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寻求“适合中国情况”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已经意识到,当前的任务已经从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转变为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如何选择现代化模式,是中国共产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所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就是符合当时中国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纲领,这个纲领回答、解决了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即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通过彻底的变革把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切障碍扫清。这个纲领提出的现代化目标,是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在内的全面的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毛泽东把现代化建设概括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政治、新民主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文化三个方面,构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布局。此后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延续其基本布局,也延续了其实质内容。

新民主主义理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途径,通过实行工业化,把中国从传统农业国转变为先进工业国。毛泽东提出了工业化的标准:工业必须是社会的主要经济基础,社会的进步将主要依靠工业的发展 。一个农业国要成为一个工业国,就必须解决农业的现代化问题。为了解决关于土地所有制的关系问题,从根本上改变束缚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思想、政策主张。不仅如此,毛泽东还提出了农业“社会化”和“科学化”的思路,此后,中国的农业发展也始终遵循着这样一个基本思路。

在20世纪,一部分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较为落后的东方国家,在追赶世界现代化潮流的时候,遭遇了民粹主义思潮的危害。民粹主义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应该学习苏联的发展模式,直接由封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无需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的过渡阶段;同时主张,农业社会主义也要求不经过工业化的阶段。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制定《共同纲领》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内部仍然有一小部分人提出,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毛泽东对民粹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并且提出应当发展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认识避免陷入民粹主义的陷阱,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避免严重的、超越阶段的历史性错误,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这也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如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产生了新的认识,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思想认识等产生了重大突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历史转折中很快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在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问题上的思想认识突破是分不开的。

毛泽东在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提出“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的现代化任务的要求。通过10年到15年时间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推进工业化进程,完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过渡到社会主义。毛泽东看到了西方工业化这一生产目标的重要性,同时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也十分重要,且需要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得以实现。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强调:“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决不可以只强调一方面,减弱另一方面。” 现代化模式的选择不是简单的西方工业化,应当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现代化”。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且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由此确立了新中国现代化模式的社会主义基本导向。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是没有经验的。且因受到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采取了非均衡发展的赶超战略: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基础,以提高内部积累并加速重工业的发展为中心。以单一公有制结构和高度集权的方式为特点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即苏联模式,成为中国学习借鉴的对象,这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在该种模式的发展中,现代化的主导者和推动者是中央政府,它是配置社会资源的唯一主体,其优点在于能有效地动员全社会参与,从而在较短时间内使某些产业部门获得飞跃性的增长,其缺点是严重忽视了市场机制的作用,经济效益低下,不利于长期的经济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已经不能适应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要求,此时此刻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毛泽东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做了积极探索,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深刻分析了中国所面临的发展环境,指出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和不足,并提出中国不能简单地照搬苏联模式,而应当以他国的经验教训为鉴戒,善于总结中国已有的经验,发动人民群众,积极探索出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毛泽东强调应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新中国逐步建立健全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组织机构,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形成。三大改造完成之后,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的经济成分中占据了绝对的地位,以集中统一管理为基本特征的计划经济运行机制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二、从人民群众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出发抓住社会主要矛盾

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明确提出了“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的主要任务和总任务。会议通过的党章把实现“四个现代化”写进了总纲。但是在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党内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中国要在15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号召大家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干的精神。在此之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1963年9月的中央工作会议,在制定国民经济长远规划时,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提出了“两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毛泽东认为,生产力的发展要通过变革生产关系来实现,发展生产力必须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向外国学习。1964年底,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但“文化大革命”让这一设想严重受挫。直至1975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要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977年,党的十一大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再次写入党章。“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共产党认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阶段后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的首次判断,这个判断是符合当时国情的,抓住了当时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中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最主要的矛盾,并以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为抓手大力推进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个判断对形成以发展生产力为重点、聚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思路和国家建设战略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也为之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回正轨奠定了思想基础。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对当时中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进行了完全错误的估计,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作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并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实际需要,并且给党和人民,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当时中国共产党虽然在思想上认识到了现代化,但较为缺乏实践经验,甚至出现了错误估计。从本质上看,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依靠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中国现代化建设。 HAAZvNIuY3lQvZXdFseLriL2ObXXeIxl14cgJscE/ALJfuWCCU8vr31s9JnJrpF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