作为与中国具有相似国情的俄国,在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支撑下,从内外交困、封建落后的农奴制社会直接转变为了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地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开辟了一种新型的政治制度。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指导方向,为还在积极寻求救国之路的人们找到了新的方向,于是他们不再挣扎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和生产形式、三权分立以及民主共和等问题,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通过向俄国学习寻找新的出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十月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让中国的工人阶级也加入了这场变革。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这种境况下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仅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影响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更对世界局势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打败了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独立自主的民族解放之路,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与中国人民具有相同的价值选择的情况下,与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团结一致取得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成功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且正确回答、解决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国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和道路,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由此正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