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肥胖是各类疾病的“始作俑者”

肥胖人群患心脏病的风险更高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美国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死于心脏病,而肥胖是其主要原因,三分之二以上的肥胖者死于心血管疾病。

肥胖会产生多种血流动力学变化,这些变化导致心脏形态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左心室和右心室功能障碍。与肥胖相关的各种神经激素和代谢改变,也可能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肥胖还会引发炎症、损害心血管系统。这种隐蔽的炎症和它释放的炎症因子,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并增加动脉壁上斑块的积聚。这就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作的主要原因。

在严重的肥胖患者中,心血管血流动力学、心脏形态和心室功能变化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在血压正常的肥胖患者中,心脏受累的常见特征是心输出量升高、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睡眠呼吸暂停可能导致肺动脉高压,这与左心衰竭相关,有可能导致右心压力升高。这些改变与各种神经激素和代谢异常相关。

人的身体越重,心脏的负荷就越大,所以,肥胖者患心脏病的概率比一般人高。当脂肪沉淀于心肌中或心内膜下时,会形成脂肪心而使心功能紊乱。过多的脂肪堆积于动脉管壁上,会使血管管腔狭窄,进而造成血管硬化、血管闭塞,导致脑卒中或急性心血管疾病。

2021年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的研究表明,BMI每增加5千克/平方米,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0%。研究人员对超过2.2万名患者在首次心脏病发作后进行追踪,并研究了腹部肥胖(以腰围衡量)与心血管疾病复发之间的关系,发现大多数患者(男性为78%,女性为90%)存在腹部肥胖,所以肥胖的人易受到心脏病的“偏爱”。

据美国心脏协会研究表明,肥胖会增加患心房颤动的风险。心房颤动是一种快速的不规则心跳(心律失常),会促进血栓形成,导致脑卒中、心力衰竭或其他心脏相关并发症。此外,肥胖会导致心脏增大,这可能是由高血压未经治疗造成的。这些多余的重量迫使你的心脏更加努力地工作。“当瘦了5%的体重后,我们就会看到血压、血糖、胆固醇水平和炎症因子的改善。”所有这些改变都对心脏有益。事实上,人的一生中,心脏大约跳25亿~30亿次。所以控制体重,改掉坏习惯,好好守护心脏这个功臣吧!

糖尿病与肥胖究竟有何关联

糖尿病是指胰岛素分泌功能相对或绝对受损,以高血糖为特征的碳水化合物代谢异常疾病,伴有不同程度的外周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分为以下几种: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成人糖尿病,90%以上的成人糖尿病为2型糖尿病。其病因是在胰岛素抵抗的前提下,往往存在因β细胞胰岛素分泌逐渐减少导致的高血糖,从而引起胰岛素相对缺乏的问题。大多数2型糖尿病无明显的糖尿病“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多在健康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行常规实验室检查中发现高血糖,通过进一步完善糖化血红蛋白、糖耐量检查等确诊。因此,目前较少患者因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就诊,往往在发现血糖水平升高后,仔细回顾病史才会注意到已经存在多尿、烦渴、夜尿增多、体重减轻等表现。血糖水平显著升高至>10毫摩尔/升(mmol/L)超过了肾糖阈,会导致尿中的葡萄糖排泄增加,出现尿糖。尿糖排泄增加进一步引起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排尿量增加引发低血容量,出现烦渴症状。

2型糖尿病患者两类常见的严重急性并发症需要引起注意。一种是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即“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酸中毒”,其特征为显著高血糖、严重脱水和意识障碍。另一种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DKA多在2型糖尿病感染、用药或饮食不当及其他急性疾病期间被诱发,以高血糖、酮症、酸中毒为主要表现,发病原因是胰岛素不足和拮抗胰岛素激素过多。

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有糖尿病典型症状的基础上,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加上空腹血糖≥7.0mmol/L,或加上OGTT 2h血糖≥11.1mmol/L,或加上糖化血红蛋白≥11.1mmol/L。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的特征为胰岛β细胞受到自身免疫性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5%~10%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为1型糖尿病。

约25%新近诊断的1型糖尿病成人患者首发表现为DKA。与儿童患者相比,1型糖尿病成人的胰岛素分泌能力丢失速度通常慢一些,因此,往往在发病更长时间后才能确诊,高血糖症状(多尿、烦渴和乏力)的持续时间也可能更长。2%~12%的1型糖尿病成人的临床表现类似于2型糖尿病,即起病时年龄较大,最初并不依赖胰岛素,但在病程较后期会出现自身免疫介导的胰岛素缺乏,有时称为成人晚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

诊断标准可将空腹血糖(FPG)、75克OGTT中的2h血糖水平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作为诊断性检测。以下定义与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诊断标准(见表2-1和表2-2)相符。

症状性高血糖

若患者有高血糖的典型症状(口渴、多尿、体重减轻和视物模糊),且随机血糖≥11.1mmol/L,则易于确诊糖尿病。对于有症状的糖尿病患者,满足以下任一标准即可确诊为糖尿病。无症状性高血糖——对于无症状个体,必须在次日重复相同的检查以确诊糖尿病。然而,如果进行了两种不同的检查(如空腹血糖和HbA1c),且都符合糖尿病的诊断,则不需要其他检查。若两种不同检查的结果不一致,则应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等进行综合评估以确诊。

表2-1 ADA糖尿病诊断标准

注:OGTT为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HbA1c为糖化血红蛋白。典型糖尿病症状包括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空腹状态指至少8h没有进食热量。

糖尿病前期

用于筛查和诊断糖尿病的检测也可用于识别糖尿病前期个体,即随后发生糖尿病风险较高者。糖尿病前期的标准见表2-2。

表2-2 ADA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

如果诊断性试验的结果符合糖尿病前期,应每年复查1次。

肥胖与胃食管反流也有关系吗

饭后或夜间,一股酸味从喉咙涌出来,很多人都觉得很难受,但也有不少人以为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其实这极有可能是一种常见的消化性疾病——胃食管反流病。

研究表明,肥胖的人群,尤其是腹型肥胖者,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更高,其原因主要是肥胖患者的腹腔压力更大,引起食物反流至食管。体重越高,越容易发生胃灼热、泛酸症状。

食管是食物到达胃内的唯一通道,正常情况下,食物不会反流。我们的食管下端有食管下括约肌,控制食物的进出。在食管和胃的连接处,有一个“单向阀门”,叫贲门,犹如一道安全闸,防止食物和胃酸逆流而上损伤食管。然而,当“闸门”松弛了,胃内压力升高时,就会将胃、十二指肠内容物挤压到食管,出现一系列反流症状,时间长了,还可能诱发食管癌。

胃食管反流发生机制如图2-1所示。

图2-1 胃食管反流发生机制示意图

引起胃食管反流的原因有:过多食用甜食、浓茶、咖啡、烈酒等食物;胃内压力太大及腹压增高;服用某些引起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的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甘油等。此外,吸烟、酗酒可能减弱食管下段括约肌的防御功能,造成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有哪些危害?

胃食管反流除了泛酸、胃灼热、腹胀等消化道症状,也会出现胸痛、吞咽困难、胸骨后异物感,或食管外的一些症状,如咽喉炎、慢性咳嗽和中耳炎等;还有其他并发症,如长期口腔溃疡、支气管炎、打鼾、牙病,甚至引发哮喘。

胃镜(内镜)检查是诊断胃食管反流最常用、相对准确的方法,并能判断胃食管反流的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同时可进行24小时食管pH测定,方法是将极细的pH探头经鼻插入食管下段,记录24小时内食管腔内的酸度变化,能详细显示胃酸反流、昼夜胃酸反流规律,并分析出pH值改变与症状之间的关联度,诊断更加可靠。

饭后一个动作自测是否反流:吃完饭坐在沙发上,弯腰抱着腿坚持10秒钟,如果出现泛酸、胃灼热、胸口火辣辣的疼痛、咳嗽等症状,则有可能是胃食管反流。

远离肥胖也就远离了慢性肾脏病

肥胖也是导致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且肥胖相关性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肥胖人群出现新发肾病的比例以及发生尿毒症的比例,比一般人群高,尿毒症的发生率也会随着BMI的增加而逐步增加。在BMI正常的人群中,尿毒症患者数为10/10万;在BMI>40千克/平方米的人群中,患者数则达108/10万。即使已经开始透析的肥胖患者,其残余肾功能丧失的速度,也比正常体形者更快。

研究还显示,肥胖人群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比例也比一般人群高。而有过急性肾损伤经历的患者,以后出现慢性肾衰竭的机会也是增加的。肥胖会大大增加肾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继而影响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大部分肥胖相关性肾病呈“无症状性”,常通过体检被发现。病初仅有微量白蛋白尿,后逐渐加重,出现大量蛋白尿;晚期也可能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进展至尿毒症的速度相对比较缓慢。

肾穿刺活检可以确诊,表现为肾小球肥大伴或不伴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变。鉴于肥胖相关肾病的隐匿性,建议肥胖患者定期检查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

那么,肥胖为什么会引起慢性肾脏病?

首先,肥胖患者存在严重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肾小球高压力、高灌注、高滤过,即肾小球的“三高”现象,从而导致肾小球结构改变,最终导致肾损伤、肾衰竭。

其次,肥胖患者的脂肪细胞会分泌许多脂肪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许多炎症因子,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增生,肾小球细胞肥大,血管外膜细胞转化为脂肪细胞,肾脏纤维化,引起蛋白尿和肾衰竭。

另外,肥胖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S),它们在肥胖相关性肾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对于腹型肥胖患者,包膜内脂肪紧紧包裹住肾脏,对肾脏施加了强有力的机械压力,进一步加重了肾脏的损伤。

不过肥胖和肥胖相关性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通过加强宣传,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肥胖,从而有效预防肾病的发生。

肥胖会影响哪些器官

曾经有一位年轻的患者在家中因重度肥胖、睡眠呼吸暂停、高血压,继发脑出血,虽送至医院积极抢救,但最终不幸去世,年仅28岁,体重160千克。在惋惜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肥胖是可以危及生命的。

美国《医药日报》曾指出“肥胖最伤害五大人体器官”。

心脏: 正常人的心脏非常紧实、有力,肥胖人群的心脏往往会增大且肥厚,重量上也要远远超过正常人。心脏原本通过血液输送给全身氧气和养分,如果心脏过于肥厚,心脏泵血效率就会降低。同时,肥胖还会使过多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发生血管病变,进而增加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肝脏: 肝脏是人体负责脂肪代谢的主要场所,如果体内脂肪含量过多,多余的脂肪将堆积在肝脏,形成脂肪肝。这也是肥胖人群的肝脏明显大于体重正常人的原因。

肾脏: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毒器官,健康的肾脏脂肪含量非常少,但如果是肥胖人群,肾脏脂肪会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的人,严重影响其工作效率,导致“净化”血液的能力减弱,最终因长期负担过重而造成肾功能衰竭。

肺脏: 过多的脂肪沉积到肺部会影响肺功能,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风险明显增高。

结肠: 研究发现,肥胖人群罹患结肠癌的概率要比正常人高出5~10倍。如果你的体重已经超标,一定要定期观察排便的变化,出现长时间大便变细、变稀、腹痛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人的肥胖主要是中心性的苹果形肥胖,脂肪堆积在腰部,内脏周围脂肪多,更容易患各种慢性病。而西方人的肥胖多为梨形肥胖,脂肪主要堆积在大腿和臀部,患慢性疾病概率低。苹果形肥胖与梨形肥胖如图2-2所示。

为了降低器官衰竭的风险,我们应该消除肥胖这个源头,加入减肥行列,过健康的生活!

图2-2 苹果形肥胖和梨形肥胖

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均衡饮食: 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少吃精米精面和甜食,多吃粗粮、蔬菜、瓜果、豆类等,增加优质蛋白质,如鱼肉、鸡肉、蛋奶、豆制品等。

坚持运动: 常见的有氧运动按照热量消耗排序可列为长跑、跳绳、骑自行车、慢跑、打篮球、打乒乓球、游泳、散步;快步走、游泳、跳舞和骑自行车不仅能有效改善心肺功能,还能降低血压、调节血脂、控制血糖,特别适合中老年人。每次有氧运动不应少于30分钟,每周进行3~5次;对于体重过高的肥胖者,一次持续运动不要超过1小时。为了减轻膝关节负担,运动也可以选坐位和卧位肢体运动。

保证充足的睡眠: 美国专家发现,每天只睡5小时的女性更爱“长肉”,发福概率比每天睡7小时者高出三分之一。还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防止出现情绪性暴饮暴食。

肥胖与高血脂会引发哪些问题

提起高血脂,大部分人都认为高血脂肯定只有老年人或者肥胖的人才会有!

其实不然。体形胖的人,机体对游离脂肪酸利用较少,以致脂肪合成较多,确实易发生高血脂。不过,影响人体血脂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性别、年龄、遗传、精神状态以及多种疾病,不能单纯以胖瘦来判断血脂水平的高低。比如,体形苗条的人,长期高糖、高脂不健康饮食,也可能造成血脂异常。同样,高血脂也不是老年人的专属,《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指出: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4个人血脂异常。

血脂高有以下危害:

血液:增加血液黏稠度、减慢血流速度。

心脏:增加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风险,引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脑:脑梗死、脑出血。

肾脏: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等。

肝脏:脂肪肝、肝硬化。

什么是血脂呢?血脂是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

血脂不溶于水,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溶于血液,被运输到组织进行代谢。常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一般健康体检血脂四项:

总胆固醇(TC): 血液中各种脂蛋白所含胆固醇的总和。

甘油三酯(TG): TG轻至中度升高,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当TG明显升高时,可诱发急性胰腺炎。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保护血管的清洁工”,能将周围组织(包括动脉壁内)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分解,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负责将胆固醇转运到肝外组织细胞,满足外周组织对胆固醇的需要,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如图2-3所示。

图2-3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那么,高血脂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平时说的高血脂,又叫高脂血症。

可以是某种或多种血脂成分的升高,例如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以上两者皆有)、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也可以是某种成分的降低,例如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一般来说,医生更关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因为这个指标和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更为密切,我们也有明确的手段可以控制血脂的水平。

中国ASCVD一级预防人群血脂合适水平和异常分层标准见表2-3。

表2-3 中国ASCVD一级预防人群血脂合适水平和异常分层标准[mmol/L(mg/dl)]

注: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甘油三酯。

那么,哪些人需要注意高血脂呢?

家族中有高血脂患者的人群。 高血脂的病因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高血脂,一种是继发性高血脂。继发性高血脂由其他疾病引起;而原发性的高血脂大多与基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基因是遗传的关键因素,因此原发性高血脂具有十分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家族里有高血脂患者,一定要多注意这一问题。

饮食不健康的人群。 如果长期食用油腻食物、高糖食物,那么高血脂的出现概率就会大大提高。油腻的食物会让血液中的TG和胆固醇这两种物质的含量升高,而糖分摄入过多的话在体内也会转化成TG,继而就会让血液的黏稠度升高,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

嗜烟酗酒的人群。 吸烟和酗酒不仅会增加体内的TG含量,吸烟还会减少血清高密度脂肪蛋白胆固醇的含量,而酒精则会阻碍对于低密度脂肪蛋白胆固醇的清除工作,从而导致高血脂的发生。

血脂高的四个征兆:

头晕。 是高血脂常见的前期症状之一,主要是因为血液黏稠度高导致脑缺血、缺氧。

肢体乏力。 血脂的升高会带来肢体乏力以及活动后酸痛,这是脂肪代谢紊乱导致的。

脂肪肝。 如果血脂长期偏高,很容易造成脂肪肝,会导致肝脏肥大、食欲不振。所以有脂肪肝的朋友一定要注意了。

肌肉痉挛、肌腱损伤。 患有高血脂的患者会出现肌肉痉挛和肌腱损伤等现象,这是脂肪沉积在肌肉、肌腱的原因。因此,注意定期检查血脂!

40岁以下血脂正常的人群,建议每2~5年检测1次血脂;40岁以上人群,建议至少每年1次血脂检测;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建议每6个月检测1次血脂。

高尿酸和痛风大多与肥胖有关

对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三高”的危害,相信大家已经很熟悉,如果控制不好,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出现了另一种威胁健康的危险因素“第四高”——高尿酸,并呈年轻化趋势。

2022年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风湿免疫科,发表了“中国成年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变化趋势及风险因素”的最新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在2018—2019年度,我国成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达14.0%,其中,18~29岁的成年男性患病率更是高达32.3%,这意味着每7位成人中就有1位高尿酸血症患者,而在年轻男性中,几乎每3位中就有1位患者。数据提示,控制高尿酸血症已迫在眉睫。

那么高尿酸血症是如何形成的?尿酸是人体嘌呤氧化代谢的最终产物,大部分通过肾脏和小部分通过肠道等肾外渠道将尿酸排出体外。血尿酸浓度超过正常值上限,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在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微摩尔/升,就会被认为是高尿酸血症。

很多人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傻傻分不清楚,那它们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中只有10%~20%会发生痛风,所以尿酸过高并不等于痛风,它只是痛风的基础。大多数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可以持续不出现症状,但是血尿酸水平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发生痛风和尿路结石的概率就越大。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种代谢性疾病,所以及时改善高尿酸血症,可防止痛风的发生。

当你尿酸偏高又体重超标时,那无疑是雪上加霜。多项研究表明,超重或肥胖与高尿酸血症关系密切,且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数据表明,除男性、年龄这些因素外,红肉摄入量>100克/天、缺乏运动、BMI≥25千克/平方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均是高尿酸血症的风险因素。减肥将有助于改善高尿酸血症。那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呢?

低嘌呤饮食。 海鲜中的海蜇、海参嘌呤含量相对较低,可以适当食用。避免进食高嘌呤食物(鱼肉、海鲜、动物内脏、蟹黄、火腿、香肠、花生、蘑菇、豆类、豆制品等)。

禁软饮料,戒酒。 富含果糖的甜饮料,能显著提高血尿酸的水平。饮酒是诱发关节炎急性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多饮水。 每天饮水量应达3000~3500毫升,使每日排尿量达2500毫升以上,以促进尿酸从肾脏排出,但肾功能不全时饮水要适量。

降体重。 减肥不能太快,合理的减肥速度是6个月减少体重的10%,每周体重减少0.5千克,体重在2年内增加不超过3千克,同时腰围至少减少4厘米,过快的减肥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故应在营养师的指导下降低体重,限制能量摄入,使体重低于目前体重的5%~15%为好。

避免过度劳累、紧张、受寒、关节损伤等 急性关节炎的诱发因素。

运动。 如果你只是单纯的超重或肥胖,可以进行规律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在餐后1小时后运动,每次大于30分钟,一周5~6次。最好配合抗阻力运动,如伏地挺身、哑铃、杠铃、俯卧撑、引体向上、蹲跳等,每次25分钟,一周3~4次。

高尿酸患者主要以进行有氧运动为主,避免过多的无氧运动,因为无氧运动使三磷酸腺苷(ATP)重复利用减少,嘌呤增加,会导致乳酸过多,抑制尿酸排泄。

肥胖或超重患者,尤其是伴有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不要盲目减肥,应到正规医院开设的减肥门诊,经过专业的营养师评估,为您制订适合自己的个体化的减肥方案。

肥胖人群更容易得关节炎吗

2018年5月权威杂志《发病率与死亡率周报》(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的报道提示:在美国,有5440万成年人被诊断患有骨关节炎。其中32.7%的人超重,38.1%的人肥胖。相比没有患骨关节炎的人群,患有骨关节炎的人群中肥胖患者更为常见。

我国的相关研究也表明,骨关节炎与肥胖相关性高达70.73%。由此可见,肥胖是造成骨关节炎的一个危险因素。

为何肥胖人群更易患膝关节炎呢?

我们在行走时膝盖所承受的重量是体重的3~6倍,假如你体重增加10千克,行走时膝关节将增加约30千克的重量,上下楼时膝关节的负重会更高。体重过高无疑会额外增加膝关节的负担。

肥胖者的体重大多超过了膝关节所能承受的正常重量,导致膝关节受力不均,关节负荷增加,加大了软骨边缘的摩擦,加速了软骨丢失,骨赘形成。此时,原本光滑的关节软骨会出现裂隙、凹陷、糜烂,其缓冲、抗压、减震作用大大降低,从而出现膝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肥胖诱发的膝关节炎如图2-4所示。

肥胖可通过其他代谢并发症间接影响关节,如糖耐量受损、血脂异常症等,这些都可以使人体关节的内环境出现紊乱,间接促进骨关节炎的产生和发展。肥胖患者很多伴随嘌呤代谢异常,是高尿酸血症高发人群,高尿酸导致尿酸盐在关节内异常沉积,提早诱发关节炎。

图2-4 膝骨关节炎

饮食不合理,也会影响到关节。如高脂肪摄入不但会引起肥胖,而且会对骨、软骨及关节结构造成不良影响。此外,还与肥胖导致的姿势、步态及运动习惯的改变有关。

所以,骨关节防治指南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控制体重,不仅有助于保护膝关节,还可降低骨关节炎的发生危险。

那不伤膝盖又减肥的运动有哪些?

水中运动。 包括游泳(避免过度用力蹬腿)、水中走路等。水阻力较大,而且存在浮力,可以锻炼人的肌肉力量及心肺功能,同时又可以减轻膝关节负重,是最合适的运动方式之一。

骑自行车。 自行车运动对膝关节的负重比较小。因为骑车时人是坐着的,大大减少了自身体重对膝关节的压力,让膝盖受伤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骑车也是比较理想的有氧运动方式,所以如果想运动又怕膝盖受伤,不妨试试骑车。

注意:运动前后要进行拉伸,任何运动都要适度。运动强度和时长因人而异。一般建议每次运动半小时到1小时,但无论多久,只要当身体感觉不适,就不要继续勉强。关节如有不适,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重度肥胖通过生活方式减肥困难的患者,通过减重手术减轻体重后关节炎的症状也可以得到改善。

肥胖与“鼾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关系

过度肥胖除了诱发上述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甚至会让你患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在门诊常常听到一句话:“医生,我胖了之后才打呼的,我以前都不会这样!”那么,肥胖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指睡眠中在有通气努力的情况下,呼吸气流停止10秒以上,每小时发作5次以上,并伴有血氧饱和度(SaO 2 )下降超过4%。阻塞性睡眠呼吸浅慢(OSH)是指睡眠中呼吸气流下降50%以上,持续超过10秒,且每小时发作15次以上,通常伴有打鼾,也可能伴有SaO 2 下降超过4%。OSA和OSH的患者都会因过度的通气努力而觉醒,使睡眠受干扰,导致患者白天嗜睡和心肺功能的改变。

肥胖患者常有颈围增加,颈部、咽部脂肪积聚,导致上气道狭窄,吸气时气道陷闭的危险性增加,夜间仰卧时咽部脂肪下坠,更易造成呼吸暂停,如图2-5所示。上气道形态改变是肥胖患者发生睡眠呼吸暂停的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证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颈、咽部脂肪组织增多是呼吸暂停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图2-5 肥胖易导致睡眠时呼吸暂停

由于肥胖者的体重增加,脂肪组织增多,限制了呼吸肌的运动,导致胸壁顺应性也降低,呼吸系统的机械负荷也随之增加。

研究还发现,肥胖患者肺容量指标尤其是功能残气量和补呼气量降低,患者胸腹部脂肪组织增多,肺顺应性下降,导致功能残气量下降及其他肺功能指标改变。

功能残气量降低加重了气流限制及气道闭陷的危险性,而补呼气量降低可能导致气流分布异常,引起通气血流比值异常。肥胖患者肺泡、毛细血管脂肪沉积,导致呼吸膜厚度增加,毛细血管开放度下降,造成肺弥散功能降低。

基于以上肺功能改变,肥胖患者夜间易发生呼吸暂停,并可能引起严重的低氧血症。

瘦素是一种在深度睡眠中释放的可控制食欲的激素。由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难以进入深度睡眠,瘦素释放也随之减少,从而促进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肥胖程度的增加。

肥胖不只是单向影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其实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的。肥胖程度越高,患者的睡眠结构所受到的影响也越大,比如睡眠的连续性变差等。反之,睡眠结构变差也会影响体重。因此,控制体重对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疗十分重要,呼吸机辅助呼吸改善低通气对于体重下降也有辅助作用。

肥胖与癌症密切相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在中国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有超过一半人超重或肥胖。

长期肥胖对身体的危害很多,尤其是与恶性肿瘤发生相关。2016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国际癌症研究组织(IARC)”的文章,通过检索超过1000篇研究论文,发现脂肪超标与12种癌症的发生有关,分别是:结肠癌、食管癌、肾癌、子宫癌、乳腺癌、胃癌、肝癌、胆囊癌、卵巢癌、胰腺癌、脑膜瘤、甲状腺癌。

以男性为例,BMI增加,对胆道的威胁最大。BMI每增加5千克/平方米,男性患胆道肿瘤的风险就会增加56%。结直肠肿瘤发病风险也增加9%。

对于女性来说,BMI每增加5千克/平方米,其绝经期前乳腺癌的发病率就会增加11%;而其腰围/臀围比增加0.1,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就会增加21%。

究竟为什么肥胖会致癌呢?

2023年1月,《癌症》杂志发表综述,总结了肥胖诱导癌症的潜在机制:过多的脂肪堆积会导致脂肪组织功能障碍,导致促炎细胞因子、性激素和脂质代谢物的产生增加,以及脂肪细胞衍生的细胞因子或脂肪因子谱受损和胰岛素抵抗。脂肪组织改变导致重塑、纤维化、癌症相关脂肪细胞、微生物代谢受损,脂肪细胞祖细胞、炎症和微环境改变。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生长和复发。

高盐、高糖、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引起肥胖、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合理膳食,减少每日食用油、盐、糖摄入量很重要;适当的运动及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改善肥胖,减少肿瘤发生的风险。

皮肤病与肥胖有直接关系

很多肥胖人士都会出现各种皮肤问题,例如臀部出现一条条白色纹路、腋下出现无法清洗的“灰”……

其实这些都是皮肤为你的健康亮起了红灯。当体重超过正常标准,超出身体负荷的程度时,代谢就会出现异常,皮肤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皮肤病,常见的与肥胖相关的皮肤病有以下几种:

黑棘皮病: 在肥胖青年中属于多发病,一般不影响健康。多发生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皮肤,表现为黑色素沉着伴有棕黑色天鹅绒样斑块,有颗粒感。肥胖患者的体内存在严重的胰岛素抵抗。此外,肥胖者易出汗,皮肤长期处于汗液浸渍的状态易导致黑绒样改变(图2-6)。

图2-6 肥胖易生成黑棘皮病

膨胀纹: 也叫“肥胖纹”。因肥胖造成皮肤张力变大,导致胶原纤维断裂,造成皮肤“裂开”的现象。初期为发红阶段,有时会发痒,约持续数月至半年,会转变为白色的永久性纹路,易出现于大腿外侧、腰部和臀部。

股癣: 特指发生于大腿根部、腹股沟、会阴部、肛周和臀部的皮肤真菌感染,因闷热潮湿、不透气造成真菌滋生而引起,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甚至瘙痒、脱屑。

皮肤念珠菌病: 念珠菌易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由于肥胖患者皮肤的褶皱比较多,一般会在肥胖者的乳房下部、腋下与腹股沟的皮肤皱褶处,由于接触、重叠和磨损较多,易出汗浸渍且不透风,使念珠菌繁殖生长。

蜂窝织炎: 蜂窝性组织炎多半为细菌感染引起。因淋巴循环不良、下肢水肿所引起,由于淋巴液长期聚积,容易形成细菌温床,引发蜂窝性织炎。

淤积性湿疹: 因体重过重造成下肢淋巴循环不良,又称为重力性湿疹,常发生在足踝部。最初皮肤出现瘙痒、红斑,有轻度鳞屑,几周或几个月后皮肤呈深褐色。

毛孔角化症: 患者因毛孔被角化的角质堵塞,出现毛孔粗糙的小红疹,常见于上臂外侧、大腿、小腿、脸颊下方,表现为针点般、像粉刺的肤色、红褐色或棕色小丘疹,摸起来有颗粒感,越胖越严重。

毛囊炎: 肥胖患者皮脂分泌比常人多,汗液分泌会比较旺盛,毛孔被堵塞导致感染,引起毛囊炎的发生。成人好发于多毛的部位,儿童则好发于头部。

银屑病: 身体过度肥胖是诱发银屑病的因素之一,银屑病俗称牛皮癣,特征是红色或棕褐色的斑丘疹或斑块,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边界清楚,多半发生于头皮及四肢伸面,少数患者可以有脓疱性损害或者关节症状,严重者可以泛发全身,一旦发病,常反复发作,难以治愈。

软纤维瘤: 软纤维瘤主要表现为高出皮肤表面的带蒂增生物,一般呈丝状、球状或者口袋状。表面光滑,呈皮色或者褐色,柔软而无弹性,常见于颈部、腋下等皮肤皱褶部位。发生原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糖尿病及肥胖等因素有关。研究发现,肥胖者更容易患软纤维瘤。

痤疮: 女性肥胖者容易引起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引起雄激素水平上升,进而引发痤疮,尤其在下半脸的U形部位,多属于脓疱型痤疮。

肥胖还与某些罕见皮肤病有关,如鳞状毛囊角化病、痛性肥胖病和淋巴水肿性黏蛋白沉积症等。

肥胖者发生皮肤病变后不可讳疾忌医,自行买药涂抹,如果用药不当会使病情恶化,要经由专业医生诊疗。肥胖患者要尽量避免穿着过紧的衣裤,若已经出现化脓的丘疹或脓疱,不要徒手挤破以免产生更深的感染或恶化。

肥胖对免疫力的影响

肥胖除了引发上述各种慢性疾病,也会影响机体免疫力。

日常生活中稍微注意一下,你会发现肥胖的人是比较容易感冒的,而且恢复时间比较长。

众所周知,免疫细胞在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脂肪组织、肝脏、胰腺和淋巴系统等代谢组织中的白细胞活化和功能障碍证明了这一点。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参数对免疫和病原体防御的重大影响,包括淋巴组织完整性的破坏;白细胞发育和活性的改变;先天和后天获得的免疫反应的协调。

肥胖损害淋巴组织结构和功能

肥胖增加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中的脂肪沉积。这些变化导致白细胞数量、淋巴细胞活性和整体免疫防御的改变。

肥胖影响白细胞活化和免疫反应调节

肥胖破坏免疫功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白细胞与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和代谢综合征的相互作用。胰岛素抵抗可能会抑制胰岛素信号,导致淋巴细胞对病原体的反应不足,还可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等炎症反应过程。

先天和后天获得的免疫反应的协调

人体免疫系统由先天和后天获得的免疫系统构成。先天的免疫系统是人体应对损伤或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后天获得的免疫系统是后天接触特定抗原激活后实现免疫记忆。肥胖会促进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的促炎基因表达,加速胸腺退化等。

肥胖对免疫力的影响进一步延伸到其他慢性病。肥胖与儿童过敏性疾病患病率增加相关。如前所述,肥胖患不同类型癌症的风险也会增加,包括结肠癌、乳腺癌、肝癌、胰腺癌和白血病等。肥胖还与较差的癌症治疗效果和较高的癌症死亡率有关。鉴于免疫系统在癌症监测中的重要作用,与肥胖相关的免疫力受损很可能会导致患癌症的风险增加。

另外,免疫记忆细胞对确保疫苗效力至关重要。肥胖会损害免疫记忆细胞对流感病毒感染的反应,导致死亡率、重症率增加。这些不良反应与肥胖人群体内无法保持特异性的记忆细胞有关。《国际肥胖杂志》发表肥胖增加疫苗失败的研究,除流感病毒疫苗以外,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破伤风疫苗的效力也受到影响。

一个人的免疫力强弱是无法衡量和量化的,但是维持身体健康和免疫系统平衡对于我们抵抗病菌入侵至关重要。肥胖很大概率上意味着不健康,肥胖往往就是营养不均衡,以及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所造成的后果。

肥胖对人体系统的影响

如今减肥作为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人们的诉求早已不仅来自求美之心,同样伴随着许多因肥胖引起的健康问题。肥胖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科学减肥刻不容缓。

近几年短视频的兴起,火了一大批“吃播”,他们以大胃王著名,吃得越多网友越爱看,热度也越高。不少吃播博主都赚得盆满钵满,但是身体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直到一位知名网红吃播博主的猝死,震惊全网。

俗话说“吃饭七分饱,医生不用找”,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吃太饱,饮食过量,已经成为不少人的一种习惯。吃太饱,会损伤到脾胃,超过了消化器官的承受能力,影响到了消化吸收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可能会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等。

不仅是吃播,还有过劳肥的打工人、昼夜不休的医护人员频频猝死。他们为什么看起来健健康康却猝死?

因为只是“看起来健康”。

那些因为加班而晚睡的日子,因为焦虑而吞下的烟酒,因为忙工作而忽视的心慌,因为不想动而没有锻炼的瞬间……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将疲惫的我们一点点推向猝死的深渊。

猝死的悲剧,不应该一次又一次重现。我们应关注自身健康,了解器官与肥胖之间的关系,开启自我拯救的第一步。

内分泌系统

肥胖症对于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主要是代谢异常,包括糖代谢、脂代谢、嘌呤代谢,最常见的就是肥胖引起的糖代谢异常。由于体重增加以后,脂肪含量增加,胰岛素功能相应下降,胰岛素降糖能力有所下降,所以身体为了代偿这种能力的下降就会多分泌胰岛素来对抗这种异常,临床上将这种状态称为胰岛素抵抗。当身体的代偿功能不足以弥补这种胰岛素功能下降的时候就会造成血糖的异常,可以在早期是糖耐量异常或者糖耐量低下,进一步发展就会成为2型糖尿病。在临床上可以看到8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是超重或者肥胖或者有超重和肥胖病史的患者。另外,肥胖患者可以造成明显的高脂血症,血脂升高增加。另外,还可能导致嘌呤代谢异常,这部分患者会出现高尿酸血症,临床上会导致痛风之类的疾病,这些都是由肥胖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系统的疾病。

心脑血管系统

肥胖症对于心脑血管方面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很多肥胖患者最后都是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肥胖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就是高血压,可见7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都是超重或者肥胖。另外,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脑梗死、动脉狭窄闭塞这些疾病都与肥胖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肥胖的人和正常体重的人相比发生冠心病的风险要高2~3倍。此外,还有少见的与肥胖相关的心肌病,所以肥胖对于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是致命的!

呼吸系统

肥胖症对于呼吸系统最重要的也是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肥胖的人打呼噜跟平常人打呼噜不一样,常常在睡觉当中出现呼吸暂停,有的可能停几十秒甚至一分多钟,当呼吸重新恢复,第一声呼噜打得特别响,音调特别高,慢慢鼾声减少,呼吸停了,临床上称为睡眠呼吸暂停。肥胖的人除了外表胖以外,内脏脂肪也会增加,肥胖的人气道狭窄,由于内脏脂肪增多,肺的扩张也受到影响,肺的通气不好,容易缺氧,尤其在晚上睡眠的时候使得已经狭窄的气道更加狭窄,引起通气障碍,导致睡眠呼吸暂停。有些人在出现睡眠呼吸暂停以后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猝死。或者由于睡眠呼吸暂停的时候,二氧化碳潴留引起呼吸紊乱。

消化系统

肥胖对消化系统比较常见的影响就是脂肪肝和胆结石,特别是脂肪肝,在现在人群当中的发病率是相当高的,但是并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人们认为脂肪肝是一种良性疾病,对于身体的损害很小,终身患脂肪肝也没有什么影响。实际上,国内外已有很多肝穿刺的病理结果显示,随着脂肪肝的加重,特别是重症肥胖合并的重度脂肪肝,会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现在研究表明,肥胖患者的脂肪肝的发病率在80%以上,通过有效减肥,脂肪肝可以得到很好的逆转和改善。胆结石的发病率也会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时间的延长有所增加。

生殖系统

肥胖对生殖系统也有严重影响,比如女性的月经紊乱。一般来讲,一位女性如果体重轻度增加可能看不出对月经的影响;如果体重增加达到了标准体重的150%,可能引起月经稀发;如果体重达到了标准体重的180%,很多女性可能就会出现闭经了。在月经紊乱的情况下,生殖能力下降,所以肥胖的人不孕情况很多见。男性肥胖患者常常有男性性功能下降,血清睾酮水平低于正常人,会伴有男性乳房发育、乳腺增生等情况。

肥胖再也不是身材问题、外貌障碍这么简单了,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可预防性致死因素之一。严重的肥胖症使我们预期寿命减少5~20年,“胖死”绝非空穴来风。 LGzgG9sJn0hL1MyH3DWcL/HzDovTxEGibSNZ7PdjCM9kBrm1M8Qk6tXZaMNrL/8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