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重估“群体”的价值
——走进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设计者:郭爽(浙江省春晖中学)
邮箱:zjguos@126.com

一、导语

这本书问世后出现了两个奇怪的现象。

第一,它有很多不同的名字。它初版于1895年,法语原名是 Psychologie des Foules ;它的英译本名为 The Crowd: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1920年起,它被译为中文,译名先后有《群众心理》《群氓心理学》《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等,而《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当前通行本的译名。

第二,它的副标题常被忽略,而那个主标题则让众多读者念念不忘。

这两个现象之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问题来了

1.在这本书的上述中译名中,你最青睐哪一个?有人说,“乌合之众”这一主流译名符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你同意吗?为什么?

2.在阅读这本书前,你是怎样看待“群体”的?除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你还能想起哪些跟“群体”相关的谚语?

3.进入21世纪以来,这本社会心理学译著在国内一版再版,成了一本“畅销书”。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二、关于作者

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1841—1931)的身上从不缺少标签。与其说他是预言群体时代到来的“先知”,不如说他是一位“社会观察家”:在跨世纪的人生中,他见证着政权的频繁更迭、民意的势不可当,思索着纷乱世界背后的奥秘。他是一个出生于巴黎之外的“外省人”,也是一些人眼中的“业余心理学家”:有着医学博士学位的他曾短暂行医,更研究过人类学、考古学、东方学……

☆问题来了

1.“在各民族的生活中,有组织的群体历来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种作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勒庞口中的“现在”已成为遥远的“过去”。我们只有在搜集、阅读文献中回到历史现场,才能找到勒庞写作这本书的起点。在19世纪的法国,面对群体性事件中狂热的民意,勒庞的直观感受是怎样的?请查阅相关资料,丰富表格内容。

2.勒庞出生时,法国大革命早已结束。为什么勒庞在这本书中频繁提及这一他从未经历过的事件?在多数人眼里,攻占巴士底狱有着推翻封建统治的象征意义,为何勒庞却着眼于群体屠杀犯人、清空监狱时的残忍与极端?

三、内容解析

第一卷:描述群体的心理特征。

第二卷:群体的意见与信念,分析其形成机制及利用之法。

第三卷:介绍群体的分类,具体阐述议会、陪审团等群体的特征。

☆问题来了

1.请你判断下列选项是不是勒庞所说的异质性的“心理群体”,并说明理由:

①音乐厅中陶醉于花腔女高音歌喉的听众:_______________

②在各自家中参加线上百日誓师大会的学生们:_______________

③在熙熙攘攘的菜市场里买菜的人们:_______________

④纳粹铁蹄下的犹太民族:_______________

⑤打砸日系车的三个“爱国青年”:_______________

⑥网络上先后转发谣言的网民:_______________

⑦教室里认真听讲的学生们:_______________

下定义是界定概念的重要方法。下定义的公式: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请你根据这本书,用清晰明确的语言界定“心理群体”这一概念。

心理群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勒庞说:“在构成群体的这样一个集合当中,根本不存在各种构成因素的总和或平均值,而是产生了具有全新特征的化合物,就像在化学中一些元素的碰撞,比如酸遇到碱,它们的结合形成了全新的物质,这种新物质所具备的特性,已经全然不同于用来构成它的那些元素的特性了。”个体是如何转化为群体的?请分析这一“化学反应”。

3.周作人曾这样评价勒庞:“他所说的话都是真实的,他把群众这偶像的面目和衣服都揭去了,拿真相来给人看,这实在是很可感谢虽然是不常被感谢的工作。”在这本书中,勒庞还揭示了群体的哪些“真相”?请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一下。

4.“慎独”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大学》谓:“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中庸》郑玄注:“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若有佔听之者,是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儒家“慎独”的观念与这本书中勒庞的观点是否冲突?为什么?

5.在这本书中,勒庞指出了群体的哪些积极意义?勒庞说,有时群体“行为的崇高甚至远远超过孤立的个体之所为”,但又说“单凭从属于有机群体这样一个事实,人类就在文明的阶梯上倒退了好几步”。他的说法矛盾吗?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见解。

6.群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该如何在个体与群体之间找到平衡?《乌合之众》出现在诸多世界知名企业、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必读书单中。这些机构让员工读《乌合之众》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假如你是某知名企业的员工,被邀请在读书会上做以“领导者的自我修养”为主题的分享,你会怎样构思?

四、艺术鉴赏

有人说,《乌合之众》是一本“非典型的畅销书”。一本面世百年的社科论著何以在当下一版再版?这与它的艺术魅力分不开。社科著述的传播效果受其可读性影响。那些说理艰涩、佶屈聱牙的作品,会失去一些与读者、社会对话的机会,甚至走入自说自话的封闭状态。但这本书截然不同。根据林建刚在其论文《勒庞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中的考据,1922年商务印书馆的一则书籍广告是这样推荐这本书的:“《群众心理》一册定价七角。书为法人黎朋所著。共分三篇。于群众心理之利害,及对付之法。推阐无疑,例证繁多。趣味亦甚丰富。”

让我们一起去探个究竟吧。

☆问题来了

1.语言:诉诸形象。艰深晦涩的学术语言并不是勒庞所追求的。正如他在书中所揭示的,群体往往对逻辑与理性无动于衷,而受形象与想象力的深刻影响。勒庞那些诉诸形象的语言,有着强大的感染力,甚至使一些缺少分析论证的断言也更容易被接受。例如,当读到“死在词语和套话威力之下的人数不胜数,单用他们的尸骨,就足以建起一座比奇奥普斯还要高耸的金字塔”一句时,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不妨再以民国教育家陈东原的阅读体会为例,来品味《乌合之众》的语言吧!“黎朋(即勒庞)的‘群众心理’,虽然对于群众行为的心理原因没有什么解释,可是对于心理现象的叙述原有很可取的地方。黎朋说群众只有类似或连续的推理,就和那半开化的爱斯基摩人(因纽特人)一样,他们的经验,知道冰是透明的,含在嘴里可以溶解,于是以为玻璃既是透明体,含在嘴里必定也能溶解,群众的推理,黎朋说与此相同……”勒庞运用的比较,虽不具有绝对的逻辑论证效力,却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陈东原对心理群体推理能力的匮乏印象深刻。

看了上面的阅读体会,请你也记录一些这本书中令你印象深刻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技巧。

2.论证:援事说理。勒庞:“我不想让读者觉得这些论点无凭无据,我将会给他们列举一些实例,这些例子都是从我们可以援引的大量事例当中随机挑选出来的。”在这本书中,勒庞以一系列具体生动的例子,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抽象的概念和观点。援引事例是一种实用的说理方式,但当事例本身未经证实、不可靠、不准确、欠典型或存在反例时,说服力就消解了。你能从这本书中找出一些缺少说服力的事例吗?请列举此类事例,并说明评判的理由。

3.方法论:观察与归纳。“我尝试用纯科学的手段考察群体这一难题,也就是说,将观念、理论和教条放在一旁,而尽力采用研究方法。”这是勒庞在前言中对自己的研究方法的说明。然而,如果以现代正统社会学研究的范式来考量,勒庞“纯科学的手段”的说法无疑站不住脚——这本书没有实验数据来展开实证研究,有的是观察与经验。正如罗伯特·墨顿(Robert K.Merton)所言,勒庞“利用历史,通过从无疑具有独特性的具体历史事件中,抽象出某些在一定程度上重复出现的方面,以此找出人类行为中假定的相同因素”。可以说,勒庞采用了归纳法中的不完全归纳——一种从个别推导到一般的方法。它得出的结论只有或然性,而非必然。只消举出一个反例,归纳所得就会崩塌。但这并不意味着归纳法毫无意义。“他的方法固然有缺陷,但是正如我们所见,他的某些观点却是正确的。”归纳法帮助我们在获取经验中进步。墨顿说:“他采用的方法,是社会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社会观察家的方法,不但在他那个时代十分流行,在我们这个时代也远没有消失。”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一些人对勒庞方法论的诟病?谈谈你的看法吧。

五、争鸣商榷

成书百余年后,《乌合之众》仍是社会心理学领域难以回避的著作;而作为一本走向大众化、通俗化的畅销书,它又在读者的批评声中不断“祛魅”。众声喧哗中,趋于两极的评价形成巨大的张力,指涉着这本小书的另一种魅力,也引导我们思考阅读社科著述的理性态度。一起参与进来吧!

观点一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墨顿):反对者可以驳斥勒庞的言论,但是他们不能对它视而不见,至少,假如他们不想放弃对社会心理学问题的关心,他们就不能这样做,因为那都是些基本的问题。……因此,《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发现问题的功能而非解决问题的功能。

观点二 (华东师范大学2004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邓丹萍):我们必须明白勒庞对于“乌合之众”的分析研究是基于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带有反民主的倾向,他对群体行为的研究并不是源自对那些较为稳定的群体的考察,未免会失之偏颇。在勒庞的观念里,“乌合之众”只是一种破坏的力量,带有很大程度的贬义(如其书名)。显然,他的历史观不是唯物的,但是,他所提出的心理群体问题却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他为我们展示的群体与领袖的关系,深刻一如马基雅弗利。

观点三 (豆瓣网友“清河”):这本书名气很大,内容一般,明显过誉。所谓大众心理学研究,却充斥大量对群体的偏见,以及断言式的结论,而无严谨的论证。如果不带着自己的思考,容易被带偏了,变得鄙视群体、脱离集体,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如此吧。

观点四 (豆瓣网友“安提戈涅”):当然,这还是一本直觉性的书,在某种程度上勒庞与桑巴特很像,前者用直觉性的而言之凿凿的论断代替了严密理性的推理,后者用如山如海的大量例证淹没了论述与阐释。勒庞的直觉充满了男权中心主义、东方学式的歧视。但是,尽管瑕疵不少,仍然瑕不掩瑜,这直觉里也同样有智慧、洞见,想人之所不能想。这背后固然有“积习难改”的精英主义的惴惴不安,更多的也有一份知识分子参与公共领域事务的情怀吧。

观点五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17级博士生杨石华):新世纪以来中国再次进入新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系统性的理性需求再次被激活。《乌合之众》作为大众心理学的一本学术性著作,对于当下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及其非理性行为仍有着较好的解释力,自然而然地契合了这种系统性的理性需求。

“编辑推荐”是出版企业引导读者进行文化消费的一种营销方式。因此它是出版企业扩展并引导读者受众需求乃至形成非理性消费行为的直接载体。以亚马逊网站销售平台中的“编辑推荐”文本为例,出版企业在“编辑推荐”中主要通过《乌合之众》的“影响力”“必读性”“功能作用”这三个方面来引导读者受众的需求。“功能作用”主要用于引导“功能性需求”,其策略是通过“古斯塔夫·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深刻影响了弗洛伊德、荣格、托克维尔等学者,以及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等政治人物”这样的作用,以及“本书尤其适合在中国当下阅读”“教你看透人性的社会学扛鼎之作”“它解析群体心理、掌控团体意识,教你认清自己、看清群体,教你做一个真正自由的人”这样的工具理性说服方式来进行引导。

☆问题来了

1.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法国大革命后的19世纪,在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传统下,女性“第二性”的附庸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甚至,连女性自己也成为反女性主义者的“同谋”,对浮出历史水面、进入公共视野的女性施以污名。同时,生活在种族主义盛行的19世纪,勒庞能否彻底摆脱那个时代、那些群体对他的影响?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位百余年前的社会观察者对妇女、种族等的诸种偏见?

2.销售数据、腰封上的名人推荐语等能否为作品的含金量背书?在你心中,这本书是否堪称社科“名著”?写下你的标准,亮出你的观点吧!

六、学以致用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人类社会中,没有人可以脱离他人而独立存在。在人际互动中,那种被认同的满足感、归属感使我们着迷。但是,为不做“孤岛”而成为“荒岛”,便对吗?科技不断消弭着人际壁垒,在自媒体时代,我们发声的成本不断降低;世界正在历史的峡谷中漂流,面对疫情、环保、战争等社会议题,理性的门槛却越来越高。一些人在群体心理的召唤下如乌鸦般群聚,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引以为傲的“正义”与“真理”已经变成了空洞的概念。时代的筛子,终会把乌合之众筛得流离失所。

“倘若我们想了解今天正在酝酿、明日将会诞生的思想与信念,就必须知道它们的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勒庞认为,在群体心智的恶化中,片面强调“背诵和服从”的传统教育难辞其咎。他提醒我们,增强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理性分析的能力,提供反观内照的契机,应是阅读的题中应有之义。名著便是不刊之论吗?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以批判性阅读的姿态走进《乌合之众》,我们才能发掘它真正的价值。

勒庞希望将年轻人送往田野、工厂,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接受“专业的教育”,在“接触事物本身”中获取“判断力、经验、进取心和个性”。阅读《乌合之众》,我们不仅需要伏案勾画圈点、整理概念,还需要踮起脚尖、四面瞭望,以这本书为支点,去深入思考、观照现实……

☆问题来了

1.是否存在独立于群体之外的个体?回顾过往的生活经历,你是否成为过心理群体的一员?是否有过非理性的感受或行动?请跟曾经的自己做个访谈,剖析一下自己那时的心理吧。

2.如果你是群体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你可以在勒庞的基础上做何深入、拓展研究?请参照下面的表格,制订一个研究计划。

七、阅读建议

1.选好译本。阅读法语原典是走进《乌合之众》的理想路径,但也是我们中的大多数暂时无法实现的。译文的质量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翻译中可能存在的信息偏差与丢失会干扰我们对勒庞思想的理解。所以,面对市场上庞杂的译著版本,我们也要擦亮眼睛,用心拣选:看看版权页或书内注释,这个译本是从法语直译的,还是由英文转译的?在豆瓣等网站上看看读者的评论,哪几个译本最受好评?

这里,有两个译本可供大家参考:

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3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陈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

2.用好导读。冯克利译本收录了罗伯特·墨顿的《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和冯克利的《代译后记:民主直通独裁的心理机制》;陈剑译本则请来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范可做导读。我们可以等到通读这本书后,再带着自己的阅读体会去读这些文章。这样,既可使我们免受先入为主的观念的限制,也可让我们在比较中更好地认识自己与学者名家在阅读方式方法上的异同,获得更真实、完整的个人阅读体验。

3.做好摘要。这本书每一章的正文前都有内容摘要,爬梳了作者的基本观点。请你试一试,先不看书中摘要,在阅读每一章时圈点勾画,把握核心概念,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则摘要。比较一下,你的摘要与书中的有何异同?谁的更准确?在完成这本书十三章的摘要后,你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形成整本书的思维导图。

4.拟好题目。阅读社科著作对你增强说理能力有帮助吗?试一试,从写作者变身出题人,给你的同学们出一个材料作文题吧!你可以自由选择与“群体心理”相关的现象、名言等材料来命题,记得附上你的评分标准哦!

八、相关链接

如果你想多维度地深入了解《乌合之众》,下面这些资料可以作为你探究的起点。

1.中国语境中的“群众”概念:

◆丛日云.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群众”概念分析.政法论坛,2005(2).

2.勒庞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比较:

◆刘绪义.“孤家寡人”与“乌合之众”:老子与勒庞思想中个人与群体关系之比较.哲学动态,2010(9).

3.勒庞思想与其个人经历、所处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

◆段艳.“世纪末”与勒庞思想的形成:由《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说开去.社会科学论坛,2013(4).

4.勒庞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史:

◆林建刚.勒庞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开放时代,2009(11). O+Q9HErpaBGtKeHF1uW+n/2dZ+Ok21wIZXTwxYOfLqaky6ZuLRFZoJ1hmmsfYsq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