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知味看色,寿从食中求

老年人退休前一直忙于工作,退休后不妨多到厨房忙一忙,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还能让身心得到锻炼。

1. 知味

知味中的“味”,说的就是“五味”。早在于汉代成书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指出了饮食与生命的重要关系。《灵枢·五味》有言“五谷:秔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还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各有其五行属性,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又因其不同的属性而各有所归,与五脏之气相合。饮食之中,味道偏酸的就先入肝,偏苦的就先入心,偏甜的就先入脾,偏辛辣的就先入肺,偏咸的就先入肾。

由于五脏与人体各部位之间具有特定的联系,所以五味也与人体的各个部位相对应地存在亲和关系。因此,所有入口的食物,以其辛、酸、甘、苦、咸五味分别养护五脏,并分别循行于经脉养护相应的形体部位,使人健康。根据身体需要,选择适当的饮食进行补养,能够促进身体健康,提高新陈代谢能力,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以食肥甘厚味、油腻、辛辣的食物为多,但是图一时嘴上的痛快,会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比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等,所以必须强调饮食的合理搭配,五味调和。食物的滋味不同,其作用也不同。五味与人体的健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调配得当,则可增进健康,有益于人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五味偏嗜,也可诱发疾病。下面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食物“五味”的作用。

肝的本味是酸,适当吃酸味,对肝是有一定滋养作用的。酸味之物有李子、西红柿、山楂、葡萄、杏、柠檬、橙子等,常食能增强肝脏功能。中老年人可适当增加酸味食品的摄入量,但注意不要过食酸味食物,否则反而会伤脾。脾胃不适者不宜多食酸物,因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所以“脾病禁酸”。过食酸物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诱发胃肠道痉挛,还可能令人小便不利,引起水肿,如老年人过食山楂容易引起呕吐、腹痛等症状。

苦味所走,酸、咸、辛、甘味皆不能胜,但服之能清火宁心,除烦减欲。故晨起脾胃未醒时不宜食苦,脾胃虚弱者不宜常服苦药,气虚血亏者不宜过食苦味。苦味之物有野蒜、苦瓜、苦菜等。苦入心,适当食用苦味可以清心火、消暑热,患有心脏疾病的人群可适当多吃一点,但要注意过食苦味会耗伤肺津以致皮肤枯燥,毛发枯槁。

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性柔弱而润,胃肠最喜,津液足、营卫盛则肉满体壮、毛美肤润,故曰“甘入脾”。适当食用甘味食物,对脾胃有滋养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健脾的药都是甘甜的。但嗜甘过多会腻,会困阻中焦,形成痰湿,进而伤脾。过食甜味,会伤肾壅塞、泄气,而使骨节疼痛,头发脱落。现代研究认为,甜食吃得过多会引起血糖、胆固醇升高,使人发胖,甚至会诱发心血管疾病,还可引起身体缺钙。另外,因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所以“肾病禁甜”。

辛味之物有葱、姜、蒜、洋葱、辣椒等。辛味善留上焦,熏于肺道,故曰“辛走肺”,肺气虚弱者适当食用一些辛味的食物,能够助肺气,解表行气,调理气血,通阳发汗,先解肺气,再散脾胃湿气。像我国西南部的四川等地湿气较重,因此喜食辛辣食物(比如花椒)的人也相对较多。过食辛味,会耗损肝血而引起筋脉拘急,爪甲枯槁,使肺气过盛,还会对胃黏膜产生强烈刺激,故患有痔疮、肛裂、溃疡病、便秘、神经衰弱及皮肤病等患者不宜吃辣食,以免加重病情。

咸味之物有猪内脏、海产品等。淡咸之味可促使肾阳蒸发津液,故曰“咸入肾”。补肾之汤中可稍加盐使味微咸,治肾之药如杜仲等也宜盐炙。过咸使血浓涩,又“心主血”,故心缓血涩不宜咸。过食咸味,会令血管变硬,气血流行滞涩不畅,更会加重肾脏负担,还会增加血管阻力,导致血压升高,由于全身血容量加大,还会加重心脏负担。

2. 看色

看色中的“色”,说的就是“五色”,五色者,青为肝色,赤为心色,黄为脾色,白为肺色,黑为肾色也。《尚书·益稷》云:“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孙星衍言“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玄出于黑,故六者有黄无玄为五也”,说的就是自然界青、赤、黄、白、黑这五种正色。《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察色》中记载:“欲识小儿百病原,先从面部色详观,五部五色应五脏,诚中形外理昭然。”正常人的面色应当是红黄隐隐,即面色发黄,却依旧能够透出红润。如果一个人面见青色就提示肝可能出了问题,面见赤色就提示心可能出了问题,以此类推,黄对脾,白对肺,黑对肾。 x4DvFbeXSY3rerPdiUJ0h6paZ6gVW7IwA78W9gCQNmdTcgwVJOPErYOywkhKEF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