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也是一个总体性的范畴。现代化既是一个历史过程,又是包含多个层次、多面维度、多种矛盾的复杂结构。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丰富且不断变化的概念。各个时期、各个国家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现代化具有多层面,从价值维度看,包含现代化的价值主体、价值理念、价值目标、价值选择、价值实现的路径等等。现代化的概念,以及现代化运动,起源于欧洲。《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是:现代化是指“从一个传统的乡村的农业社会转化为一个城市工业社会”
。现代化始于18世纪的产业革命,现代工业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普及。“从一开始,现代性便具有两副面孔。一副是能动的、有远见的、进步的,预示着空前的丰富、自由与满足。另一副同样清晰可见的面孔是冷酷无情,暴露出疏远、贫困、犯罪和污染等问题”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现代化的解释与上述解释大体一致: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社会发展过程,发轫于英国工业革命,随后在欧美部分国家蔓延,并在20世纪中期使这些国家达到高度发达状态,到20世纪60年代已经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自觉和核心的发展目标。现代化还表征一种发展状态,即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世界先进水平所处的状态,以及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后所处的状态
。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写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对现代化的解释较有影响:“我们把现代化视作各社会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业已经历或正在进行的转变过程。”“……与现代化有关的社会变革因素,这些因素还经常被视为现代化过程的本质特征甚或界定性因素。它们包括:国际依存的加强,非农业生产尤其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相对增长,出生率和死亡率由高向低的转变,持续的经济增长,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各种组织和技能的增长及专门化,官僚科层化,政治参与大众化(无论民主与否),以及各级水平上的教育扩展。”该书作者认为,现代化的指标可简述为:用非生命动力资源和生命动力资源(主要指人力资源)之间的比率来界定现代化的程度。当上述比率达到这样的状态,即人力资源的增长已经变得无法补偿非生命动力资源的减弱,这种社会或国家可以被认为是现代化了,而且这种比率越高,现代化的程度也越高。高度现代化的特征就是拥有极为丰富的消费品的大众市场
。
上述有关现代化的界定,主要侧重于社会的经济增长、生产力水平、物质生活的丰裕程度、教育水平等方面,也指出了现代化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但是忽略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道路等在各国存在着差异或不同。
现代化作为产业革命发生以来的世界性运动,有其历史必然性和一定的共性。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生产力或生存方式的发展始终是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恩格斯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的作用时指出:“一经形成的工业推动所带来的结果是无穷无尽的。一个工业部门的前进运动会传播到所有其他的部门。……使用机械辅助手段而获益一旦成为先例,一切工业部门也就渐渐仿效起来;文明程度的提高,这是工业中一切改进的无可争议的结果,文明程度一提高,就产生新的需要、新的生产部门,而这样一来又引起新的改进。”
伴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普遍交往的出现进而世界历史的形成、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成为世界现代化运动的重要条件或基本特征。
现代化的内涵规定可以具有某种共同性和抽象性,但是必须看到,现实中的现代化运动往往是受到不同国家的历史条件或具体情况的制约,特别是受到一定社会制度的影响。西方国家现代化的道路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一致的,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的。现代化不是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也不是由某个或某些率先开始进入现代化或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强制推进从而使另一些国家被动参与的过程。发展中国家或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的现代化,经历了艰难痛苦的探索和选择的过程。现代化虽然有着某些共同性,诸如需要以一定的物质基础、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但是它从来不是只有一种模式、一种价值的抽象的过程或目标,而是包含着不同历史文化因素、不同路径、不同发展理念、不同价值取向的复杂过程。不同社会制度决定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路径是不同的,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现代化的道路不等于资本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