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漂流
回不去的故乡,留不下的他乡

下面我们来讲一讲漂流之苦。为什么有这样一个问题呢?有的青年网友跟我说,他感觉自己在大城市打拼了很多年,但还是没有办法安家,无法摆脱漂泊感。虽然自己在各个方面都很努力,条件也不差,却始终没有归属感,甚至在异乡异地抬不起头,总觉得自己没有办法融入城市,因此内心有点沮丧,甚至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

对此我也是非常有共鸣的,因为我自己也是一直在漂泊,小的时候在南京,然后去了西安,后来去了云南,又到了上海,还被派去国外待了6年。所以,我也总是在一种漂泊不定之中,在不同的文化里面穿行。那么我们如何去体会漂泊之苦?如何面对内心的这种焦虑、不安定感呢?接下来我来讲讲。

为什么会感到漂泊之苦?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我们中国人的这种漂泊之苦实际上是晚来的,晚来了几百年。从1492年哥伦布出航,开辟大航海时代开始,全世界就进入了“哥伦布大交换”时期。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全世界的棉花、玉米、番薯(就是我们说的红薯)等都开始流通,原来这个地方没有,现在可以从那个地方运进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交流的时代。再后来是人的大规模移动,19世纪5000万人从欧洲进入美洲,有的去了南美,所以后来出现了南美混血文化,印第安文化、印加文化和葡萄牙文化都属于拉丁文化,这是文化大交换的结果。

缺乏漂流文化

中国农业社会相对比较稳定,历史学上称中国传统社会为“超稳定社会”,上有中央集权制,下有县以下的乡村制度,形成了一个二元的、固定的生活方式。我们今天进入了工业化社会,凡是工业化社会,一定是流动的。现代生活方式是把人大规模地集合起来,进行不同的分工。在这个过程中人就必然会变成劳动力,成为人力资源,然后个体再寻找自己的性价比,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确认自己的价值。所以,今天如果想在城市里活得体面、稳定,就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比如土地、资金。如果这些你都没有,只有劳动力,那就只能跟着资本跑。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地价暴涨、房价暴涨,社会内卷,层层叠叠的竞争进一步加重了生活负担,所以这个时代的漂泊显得更苦。我们的精神上没有寄托,心灵上没有归属,就会产生漂流文化,要认同一个地方,认同一个城市,认同一种生活,其实是很难的。

进退两难的苦

我们的国家在1949年之后实行公有化、集体化,1960年之后城市和乡村的二元结构形成。

在城乡二元体制之下,改革开放之后有一点非常不一样,就是农村土地不能买卖,农村田地是责任田,属于集体。也就是说,农民进入城市生活,属于城市常住人口,没有户口,但是农村的土地还在。这就形成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其实这是我们的特点,特别是移动的人,比如从农村进入城市,故乡还有块儿地,还可以回去。不像印度、巴西,大城市周围有大片贫民窟,那里的农民是卖了地进城的,他们如果发展得好还能安居,发展得不好就没有退路了,只好到郊区胡乱搭个棚子。

进城的农民,就算回家种地,收入少了,也还有自己的房子,有自己的地,那么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在城市过得这么艰苦?因为这个苦有一个问题,它是你自找的,你退不回去了,你已经习惯了城市的丰富生活了。

这种进退两难是特别折磨人的。如果是单向的,你已经卖了地没有退路,你的苦可能还会少一点。虽然物质上很苦,但是因为没有退路,只能咬着牙向着唯一的方向前进,就不会多想了。

反映“二战”之后社会生活的一些韩国、日本电影,比如日本著名电影《泥之河》,里面有一条充满污秽的河流,一个进城打工的人开着餐馆,还有一个无依无靠的女人带着两个小孩,弄来一条船,后来那儿成了一个卖淫船,在河上漂流。她没有地方可去,在这个绝境里反而产生了一种乐观的、自我安慰的情绪。

我们的上一代生活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社会中,无法给下一代传授这种漂泊的能力,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或者从农村一进城就面临着漂泊的状态,他们能有什么依据呢?没有文化的依靠,也没有上一代的示范,什么依据都没有。所以,90后这一代实际上是创世纪的一代。什么叫创世纪?就是很多东西都要重新被打开,从这一代开始,去转换,去打开。怎么打开?我觉得首先我们意识上要有一个转换,就是社会不同了,时代不同了,人们的思想也不同了。上一代对孩子的最大期望是稳定,这是一个在村庄里生活的农民的思想,他们希望你不要漂泊,尽早找一个归宿,这就是上一代的想法。但是如果我们的年轻人也这样想,一辈子就会很苦,一辈子都会感觉难以适应。

新的时代是一个漂泊时代,在大规模工业化的背景下,在互联网时代、高科技时代、智能化时代,一个人的价值是在流动中实现的。如果你的价值在这里体现不出来,可能换个地方就会加倍地体现出来。古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我们今天终于到了人挪活的时代了。你到了一个新地方,挑战那么多,而且没有什么依靠,你的价值就会被激发出来。如果有依靠,就不行了,有依靠就容易在各种舒适条件中放松、懈怠。为什么很多人回到故乡小城一下子就放松、舒适了?因为觉得自己有熟人有关系,有各种条件了,人一下子就放松下来。但为什么放松了两年后就活不下去了,又要跑回大城市呢?因为无聊啊,吃完饭8点钟就想睡觉了。所以,待在舒适区里,人的价值激发不出来。

我们这代年轻人是矛盾的存在:一方面疲惫,想喘息;另一方面年轻,充满了热情,充满了向往。你在稳定中可以喘息,但是只有在漂流中才能满足打开的需求,让自己不断地有新发现。我觉得今天的年轻人,特别是90后这一代,甚至00后,要打开的东西太多了,需要去尝试的东西也太多了,这个过程实际上不是乱漂,而是不断地去尝试一个个可能性。有时候你遇到某种可能性,忽然发现这才是你心里所爱。因为一个人年轻时候的爱是很抽象的,爱国家、爱民族。但这个爱的具体对象是什么?自己内心跟什么东西真正符合?这些没有丰富的经历是无法知道的。

怎样的漂流才有价值?

只有在漂流中,才能有一次次美好的相遇,才会不断获得新感觉。

在漂流中提高专业性

爱尔兰作家托宾写的《布鲁克林》里讲到,艾莉丝来到纽约之后,发现其他爱尔兰姑娘都忙着白天卖货、晚上跳舞,为什么跳舞呢?要找男朋友。而艾莉丝在做什么呢?学会计,用大量的时间去学会计。她知道城市需要劳动力,而且需要高级劳动力,所以她就把全部的时间投入学习,最后变成了那个单身公寓里第一个获得会计证书的爱尔兰姑娘。她体会到了劳动的美好,还在劳动中认识了托尼——一个意大利男青年,两人经历很多艰辛,最后走到了一起。

我经常会路过商业街,在商业街里看到有些女孩子那么年轻,站在商店里卖服装、卖鞋,在店门口啪啪地拍着手。我就想,她们这么好的年龄,如果是在不断地学习,未来可能完全不一样。天天进行这种简单的劳动,晚上去喝喝啤酒,大家交交友、唱唱歌,很难有未来。这就是把小生活带进大城市里来了,在大城市里,可以看到很多年轻人就是这样生活的。我们来到大城市,大城市有什么特点呢?大城市是一个讲究专业分工的地方,对每个人的要求都很高。

我们说的这种漂流是推动着你去学习、成长,进入专业化的分工赛道中,打开一种新生活。漂泊不是混日子,不是随波逐流地到处跑,它是生命的展开。所以,我觉得漂流实际上是我们的一个机会,是我们这一代人拥有的最大财富。

学会享受漂流

以前的人想漂也漂不了,农村人想往城里漂,根本不被准许。以前是单位社会,城里都是单位人,固定在单位一辈子,现在有机会可以漂流了,这其实是一种幸福。

但是我们现在没有漂的能力。漂流需要强大的素质、坚定的精神、强大的学习能力,以及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传递等方方面面的能力。其实我在纽约的时候就对纽约城里人与人之间传递话语、传递感情的能力深有感触,这是现代城市生活培养出来的非常好的能力。

现在的社会是个专业分工的社会,漂流就是寻找你最爱的那个专业,释放出内心的温暖,让自己的一切都活起来。如果你只是简单地打个工,常常疲惫不堪,别人不认识你,也没什么和你交流的意愿,这样的生命状态是没有活力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真的要认识漂流,学会漂流,学会享受漂流,不要年纪轻轻就一心追求“三十亩地一头牛”的状态,只想赶快安顿下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第二次成长,每个人都可以寻找新的青春。什么叫青春?青春就是重生,不断地生长出新的东西,这就要靠漂流。所以,如果你的观念没有转变过来,你可能只会觉得漂流很苦。当观念转变过来之后,你会发现漂流其实是种很美好的青春体验。

在漂流中发挥文化价值

除此之外,要认识到,你作为一个漂流的人,身上有巨大的文化资源,可以跟别人交流很多不同的活法。我们中国人如今最缺的就是活法,现在大家的活法太单一了,而从不同地方来的人,在漂流过程中就能把不同的活法都展现出来。

我在上海做过调研,有一个处级单位,下面有15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我都去调研过,也开过座谈会。我曾见到一位从福建来到这个社区的中年女性,她在这里住下来以后,大家都觉得她很穷,有点鄙视她,这让她最初处于被忽略的状态。后来这个社区的很多女性想在社区文化中心学一些新手艺,这位福建女性说她会做串珠,就是把珠子穿起来做成各种形状的艺术品。她家乡的人们都善于做串珠,她的串珠也做得很好,大家看了很羡慕,于是纷纷成立串珠小组,跟她学习串珠,一周在一起活动4次。这位福建女性一下子感到特别光荣,大家也特别尊敬她。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文化资源、地域资源,比如家族文化、传统文化、信仰文化,甚至是家乡的很多传说、民间故事等,这些在当地可能尽人皆知,但换个地方就不一样了,所以这些文化资源在漂流中再次获得价值。

在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实际上我们一开始是边缘人,价值是彰显不出来的。但是边缘人也有个好处。社会学家帕克有一个专门研究边缘人的理论,他认为边缘人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不会被原来的文化所拘束,他可以客观地看待周边的环境,或者自己所漂流到的新地方的文化复杂性,不会有偏见。因为各种东西对他而言都是陌生的,所以他看待它们是等距离的,而且还可以观察到它们的不同,从中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犹太人到处漂泊,他们到每个国家都活得很有智慧,在政治上绝对忠诚于那个国家,但是文化上与其没有绝对的关系,他们始终有种智慧、幽默、距离感。他们在文化创造方面非常优秀,比如爱因斯坦、马克思、弗洛伊德、索尔·贝娄,很多了不起的人物,获得诺贝尔奖的比率非常高。

对我影响特别大的一套书是我在中学的时候看的俄国作家(后来变成苏联作家)爱伦堡写的《人·岁月·生活》六卷本。我拿到这套书以后看得特别入迷,作者因为俄国革命而被迫漂流,漂流到巴黎以后发现那里到处都是漂流的人,海明威、菲茨杰拉德都来了,还有来自西班牙的毕加索等。这些年轻人来到巴黎以后在咖啡馆里互相交流,都非常有原创性,非常有激情,他们当中竟然出现了那么多伟大的艺术家。格特鲁德·斯泰因看到海明威这一代人,觉得特别吃惊,说他们是“迷惘的一代”。漂泊的人才会迷惘,迷惘的一代却出现了那么多伟大的作家、艺术家。他们是从哪里来的?

我看爱伦堡的这套书,会发现它体现了一种精神,那是一种很自由的而且很有艺术性的精神。尽管有的人会说“他们太艺术了,我是一个没有什么艺术才气的人”,但是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每个人身上其实都有一点“哥伦布气质”,都有一点“麦哲伦气质”,都有一点“毕加索气质”。在以往的日子里,你可能知道自己很勤劳,知道自己很能吃苦,但是不一定会发现自己身上还有一些艺术素质,对自由有一些向往。

我们看鲁迅的杂文、小说,会发现最让他感到悲哀的一点其实是中国人的这种不变。尽管闰土那么勤劳,但是生活里总是缺了一点精气神儿,有点太沉闷了。我们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但是有时候不够活泼灵动。在漂泊中你必须发挥你的自由精神,必须展现你的不拘一格,必须面向未来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

到底选择怎样的生活?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生活艺术化的人;另一种是艺术生活化的人。

生活艺术化的人

这种人有什么特点呢?他是生活在油盐柴米里的,是生活在衣食住行中的。换句话说,他可能现实感很强。

德国1945年战败之后,面包供应很紧张,很多人吃得不是很饱,甚至陷入饥饿,但是很多家庭在吃晚餐的时候,餐桌上一定要有一枝玫瑰。现实主义的人即便整日为柴米油盐奔波,也会看电影、看小说、听音乐,他也需要艺术带来的愉快感。但是这不是主要的,他生命的核心不是艺术。这是生活艺术化的一种人。

艺术生活化的人

另外一种人就不同了,他们是艺术生活化的人,这种人的内心充满了想象,充满了创作的欲望,充满了改变世界的激情。美国戏剧家奥尼尔写的《天边外》中就有一个农村的年轻小伙子,他最好奇的是山那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人们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如果一个人在内心深处永远像个小孩子,永远天真,永远充满好奇,那么这样的人就不会追求某种目的,不会深陷稳定的生活,不会执着于物质需求。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旅程,一个艺术生活化的人遇到任何事情,包括工作,他既在其中又在其外,会把周围看成一个故事。周围的人,有的人喜欢自己,有的人不喜欢自己,相同的人同气相求。这样的人更欢迎差异,因为他可以看到更多不同类型的人。他乐于观察别人,观察世界。

我特别喜欢我们学校生命科学学院的一个老师,他是研究动物学的,他看到学生们总爱说“你们人类啊”,因为他是研究动物的,从他的角度来看,人类是很值得观察的。人类有动机、愿望、情绪,会哭会笑……方方面面对他来说都很有趣。我们陷在其中不会察觉,总觉得天地不过如此,然而对他来说却不是这样,世界很广大,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所以,对他们来说,任何事情都是艺术的材料,生活充满细节。比如,做饭是艺术,他们不会拿着菜谱照本宣科,他们想改变,会在里面加入自己的想法。所以,我认为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充满着艺术,可能很多人以后会发现自己其实是个艺术生活化的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心底是不断渴望新生活的。

我不敢随意鼓励别人一辈子爱好漂流,因为有人可能就是前一种人,是生活艺术化的人。生活艺术化的人对稳定性的需求很大,他不断地从现实中获得幸福感。这也是我们人类需要的一种生活方式。

因为人类生活中有两个要素,其中一个就是继承。年轻人来到这个世界,世界上有那么多分工、那么多职业,都需要接班人,有退休的就要有接上去的,如果没有继承人,社会就会变成一个动荡不堪、随时会坍塌的世界。所以,我们的社会需要有人去继承,生活艺术化的人就非常适合去继承。

但是社会也需要变革,需要新陈代谢,需要流变,这种变革就非常需要艺术生活化的人来达成。比如说法国艺术家、画家高更,他年轻的时候是做证券交易的,赚了不少钱,但是到了中年,他感觉自己完全不满足于这种生活。我们经常看到有人这样,到了35岁左右,再往后走,忽然觉得睡不着觉了,半夜无眠,在月光下看着自己的手,好像看到了另外一种生活,自己内心有一种渴望。高更就是这样的人,他发现自己喜欢的是绘画,他要寻找一个场景,但巴黎对他而言太熟悉了,所以他后来跑到了南太平洋塔希提岛。他在岛上生活,跟那里的土著相处,当地的热带文化具有浓烈的色彩,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后来他一直待在那儿,画了很多非常有原创性的画,这些画直到现在都是特别经典的艺术作品。

觉醒时刻

一个年轻人要意识到自己身上到底有哪些要素,适合什么生活,然后在漂流中自行体会。我们每个人身上其实都有游牧民族的基因,这是很古老的遗传。我们如果在漂流中把这种遗传性调动出来,逐水草而居,其实也很好。在漂流中你会发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的人生定位可能就会有变化,你对漂流的生活逐渐从排斥到接受,忽然发现自己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人,就这样在漂流中打开新的世界,这是一件很值得去体会的事情。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涂鸦文化,涂鸦文化就是一种漂流文化。这样一种充满了冲击、充满了新变的漂流文化,后来成了一种“新经典”,很多美术馆要把涂鸦作品收集到馆里变成经典。很多涂鸦青年坚决拒绝,不想让这些作品变成主流,不愿意商业化,想坚决保持住自己的流浪本性。

漂泊是年轻人释放自己价值的一个最好空间。因为当你再往前走,成家立业之后,生活可能就会有一定的稳定性,漂流的能力或者漂流的价值就会相应地变化。

所以,年轻的时候是发挥创造性、探索性的最好时期,也是漂泊的最好时机。我觉得我们的年轻人一定要有一种漂流的能力,有一种在路上的能力。美洲和欧洲有一种植物叫风滚草,特别有意思,它随风传播,到达一个有水的地方就开始生长。它的根可以深达八米,去吸收水分。但如果这个地方发生变化,水源涸竭了,它就会把根收起来,变成一个圆球,风一吹就跑了。有时候一天可以跑几十里,到某个地方感觉又可以了,它就又扎根生长,等到这里的生长环境不行了,它就再走。风滚草既像植物,又像动物,生存能力特别强,现在全世界很多国家都为它发愁,因为它到一个地方就会长出一大堆,到处蔓延。有时候一户人家周围的草坪好好的,第二天开门时就连门都打不开了,整个院子都被这种草埋住了。所以,像风滚草一样的人,具有漂流的能力,拥有坚强的意志,以及非常顽强的生命力。

美国有一部特别好的电影叫《杯酒人生》,英文名是 Sideways ,电影中的主角原本日子过得蛮好的,但是他想写作,可没有人发表他的作品,于是他越写越穷。妻子不理解他,后来跟他离婚了,他就开始漂泊。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一路开着车,在不同的葡萄园、酒吧里细细地品味一杯杯不同的酒。他觉得生活就像品酒,不要只喝自己喜欢的那种,那样的人是个弱者,无法打开新的生活。

漂流是我们的年轻人需要学习的事情,因为我们身上所留存的父母的惯性还是很大的。我们不能纠结,不能一方面享受漂流带来的新颖感觉,获得不断打开的欣悦感,另一方面又想回避漂流的艰苦。漂流中必然会遇到很难过的时刻,有时候会很孤独。我们只能抱着品酒的态度去面对漂流。这个时代就是一个漂流时代,如果你想回避它,就是站在历史的边缘,大概只能活得很狭窄。所以,漂流之苦实际上也是一种幸福,这是前一代人所没有的,就看你怎么认识它了。

我很想问问青年朋友们,你们经常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生活在各种不安中,还要面对很多生活的困厄,但是其中也有很多机遇,你们在漂泊的过程中究竟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复杂的体会?漂泊让你们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漂泊中你们的内心有哪些东西被打开了,又有哪些难以承受的东西?或许我们可以重新思考自己的工作之苦,细细品味自己的漂流之路,一起打开新世界,探索新道路,创造新价值。

本节寄语

在稳定中喘息,在漂流中才能打开。 qwHXZt+7f1rn1Q6AFnb2fT65o7Eeukr8pIS62IvnotI/NGnyh6gMdD5FxJVnrwR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