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何时希生平传略

何时希(1915—1997),名维杰,字时希,号雪斋,以字行,上海市人。他是何氏自南宋以来第二十八世医,著名中医临床家、医史文献学家、京剧艺术家、文物收藏家。曾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后同)特约研究员、教授,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文献研究所学术顾问、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等职;并曾兼任上海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等医院的中医顾问。

何时希继承家学,7岁即从祖父学医,15岁考入私立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他自幼好学,不仅读医书,还兼读诸多唐宋元明清的文学笔记丛书,他认为医生的“养料”绝非全在医书,否则知识不广,且读书要由杂而博,由博而约,由约而专,由专而深。因此,他医学功底深钜,国学造诣优赡,品行端庄和善,继承了良好的家庭基因。

自1938年起何时希执教于母校,历10余年之久。他讲授《金匮要略》,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授课与读书并举,教学相长。19岁时,拜沪上名医程门雪为师,跟随20年,并在沪悬壶应诊。他对程师的学术经验知晓颇多,领悟较深,程师的医稿存留于何时希处最多,曾倾力将其整理出版,约有12种,200余万字。程师对何时希亦爱护有加,赠诗甚多,称他是“少年奇气称才华”,可谓名副其实。

何时希40岁时奉调北京,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10年。当时的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图书精且多,他废寝忘食,勤做笔记,《何氏历代医学丛书》《中国历代医家传录》《历代无名医家验案》等书的著成,均于此打下基础。每当回忆这段历程,他总感慨是“得天独厚,享尽清福”的好日子,并颇为自得地称之为“补读的10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老大夫中,何时希年纪最轻,举目尽是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高才,能者为师,他再次获得博采众家的极好机会。他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历练多多,硕果累累,他的体会是沉湎到百余种文献里去钻研,再到临床数万诊次中去实践,最后还要向西医学习,取长补短,拾遗补阙,以达到融会出新。

何时希从事医务工作65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有效方剂,这其中既融合了祖上世医的精华,又有其他中医名家的经验,更有他自己独到的认识和方法。他对哮喘、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高血压病、萎缩性胃炎、慢性肝炎等常见病、多发病均有专门研究,有法有方。如治疗咳喘的“安金膏”、治疗高血压病的“三龙三甲汤”“四桑饮”、治疗萎缩性胃炎的“胃痛象乌蜜”方、治冠心病分四阶段等。他在妇科病的诊疗方面以其优渥的家传,又深得名人指点,加上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成就尤显,编著了数种妇科专著,如《女科一知集》《妊娠识要》《女科三书评按》《六合汤类方释义》等,并以其独到的脉法、自创的效方和用药,在治疗痛经、盆腔炎、不孕症、崩漏、妊娠中毒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中,屡起沉疴,影响极大。

何时希多才多艺,酷爱书法,写得一手苍劲秀丽的毛笔字。又善诗文、篆刻、戏剧、曲艺,尤对京剧小生表演艺术、京剧史研究有较深造诣,曾兼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1989年3月,他将戏剧文物2600件捐献给天津戏剧博物馆,奖金亦捐该馆,作为奖励和发展基金。

何时希著述丰厚,到晚年仍笔耕不辍。他编著的《何氏历代医学丛书》,获1985年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奖一等奖;1988年完稿的,经30年辑集的《中国历代医家传录》,集录医家2万余人,近2万条目,计350万字,献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获荣誉证书。其晚年在病榻上编著完成的《近代医林轶事》,是他在读数百种方志时发现医林人物记传甚少,故欲裨补阙漏而作。此书除依据以往的读书笔记外,还融入了不少他自己的经历和记忆。

他热爱中医,大公无私,自1984年起,即将其收藏的祖传文献、文物数百件先后捐献给中国中医研究院、上海市档案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博物馆、上海市青浦区博物馆等国家机构,并将获得的奖金捐献成立研究生奖励基金,以冀发扬光大中医事业。

——何新慧编写 Rta1/U57ZYnHWKzHCl9VMQrMhurCvUxAfyc5LyGe35xhw4Z2FF20SAo99glxGku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