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新时代现代化征程的开启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逐渐深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布局逐渐拓展。从以经济建设为主,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从经济现代化过渡到全面现代化,从物的现代化过渡到人的现代化,人民对现代化的认识在深化。中国的“五位一体”的现代化超越了单纯以经济和物质现代化为标志的现代化模式,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迎来了崭新的局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现代化建设得以全面推进。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这些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是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最直接、最现实的依据。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以人民为中心”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内涵:其一,发展是为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不仅强调人的需要、能力、自由个性等的发展,更强调每个人的发展和全体人、社会的共同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其二,现代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人民的现代化,物质现代化服务于人民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中国人民,创造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摒弃了西方世界衡量现代化的物质尺度。其三,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之路,就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推动中国社会稳步走在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

二、聚焦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目标

社会主要矛盾是在社会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能否正确认识和准确判断某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对于确定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解决所处历史阶段的社会主要问题、实现中国人民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以及中国现代化的顺利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主要矛盾涉及的必然是一定时期党和国家最重大和最根本的要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解决矛盾的方式和手段,以及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进行了深刻的总结。能否正确判断并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关系到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置于何种发展路径上,进而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经济社会后果。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外,执政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判断非常慎重。

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的重大判断,是理论对现实的正确反映,是对事物性质发生改变后在理论上做出的新概括、新表述,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和现实依据。具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需求、满足人民需求的能力及条件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让矛盾的同一性显现,也彰显了解决矛盾的可能性,因而必然会引致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美好生活”已成为一种价值标准,它能够判断在社会建制下人的存在状态,具有动态的、历史的、社会性的等特性。从哲学意义上理解,美好生活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统一,它不仅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制度中的人们对自身生存生活状态的价值预期,也是在创造并满足其生存生活条件时的价值体现。更重要的是,“美好生活”的价值目标和实践追求,还充分体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之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两个阶段完成,每个阶段都设定了体现美好生活的价值要素,这些价值要素都与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一致。其中,“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极具概括性地表达了强国价值目标与人民美好生活实践追求的内在一致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的成果在未来一定体现在人民的美好生活上,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必将得到更好地满足。

三、迈向现代化的新征程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党的十九大报告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的发展条件,在深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两个阶段战略目标,并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部署: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50年的总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既是人的全面发展,更是十几亿人民的全面发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的发展实践,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引领新发展理念,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问题方面做出了新的思考和探索,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创新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全面深化改革做出顶层设计,站在新时代和全局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它不仅具有本国的发展特色,还具有世界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普遍特点;它具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更加先进的社会主义因素,是为全体人民所共建、共有、共享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具有中国所特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因素。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积极探索的结果,是在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经验积累和教训总结基础上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积累的宝贵财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强保障。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与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保持一致,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 Nh10WSgzlx3zQkpL/+miUgQ5fjgDXF0aup2vQyldpWT79GMrH8h2smQHfD5U7us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