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一

草部(分为八类:山、芳、隰、毒、蔓、水、石、苔)

● 【原文】

人参 (山草类) :味甘微苦,气温,无毒,可升可降。出处虽多,形色不一,唯黄参效多 (出辽东、上党) 。秋采称绝,去芦用。反藜芦,恶卤碱,畏灵脂。能补诸虚 (眉批:能补诸虚,谓凡外感内伤、房劳虚损、妇人胎产、男女溃疡、幼科羸弱等症) ,调养脏腑,健脉理中,开心益智,生津止咳,定悸安神。消胸腹逆满、气虚中满者效奇;治霍乱吐泻、脉微气脱者殊验。定喘咳,通畅血脉;泻虚火,滋补元阳 (阳者,气也,非火也) 。洁古 [1] 云:补上焦元气而泻脾肺中火邪,升麻为引;补下焦元气而泻肾中火邪,茯苓使焉。盖火与元气势不两立。东垣 [2] 云:参、芪、甘草,退虚火之圣药。丹溪 [3] 云:参、芪、附子,治外感而挟内伤 (眉批:内伤者,如房劳、劳力是也,惟饮食伤者不宜) 。亦温,能除大热之谓也。芦:专涌越虚羸老弱痰壅,难服藜芦,用此吐之。

发明:杲曰: 人参甘温,能补肺中元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而精自生,形自盛,肺主诸气故也。 张仲景云: 病人汗后身热,亡血后脉沉迟者,下利身凉脉微,血虚者,并宜加之。古人云:血脱者益气。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亦阳生阴长之义也。《素问》云: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补气须用人参,血虚者亦须用也。《本草·十剂》: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人参补气,羊肉补形。 好古 [4] 曰: 洁古老人言以沙参代人参,皆取其味甘也。然人参补五脏之阳,沙参补五脏之阴,安得无异? 东垣曰: 相火乘脾,身热而烦,气高而喘,头痛而渴,脉洪而大者,用黄柏佐人参。 孙真人 [5] 云: 夏月热伤元气,人汗大泄,欲成痿厥,用生脉散以泻热火而救金水。君以人参之甘温,泻火而补元气;臣以麦门冬之苦甘寒,清金而滋水源;佐以五味子之酸温,生肾津而收敛耗气。此皆补天元之真气,非补热火也(眉批:与桂、附用则补火)。 白飞霞 [6] 云: 人参炼膏服,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凡病后气虚及肺虚喘嗽者,并宜之。若气虚有火者,合天门冬膏对服之。

[7] 按: 洁古老人云喘促勿用者,指痰壅气实之喘也,若肾虚气短而喘,必当用之。仲景谓肺寒而咳者勿用,盖以寒束热,邪壅在肺之咳也,若自汗恶寒而咳者,必用。如此则知应用与否,自不紊乱矣。又如肺虚火旺,诸痛可按,自汗短气,四肢逆冷,脉虚泄利,不可缺也。

黄芪 (山草类): 味甘,气微温,气薄味厚,可升可降,无毒。种有三品,出处各异,白水者佳,绵沁更妙 (绵州、沁州,山西地名) 。恶白鲜、龟甲,制去头,刮皮。坚脆者味苦,能令人瘦;柔软者味甘,易致人肥。生用托痈疽,蜜炙补虚损。入手少阳并手足太阴。主五劳七伤,骨蒸体瘦,消渴腹疼,肠风泻痢;托痘疮不起,阴毒疥癞,排脓止痛,长肉生肌。血崩带下,经候不匀;产后胎前,血虚气耗。益元阳、泻阴火,扶危济弱,略亚人参。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以司开阖,止盗汗自汗,无汗者更能发之。补脾胃实表,治伤寒尺脉不通。《衍义》 [8] 又云:因多补益之功,药中唤为羊肉,久服勿已,耐老延年。

发明:元素曰: 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虚乏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又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 好古曰: 治气虚盗汗、自汗及肤痛,是皮表之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是里药,乃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也。 杲曰: 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者也。故许胤宗 [9] 治柳太后中风不语,造黄芪防风汤数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其夕便得语也。 震亨曰: 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养阴,鼻以养阳。天主清,故鼻受无形之气;地主浊,故口受有形之气也。柳太后之病不言,若以有形汤液治之,缓不及事;今以二物汤气满室,口鼻兼受,非智者圆通,不可回生也。 嘉谟 [10] 曰: 人参补中,黄芪实表。凡内伤脾胃,发热恶寒,吐泻怠卧,胀满痞塞,神短脉微者,参为君,芪为臣;若表虚自汗亡阳,溃疡痘疹阴疮者,又当以芪为君而参为臣也,不可执一(眉批:陈君言是也)。

镇按: 黄芪补气实表,凡人气血暴竭,非人参能补,须以黄芪补之,盖芪之性猛味厚气浊,如勇健之夫,使之斡旋不遗余力;人参则如俊雅之士,使之用力必用佐使扶持,委曲成就而无偏胜之害也。

甘草 (山草类) :味甘气平,生凉炙温,可升可降,无毒。产山西、陕西。忌猪肉,恶远志,反遂、藻、戟、芫(甘遂、海藻、大戟、芫花)。入足太、少、厥阴三经。梢:去尿管涩痛。节:消痈疽焮肿。子:除胸热。三者宜生。悬痈单服即散 (凡毒生阴囊后、肛门前,名悬痈,以大横纹甘草五钱,酒煎服之即消) ,咽痛旋咽即除。同桔梗治肺痿肺痈,和生姜治赤痢白痢。小儿初生,同黄连煎汤拭口有益;饮馔中毒,拌黑豆煮汁恣饮无虞 (中砒毒者,曾救活无数) 。祛脐腹急痛,驱脏腑邪热。坚筋骨,长肌肉,健脾胃,补三焦。止渴除烦,养血下气。解药毒,和药性,后人尊之称为“国老”。又因性缓,寒热俱调,附子理中汤加之,恐僭诸上;调胃承气汤用之,恐其速行,是皆缓之,非谓和也。小柴胡汤有柴、芩之寒,参、半之温,亦加煎服,此却为和,又非缓也。凤髓丹中又为补剂,虽缓肾湿,实益元阳。中满忌煎,诸呕酌用。

发明:杲曰: 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故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缓正气,养阴血。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缓急,而又协和诸药,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也。 好古曰: 五味之用,甘味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缓补泻,居中之道尽矣。又曰:甘者令人中满,中满者勿食甘,甘缓而壅气,非中满所宜也。凡不满而用炙甘草为之补,若中满而用生甘草为之泻,能引诸药直至满所,甘味入脾,归其所喜,此升降浮沉之理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是矣。 [11] 曰: 按孙思邈《千金方》论云,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有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验如反掌。方称大豆汤解百药毒,予每试不应,加入甘草名甘豆汤,其效乃奇也。 葛洪《肘后备急方》云: 岭南俚人解蛊毒药,并是常用之物,畏人得其法,乃言是三百头牛药(即土常山也),或言三百两银药(即马兜铃藤也)。久与亲狎者,乃得其详。凡饮食时,先嚼炙熟甘草一寸,咽汁,有毒,随即吐出,仍以炙甘草三两、生姜四两,水六升,煮二升,日三服。

镇按: 甘草味甘,得中和之味,生用大能解毒,甘豆汤可征也;熟用则温补元气,甘能缓急,故治腹痛也。

白术 (山草类) :味苦甘辛,气温,味厚气薄,可升可降,无毒。浙术 (即云术)(眉批:浙术名云术,歙术名腿术,今则彼此兼有之) 种平壤,颇肥大,由粪力滋溉;歙术 (即狗头术) 产深谷,虽瘦小,得土气充盈,采根,秋月皆同,收时烘曝却异,入药治疴,须求色白。人乳润之,制其性也;和土拌炒,窃彼气焉。入心、脾、胃、三焦四经,须仗防风、地榆引使。除湿益燥,缓脾生津。驱胃脘食积痰涎,消脐腹水肿胀满。止呕逆霍乱,补劳倦内伤。手足懒举贪眠,多服益善;饮食畏进发热,倍用正宜。间发痎疟专功,卒暴注泻立效。治皮毛间风,利腰脐间血;在气主气,在血主血。无汗则发,有汗则止;与黄芪同功。同枳实为消痞方,助黄芩为安胎剂。奔豚忌煎,因其闭起;痈疽禁用,为善生脓;哮喘误服,壅闭闷绝。

发明:元素曰: 白术除湿益燥,和中补气。其用有九:温中一也,去脾胃中湿二也,除胃中热三也,强脾胃、进饮食四也,和胃生津液五也,止肌热六也,治四肢困乏嗜卧七也,止渴八也,安胎九也。

镇按: 白术,脾胃经之血药也,所以安胎、止汗而利腰脐间血,止渴。其性燥,故健脾进食止呕逆;其气紧涩,故止泻。因其闭气,故喘嗽、痈疽禁焉。

苍术 (山草类) :命名因其色也,出茅山为最,有金星者良。去皮,泔浸,炒燥。引亦地榆、防风。能入足阳明、太阴。消痰结窠囊,宽胸中窄狭。治身面大风、风眩头痛甚捷,辟山岚瘴气、瘟疫时气尤灵。驱痃癖气块,止心腹胀 疼。因气窜冲,发汗除上焦之湿;补中去湿,仍求白者为良。黄柏同煎 (名二妙散) ,能去下焦湿热;非止健步,并治疮疡。

发明:杲曰: 《本草》但言术,未有苍、白之分,而苍术别有雄壮上行之气,能除湿而安太阴,使邪不传入脾也。以其经泔浸火炒,故能出汗,与白术则迥异,用者不可以此代彼,盖有止发之殊,其余主治则同矣。 元素曰: 二术主治虽同,但苍术气重而体沉,若除上湿,发汗之功最大;补中焦,除脾胃湿,功少不如白术。腹中窄狭,还须用苍。 震亨曰: 苍术治湿,上、中、下三部皆可用。解诸郁,痰、火、湿、食、气、血六门,俱可医也。凡病在中焦,用药必兼升降,将欲升之,必先降之,将欲降之,必先升之,故苍术阳明经药,气味辛烈,强胃强脾,发五谷之气,能径入诸经而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之气。香附子乃阴中快气之药,下气最速。二味和服,一升一降,故郁解而平矣。 陶隐居 [12] 曰: 术能除恶气,故今病疫之家及元旦之节,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类编》载越民高氏妻,病恍惚谵语,亡夫之鬼凭之,其家烧苍术烟,鬼遂求去。《夷坚志》 [13] 载江西一士人,为女妖所染,其鬼将别,曰:君为阴气所侵,必当暴泄,但多服平胃散为良,中有苍术,能去邪也。 许叔微《本事方》云: 微自患饮澼三十年,始因少年夜坐写文,左向伏几,是以饮食多坠左边,中夜必饮酒数杯,又喜向左卧,壮时不觉,三五年后,觉酒只从左下有声,胁痛、食减、嘈杂,饮酒半杯即止,十数日必呕酸水数升,暑月只右边有汗,左体绝无。诸药寒热补泻罔效,自揣必有澼囊,如水之有窠 [14] 臼,不盈窠不行,但清者可行,而浊者停滞,无路以决之,故积至五七日必呕而去。脾土恶湿,而水流湿,莫若燥脾以去湿,崇土以平窠也。只以苍术一斤,去皮为末,油麻 [15] 半两、水二盏,研取汁,大枣五十枚,煮去皮核,共杵和丸。每日空心服五十丸,增至一二百丸,忌桃、李、雀肉。服三月而疾除,灯下能书细字,术之力也。初服觉燥,以山栀子末,沸汤点服解之,久服亦自不觉其燥矣,妙极妙极。

镇按: 苍术出茅山者味甘,其气雄悍,故除湿化痰而能解郁;其性烈,故发越外感诸邪;能助阳气,故仙人服饵用此。

● 【校注】

[1]洁古:指张洁古。金代著名医家。名张元素,字洁古。易州(今河北易县)人。倡导“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善于化裁古方,自制新方,以适实际需要。撰《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药式》《药注难经》等书。

[2]东垣:指李杲。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金代著名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曾拜张元素为师。提出“内伤学说”,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用温补法调理脾胃,后世称以他为代表的学术流派为补土派。医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药象论》等。

[3]丹溪:指朱震亨。字彦修,又称丹溪。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医学家。学术上受到刘完素、李杲等影响,并对刘完素火热学说有进一步发展,倡“阳有余、阴不足”论。临证善用滋阴降火药,后世称其学术派别为养阴派。著有《格致余论》《丹溪心法》《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等书。

[4]好古:指王好古。元代医家。字进之,号海藏。赵州(今河北赵县)人。曾跟随李东垣学习,主张温补脾肾。著有《阴证略例》《汤液本草》《医垒元戎》《此事难知》《斑疹论》《伤寒辨惑论》等书。

[5]孙真人:即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系统总结我国唐以前医学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并结合个人80年临床经验写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巨著。对采药、炮炙、针药并用等都有一定贡献。治学不墨守成规,出色地发展了仲景学说。

[6]白飞霞:指韩懋。明代医家。字天爵,号飞霞道人,人称白飞霞。四川泸州人。撰《韩氏医通》,强调四诊在鉴别病证上的重要性,并对书写病案作了较全面的规定和改进。

[7]镇:指何镇。本书作者。

[8]《衍义》:即《本草衍义》。20卷。宋·寇宗奭撰。刊于1116年。作者据药材鉴别和药物应用方面的经验,将《(嘉祐)补注神农本草》中的470种释义未尽的药物详加辨析论述,并通过一些实际病例推广了药物应用的范畴。

[9]许胤宗:隋唐间名医。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以专长治疗骨蒸病(结核病)而著名。他诊治疾病重视切脉识病。他所用熏蒸疗法在后世得以不断发展。

[10]嘉谟:即陈嘉谟。明代医家。字廷采。祁门(今安徽祁门)人。长于本草,晚年编成《本草蒙筌》一书,用对语体裁对药物产地、性味、采集、储藏、辨别、使用方法等做了简明介绍。

[11]颂:指苏颂(1020—1101)。宋代天文学家、药学家。字子容,泉州(今属福建)人。官至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著有《新仪象法要》《图经本草》等书。

[12]陶隐居:指陶弘景。南北朝时期宋梁间著名医药学家、道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附近)人。著《本草经集注》,此书将《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的药物730种予以分类合编,加以注释,是我国古代本草学的重要文献。还著有《效验方》《药总诀》《补阙肘后百一方》《养生延命录》《养生经》等书。

[13]《夷坚志》:笔记小说集。南宋洪迈撰。内容多为神怪故事和异闻杂录。收录颇富。

[14]窠:原为“科”。疑误。

[15]油麻:即芝麻。

● 【评析】

人参、黄芪均为补气要药,对两者的性味以及应用,何镇有独到见解,认为黄芪性猛、味厚、气浊,如勇健之夫,故凡人气血暴竭,须以黄芪补之;人参则如俊雅之士,使之用力必用佐使扶持而无偏胜之害。甘草生用解毒,何镇常用甘豆汤,亦不乏为经验之谈。

● 【原文】

地黄 (隰 [1] 草类): 生干地黄,味苦甘,气寒,气薄味厚,沉也阴也,无 毒。秋深汁降根实,采收。日干者平,火干者温,蒸干者温补,生干者平宣。地产南北性殊,药力大小悬绝,浙江种者,皮光润而力微,怀庆出者,皮疙瘩而力大。畏芜荑,恶贝母,忌三白,咀犯铁器。肾消,食同莱菔;发皓,得麦冬引滋心肾。拌姜汁炒,不泥胸中。能上达,补头脑空虚,或外行润皮肤干燥。入手太阳、少阴。凉心火血热,俾去眼疮;泻脾土湿热,使长肌肉。骨蒸劳热可驱,血溢便血皆效。折伤金疮、妇女经闭、妊娠胎漏、崩中,但脾胃虚寒切宜斟酌。花:名地髓,服可延年。子:研,水调,效与根等。

发明:好古曰: 生地黄入手少阴,又为手太阳之药,故钱仲阳云:泻丙火与木通同用,以导赤也。治诸经之血热,与他药相随,亦善治之,溺血、便血皆同。 [2] 曰: 病人虚而多热者,宜加之。 戴原礼 [3] 曰: 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日渐煎熬,为虚火之症者,宜地黄之属,以滋阴退阳。 宗奭曰: 《本经》只言生干二种,不言熟者。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者,若服生干,当虑太寒,故后世改用蒸曝熟者。生熟之功殊别,不可不详。 时珍曰: 《本经》所谓干地黄者,乃阴干、日干、火干者,故又云生者尤良。《别录》复云生地黄者,乃新掘鲜者,其性大寒,其熟地黄乃后人蒸曝者。诸家本草皆指干地黄即为熟地黄,虽主治症同,而凉血、补血之功稍异,故今别之。 颂曰: 崔元亮《海上方》治一切心痛,无问新久,以生地黄一味,随人食量,杵绞汁,搜面作 img [4] 或冷淘食(眉批:凡作 img 飥、冷淘,俱勿着盐乃效),食之良久,当利出虫,长一尺许,头似壁宫 [5] ,后不复患矣。昔有人患心痛二年,深以为恨,临终诫其家人,吾死后当剖去病根,家人从其命而剖之,果得虫,置于竹节中,凡所食皆饲之,因食地黄 img 飥,亦饲之,随即坏烂,由此得方。贞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抗女患心痛垂绝,遂作地黄冷淘食,便吐一物,可方寸许,状如蝦蟇 [6] ,无足目,似有口,即愈。

镇按: 苏颂所云三蝦皆是虫积,而生地黄能治之,《本经》竟未有一言及之,何也?予思索数夜,始有一得,盖气郁则痛,郁久生热,热甚生虫,生地性寒而禀至阴之气,纵食至饱,胃中寒甚,虫本湿热而生,遇寒则无所容其身,自从吐下而出。病去之后,当大用养胃健脾之剂,方不损元气、伤中气也。

熟地黄:乃酒润蒸黑,性气微温,稍除寒气。入手足少、厥阴经。补血衰,滋培肾水,增气力,利耳目,填骨髓,益真阴。伤寒后胫股最痛者殊功,新产后脐腹切痛者立效 (产后去血过多而痛者,属血虚方可用,瘀血作疼不可服也) 。乌须黑发,悦色驻颜。仲景制八味丸为君,益天一所生之源,专补肾中元气;东垣立四物汤作主,演癸乙同归一治,兼补藏血之经。

发明:元素曰: 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须用之;熟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须用之。又脐下痛属肾经,非熟地黄不能除,乃通肾之药也。 好古曰: 生地黄治心热、手足心热,入手足少阴厥阴,能益肾水,凉心血,其脉洪实者宜之。若脉虚者,则宜熟地黄,假火力蒸晒之,故能补肾中元气。仲景六味丸以地黄为群味之冠,天一所生之源也;东垣四物汤治藏血之脏,以之为君者,癸乙同归一治也。 时珍曰: 按王硕《易简方》云,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又云:生地黄能生精血,天门冬引入所生之处;熟地黄能补精血,麦门冬引至所补之乡也。虞抟《医学正传》云:生地黄生血,而胃气弱者服之,恐妨食;熟地黄补血,多痰者服之,恐泥膈。或云:生地黄酒炒则不妨胃,熟地黄姜汁炒则不泥膈。此皆神于用地黄者也。

当归 (芳草类) :味甘辛,气温,可升可降,无毒。生秦、蜀两邦,有大小二种。大叶者名马尾归,有效;小叶者名蚕头归,不堪。畏姜、藻、蒲、蒙 (生姜、海藻、菖蒲、牡蒙) ,恶䕡茹 [7] 、湿面。芦苗去净,醇酒制精,行表,洗片时;行上,浸一宿。体肥痰盛,姜汁渍。宜晒干㕮咀,治血必用。东垣云:头止血上行,身养血中守,梢破血下流,全活血不走。易老 [8] 云:入手少阴,以心主血也;入足太阴,以脾统血也;入足厥阴,以肝藏血也。若同人参、黄芪,皆能补血;偕牵牛、大黄,皆能破血。和桂、附、姜、萸则热;配芩、连、栀、柏则寒。能令气血各归其所,故命名曰当归。逐跌打血瘀作胀,驱热痢肠刮肛疼。咳逆上气堪医,温疟寒热能治。女科胎产诸虚,调经并已崩带;男子五劳六极,体瘦毛聚皮焦。眼疾齿疼,金创痈肿,止痛生肌,和荣活络。治失血后逐瘀生新;舒中风症踡挛拘急。

发明:承 [9] 曰: 世俗多谓惟能治血,而《金匮》《外台》《千金》诸方皆谓能补不足、决取立效之药。古方用治妇人产后恶血上冲,取效无急于此。凡产后气血昏乱者,服之即定。可以补虚,备产科要药。 宗奭曰: 《药性论》补女子诸不足,一言尽当归之能矣。 成无己曰: 脉者,血之府,诸血皆属心。凡脉不至,必先补心益血。故仲景治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用当归之辛温以助心血。 元素曰: 其用有三。一者心经本药,二者和血,三则诸病甚于夜者,凡血分受病,必须用之。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之甘温能和血,辛温能散内寒,苦温能助心散寒,使气血各归其所。 [10] 曰: 治头痛,酒煮服,取其清浮而上也;治心痛,酒调末服,取其浊而半沉半浮也;治小便出血,用酒煎服,取其沉入下极也。自有高低之分如此。王海藏言当归血药,如何治胸中咳逆上气?按当归其味辛散,乃血中气药也。况咳逆上气,有阴虚阳无附者,故用补血药,补阴则血和而气降矣。

镇按: 当归养血润燥,今古皆知。性流滑,故泄泻者忌之,若产后方数日,何可废而禁用?但须姜、酒浸制得宜,则不妨耳。

牛膝 (隰草类) :味苦酸,气平,无毒。忌牛肉,畏白前,所恶之药有三:萤火、陆英、龟甲。地产尚怀庆,种亦有雌雄。雌者节细茎青,坚脆无力;雄者节大茎紫,柔润有功。凡入药剂,酒渍㕮咀。善理一身虚羸,能助十二经脉,手足寒湿痿痹,大筋拘挛;膀胱气化迟难,小便短涩。补中续绝,益阴壮阳填髓;除腰膝痠疼,活血滋须发乌黑。尿管涩痛几危,好酒浓煎立愈;老疟久治弗效,单煎连服殊功。女子血癥血瘕,癸水行迟;产妇血晕血虚,儿枕 [11] 甚痛。竹木刺入肉,嚼烂厚罨 [12] ;无名肿毒疼,生捣浓敷。同麝香作条入阴中,下胎;引诸药下行走膝足,健步。

发明:震亨曰: 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之。凡用土牛膝,春夏用叶,秋冬用根,惟叶汁效尤速。 时珍曰: 牛膝乃足厥阴、少阴之药,所主之病,大抵得酒则能补肝肾,生用则能去恶血,二者而已。其治腰膝骨疼、足痿阴消、失溺久疟、伤中少气,岂非取其补肝肾之功欤?其治癥瘕心腹诸痛、痈疽恶疮、金疮折伤、喉齿、淋痛尿血、经候胎产诸病,岂非取其去恶血之功欤? 陈日华 [13] 子云: 方夷吾所编《集要方》,予刻于临汀,后在鄂渚得九江太守王南强书云:老人久苦淋疾,百药不效者,用牛膝服之而愈。又叶朝议亲人患血淋,小便注盆中,凝如蒟蒻 [14] ,久而有变如鼠形,但无足尔,百方不效。一医用牛膝煎浓汁,日饮五服,名地髓汤,虽未愈,而血色渐淡,久之复旧。后十年病举,服之寻愈。又一妇,患血淋十年,便有沙石胀痛,服之亦愈。特表其神。

镇按: 牛膝性善走,故入十二经络,补中兼通,故治尿管涩疼,小便短涩,产后儿枕痛,敷竹木刺入肉,漱喉痹吐涎,纳阴中堕孕也。日华云治老人淋疾,然虚人慎不宜,过剂致小便不禁,审之(眉批:每治喉痹、乳蛾,用牛膝一握,艾叶七片,捣汁和人乳灌入鼻中,痰涎从口出,立愈)。

远志 (山草类) :味苦气温,无毒。生兖、泰二州,采必须四月,用根,去心,制以甘草。畏珍珠、芦、螬 (黎芦、蛴螬) ,宜龙骨、苓、附 (附子、茯苓) ,葵雄亦宜 (冬葵、雄黄) 。杀除大毒,益精壮阳,强志倍力。辟邪梦、安心神,益志不忘悦颜耐老;补中伤、利九窍,善治小儿惊痫客忤。苗:名小草,形类麻黄,除胸痹心痛气逆。禁虚损梦魇精遗。

发明:好古曰: 远志,肾经气分药也。 时珍曰: 远志,入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其功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盖精与志,肾经之所藏也,肾经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乎心,故迷惑善忘。《灵枢经》曰:肾藏精,精合志。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善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又云:人之善忘者,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荣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陈言《三因方》: 远志酒,治痈疽,有奇功。

镇按: 远志,足少阴药也,精与志,肾经之所藏也。余治健忘、膈噎、梦泄,皆神效,义本于此。

菖蒲 (水草类) :味苦辛,气温,无毒。池州最多,各处俱有,生于石涧者佳,一寸九节乃效。去露根,忌铁器,使秦艽,恶地胆、麻黄,戒饴糖、羊肉。开心窍,益智慧。手足湿痹可驱,心胸烦闷能却。杀虫愈疥,通窍除聋。 鬼忤懵死难苏,生汁急灌;不痒发痛疮毒,细末铺眠。多服聪明不忘,久饵延年耐老。心虚白浊能医,肾寒溺多可缩。

发明:时珍曰: 《道藏经》有《菖蒲传》一卷,其语粗陋,今略节其要云:菖蒲者,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也。其法采紧小似鱼鳞者一斤,水浸一日,米泔浸一日,刮去皮,切,曝干,捣筛细,以糯米粥和匀,更入炼蜜丸之,稀葛囊盛,悬风处令干。每旦酒、饮任下三十丸,临卧亦三十丸。服一月,食消;二月,痰除;服至五年,骨髓充实,颜色白泽,白发黑,齿更生,开胃膈,和血脉,明目聪耳,除三尸九虫,辟天行时疾、瘴厉诸风、疫痢等病。河内叶敬母中风,服一年而百病除。寇天师服之成道。郑鱼、曾原等皆服此得道。又葛洪《抱朴子》云:韩众服菖蒲十三年,遍身生毛,冬袒不寒,日记万言。又《神仙传》云:咸阳王典食之长生。商丘子食之,不饥不老。又云:置菖蒲于星露之下,晨取叶尖露水洗目,久则昼视见星。 杨士瀛曰: 下痢噤口,虽是脾虚,亦热气闭隔心胸所致,俗用木香失之温,用山药失之闭,惟参、苓、白术加石菖蒲,粳米饮调下,或用参、苓、石莲肉,少入菖蒲,胸次一开,自能进食。 颂曰: 蜀人治心腹冷气搊 [15] 痛,取一二寸槌碎,同吴萸煎服。又卒患心痛,嚼一二寸,汤酒任下,亦奇效。

镇按: 石菖蒲治噤口毒痢,彻能进食,胸腹搊痛,立能驱除,皆因开窍冲越之能,郁结用此,弥效,可想而得也。

天门冬 (蔓草类) :味苦甘,气平,大寒,气薄味厚,沉也,阴也,无毒。山谷俱有,夏秋采根,蒸烂去心皮,曝干,旋咀用。畏鲁青,忌鲤鱼,倘误相犯,解以浮萍。使贝母、地黄,入手肺、足肾。润五脏,悦颜色,尤养肌肤;杀三虫,去伏尸,且填骨髓。解渴除烦,消痰已嗽。保肺气不令热伤,通肾气能除热淋。止血热妄行,润肠燥闭结。同参、芪煎服,定阴虚喘促神方;和姜、蜜熬膏,破顽痰癖结良剂。肺痈肺痿,有挽回造化之功;吐血吐脓,有夺命再生之力。盖因苦泄滞血,甘助真元,寒退肺热,虚热宜加,虚寒禁绝 (眉批:只此数语,便写尽天冬,不必再言矣)。

发明:宗奭曰: 治热之功为多。其味苦,专泄而不专收,寒多人禁服之。 元素曰: 苦泄滞血,甘助元气,及治血热妄行,此天门冬之功也。保定肺气,治血热侵肺,上气喘促,宜参、芪为主,用之乃神(眉批:张洁古可为善用天冬者)。 嘉谟曰: 天、麦二冬并入手太阴,祛烦解渴,止咳消痰。而麦门冬又行手少阴,清心降火,使肺不犯邪,故止咳立效。天门冬又行足少阴,滋助水元,全其母气,故痰为之清矣。盖肾主津液,燥则凝而为痰,得润剂则化,所谓治痰之本也。 时珍曰: 天门冬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故能下通肾气,入滋补方,合群药用之有效。若脾胃虚寒人,单服既久,必病肠滑,反成痼疾。此物性寒而润,能利大肠故也。

镇按: 天门冬大寒,虽能保肺,性润所以伤脾,则不可单服、久服耳。

麦门冬 (隰草类) :味甘微苦,气平微寒,降也。无毒,平堤土肥则产,杭郡简桥者良。畏苦参、青葙、木耳,恶苦芺 [16] 、苦瓠、款冬。去心用,不令心烦,择肥白方获速效。使车前、地黄,入手太阴、少阴。治肺家伏火之邪及肺痿吐脓腥臭;补心脏劳伤虚损并血热错经妄行。益精强阴,驱烦解渴,美颜色,悦肌肤。止呕吐,清膈上稠痰;愈痿躄,调四肢经脉。去心下支满,退虚热客邪。经枯乳汁不行,肺燥咳声连发,加五味、人参;补耗散之元气,复脉通心;同阿芐 (底注:芐音户)(眉批:阿即阿胶,芐即地黄也) 、麻仁,润老人之便秘,益精补髓。

发明:宗奭曰: 麦门冬治肺热之功为多,其味苦,但专泄而不敛,寒多人禁服。治心肺虚热及虚劳。 元素曰: 麦门冬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者,加五味子、人参为生脉散,补肺中元气不足。 杲曰: 六七月间湿热方旺,人病骨乏无力,身重气短,头旋眼黑,甚则痿软,故孙真人以生脉散补其天真元气。脉者,人之元气也,人参之甘温,泻热火而益元气;麦门冬之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子之酸温,泻丙火而补庚金,兼益五脏之气也。 时珍曰: 按赵继宗《儒医精要》云:麦门冬以地黄为使,服之令人头发不白,补髓通肾气,定喘促,令人肌肤润泽,除通身一切恶气、不洁之疾,盖有君有使也。若有君无使,是独行无功矣。此方火盛气壮人方可服。

镇按: 麦冬虽寒,却不似天冬之滑,用者当别轻重,不可一概弃之也。

● 【校注】

[1]隰(xí):低下的湿地。

[2]权:指甄权(约540—643)。唐代名医。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尤长于针灸术。643年,唐太宗以权寿百三岁,亲临其家访视长寿的饮食药性,并赐寿杖衣服。撰有《脉经》《脉诀赋》《针经钞》《针方》《古今录验方》等书。

[3]戴原礼:即戴思恭。明代医家。字原礼,浦江(今浙江浦江)人。年轻时随朱震亨学医,曾任太医院使。撰有《证治要诀》《证治要诀类方》《推求师意》等书。

[4] img 飥:古代一种水煮的面食。

[5]壁宫:即守宫。又名壁虎、天龙。咸,寒,有小毒。有祛风定惊、散结解毒作用。

[6]蝦蟇:即蛤蟆。青蛙和蟾蜍的统称。

[7]䕡(lǘ)茹:又名兰茹、离娄,白色者名草䕡茹。《本草纲目·草部六》:“生山原中,春初生苗,高二三尺,根长大如萝卜、蔓菁。”

[8]易老:指张洁古。

[9]承:指陈承。北宋医家。武林(今安徽贵池)人。著《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1107—1110年间,与陈师文、裴宗元等共同校正《和剂局方》(后增补多次,改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机:指汪机(1463—1539)。明代医家。字省之,别号石山。安徽祁门人。著有《石山医案》《医学原理》《本草会编》(佚)、《读素问钞》《伤寒选录》《外科理例》《痘治理辨》等书。

[11]儿枕:病名。指妊娠晚期,胞中余血成块,犹如儿枕,故名。儿枕痛亦指产后败血未尽,或恶露未尽者,症见小腹硬痛拒按,或可摸到硬块。

[12]罨(yǎn掩):罨,掩盖之意,用水或药物掩覆局部的方法。罨时不断更换,以达到治疗效果。

[13]陈日华:即陈晔。宋代著名词人。字日华,福建长乐人。宋庆元二年间时知汀州,编辑《临汀志》《家藏经验方》等书。

[14]蒟蒻(jǔ ruò):俗称魔芋。辛,温,有毒。有化痰散结、行瘀消肿作用。

[15]搊(chōu):意束紧。

[16]苦芺(ǎo):即败酱草。辛、苦,微寒。有清热解毒、活血排脓功效。

● 【评析】

何镇用药讲究辨证准确。如熟地黄虽补血滋肾,可疗病后或产后筋骨、脐腹疼痛,但需属血虚方可用,瘀血则不可服。又如牛膝可治淋证,然虚人宜慎用,过剂可致小便不禁。

对当归的炮制和功用颇有心得,如欲行表,洗片时;行上部,浸一宿;体肥痰盛,用姜汁渍。而经姜、酒浸制后,当归之流滑致泻弊端可减。

对药物的性能把握透彻,如何镇认为石菖蒲有开窍冲越之能,故能治噤口毒痢、彻能进食、胸腹搊痛、郁结等证。天冬、麦冬均能保肺,但天冬大寒,性润所以伤脾,则不可单服、久服,麦冬则不然,用者当别轻重,不可一概弃之也。

● 【原文】

五味子 (蔓草类) :酸味虽多,五味悉具,气温,气薄味厚,降也,无毒。江南亦有,江北最多,春苗夏花,黄白如莲,秋初结实茎端,色若樱桃,核扁 (形如腰子,每一枚二子) ,南北各有所长 (北产者双子,厚肉) 。藏留切莫相混,风寒咳嗽,南味为奇;虚损劳伤,北味称绝。恶葳蕤,胜乌头,使肉苁蓉,经入肺肾。味酸能敛耗散之金,性补能助不足之水。生津止渴,益气强阴,驱除烦热,滋补元阳。冬月咳嗽肺寒,加干姜煎汤效速;夏月神困力乏,同参芪麦柏如神。或热嗽而火邪太盛,不可一时骤用寒凉者,必资酸以收之,然亦不宜多用,恐致虚热为殃 (眉批:然亦有宜多用者,如益气强阴是也)

发明:成无己曰: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芍药、五味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 杲曰: 收肺气,补气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气,肺寒气逆则宜此,与干姜同治。又五味子收肺气,乃火热必用之药,故治嗽以之为君。但有外邪者不可骤用,恐闭邪气,必先发散而后用之乃良。有痰者,以半夏为佐;喘者,阿胶为佐,但分两略不同耳。 震亨曰: 五味大能收肺气,宜其有补肾之功。收肺气,非除热乎?补肾,非暖水脏乎?乃火热嗽必用之药。寇氏所谓食之多致虚热者,盖收补之骤也,何惑之有?又黄昏嗽乃火气浮入肺中,不宜用凉药,当用五味子、五倍子敛而降之。 思邈曰: 五六月宜常服五味子汤,以助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其法,以五味子一大合,木臼捣细,入滚烫泡,加白蜜少许,封置火边良久,汤成任饮。 元素曰: 孙真人《千金月令》言,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之气。遇夏月季夏节间,困乏无力,无气以动,同黄芪、麦门冬加生黄柏少许服之,令人精神倍增,两足膝多力。 好古曰: 张仲景八味丸用此补肾,亦兼述类象形也。 慎微 [1] 曰: 《抱朴子》曰:五味子乃五行之精,其子具有五味。淮南公羡门子服十六年,面色如玉,入水不沾,入火不灼(眉批:悦色驻颜,药之功也。入水不沾,入火不灼,此君具有仙骨)。

镇按: 五味子一囊二核,其核形类肾,五味悉具而酸味独甚,辛、咸次之,盖金水肝木之补药也,虚人无根之火上炎,非寒药能制,用此,收入火源,肺不受克,复能生水,真佳品也。

菟丝子 (蔓草类) :味辛甘,气平,无毒。朝鲜多产,寃句独佳 (属山东兖州府) 。蔓延草木之间,无根,假气而长,实如蚕子 (黄细者为赤纲,苍大者名菟蘽) ,秋采阴干,水淘沙净,酒煮,杵烂研末为丸,不堪煎液。益气强力,补髓添精。虚寒膝冷腰痛,正宜多服;鬼交梦遗精滑,莫厌频吞。肥健肌肤,坚强筋骨,服之久久,明目延年。茎叶:煎汤,小儿可浴,解热毒痱疹,散痒塌痘疮。

发明:雷敩曰: 菟丝子禀中和凝正阳之气,一茎从树感枝而成,从中直上阳结实,故偏补人卫气,助人筋脉。 颂曰: 《抱朴子》仙方单服法,取实一斗,酒一斗浸,晒干再浸、晒,酒尽为度,治下筛。每酒服二钱,日二服。此药壮腰膝,去风明目。久服令人光泽,转老还童。服十日外,饮啖如汤沃雪。

镇按: 菟丝子非无根而生,乃发生之后,假气蔓延,茎赤子黄,乃命门气分补剂,故久服则能食倍常。予用屡验。

甘菊花 (芳草类) :味甘微苦,气平,寒,属土与金而有水火,可升可降,无毒。种类、颜色极多,应候黄小者妙。野间味苦茎青,原名苦薏,勿用;家种味甘茎紫,旧称甘菊,堪收。为使一味,桑根白皮。驱头风,止头痛眩晕;养肝血,收目泪翳朦。变老人皓首成乌,同地黄酿酒;解醉汉沉酣易醒,共葛花煎汤。散湿痹,去皮肤死肌;安肠胃,除胸膈烦热。利一身血气,逐四末游风。根、叶:捣汁顿服,救疔肿垂死专能。

发明:震亨曰: 黄菊花属土与金而有水火,能补阴血,故养目。 时珍曰: 菊春苗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霜露,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和平。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补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矣。黄者入金水之阴,白者入金水之阳,红者入妇人血分,皆可入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宜乎前贤比之君子,《神农》列之上品,隐士采入酒斝 [2] ,骚人餐其落英。费长房言:九日饮菊酒,可以辟不祥。《神仙传》言:康风子、朱孺子皆以服菊成仙。菊之贵重,非群芳可伍。

薏苡:薏苡仁:味甘,气微寒,无毒。近地俱出,真定者佳。采实须当八月,收根不论春秋。专医湿痹,能治肺痈。筋骨拘挛,屈伸不便,乃为上品。咳嗽涕唾,脓血并出,斯获奇功。除筋骨邪入作疼,消皮肤水溢发肿。根:挖煮汁,可攻蛔堕胎。肺痈服之,亦臻神效。

发明:宗奭曰: 薏苡仁,《本经》云微寒,主筋急拘挛。拘挛有两等,《素问注》中,大筋受热则缩而短,故挛急不伸,此是因热而拘挛也,故可用薏苡;若《素问》言因寒则筋急者,不可更用此也。盖受寒使人筋急;寒热使人筋挛;若但受热不曾受寒,亦使人筋缓;受湿则又引长无力也。此药力势和缓,凡用须倍于他味乃效。 震亨曰: 寒则筋急,热则筋缩,急因于坚强,缩因于短促。若受湿则弛,弛则引长,然寒与湿未尝不挟热,三者皆因于湿,然外湿非内湿启之不能成病。故湿之为病,因酒麺鱼肉,继之甘滑、烧炙、辛香,皆致湿之因也。 时珍曰: 薏苡仁属土,阳明药也,故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且能胜水除湿,故泄痢水肿用之。按古方小续命汤注云:中风筋急拘挛,语迟脉弦者,加薏苡仁。亦扶脾抑肝之义。 颂曰: 薏苡仁,心肺之药多用之。故范汪治肺痈,张仲景治风湿胸痹,并有方法。《济生》治肺损咯血,以熟猪肺蘸薏苡末,空心食之,薏苡补肺,猪肺引经。赵君猷云:屡有效。 张师正《倦游录》云: 辛稼轩忽患疝疾重坠,一道人教以薏苡,东壁土炒过,水煮为膏,数服即消。程沙随病此,稼轩亦授以此方而效。

薯蓣 (即山药,柔滑类) :味甘,气温平,无毒。南北州郡俱产,惟怀庆者独良。秋采晒干,灰藏不蛀。性恶甘遂,共剂不宜,使二冬 (天门冬、麦门冬) 、紫菀。入手、足太阴。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益气力,润泽皮肤;长肌肉,坚强筋骨。理脾伤止泻,参苓白术散频加;逐腰痛强阴,六味地黄丸常用。捣筛为末,作糊甚黏,久服不饥,延年耐老。

发明:权曰: 凡患人体虚羸者,宜加用之。 李杲曰: 山药入手太阴。张仲景六味丸用之,以其凉而能补也。亦治皮肤干燥。 时珍曰: 按吴绶云,山药入手、足太阴二经,补不足,清虚热。又按王履《溯洄集》云,山药入手太阴,盖肺为肾之上源,源既有滋,流岂无益,此八味丸所以用其强阴也。又按曹毗《杜兰香传》云,食薯蓣能辟雾露。

石斛 (石草类) :味甘,气平,无毒。多产六安,亦生闽广,茎小有节,色黄类金,世人名曰金钗石斛,盖亦取其象也。其种有二,细认自殊。生溪石上者名石斛,折之似有肉,中实;生栎木上者名木斛,折之如麦秆,中虚。石斛有效,木斛无功。恶寒水石、巴豆,畏白僵蚕、雷丸。以酒浸蒸,方堪入剂。却惊定志,益精强阴。壮筋骨,补虚羸,健脚膝,驱冷痹。

发明:敩 [3] 曰: 石斛,镇涎,涩丈夫元气。酒浸酥蒸,服满一镒 [4] ,永不骨痛也。 宗奭曰: 治胃中虚热有功。 时珍曰: 石斛气平,味甘淡、微咸,阴中之阳,降也,乃足太、少二阴之药。深师 [5] 云:囊湿精少,小便余沥者,宜加之。一法,每以二钱,入生姜一片,水煎,代茶饮,甚清肺补脾也。

镇按: 涩精、健步,盖少阴气分药也。

知母 (山草类) :味苦辛,气寒,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无毒。多生徐、解二州,形类菖蒲,柔软肥白有力,枯黯无功。引经上部,酒炒才升;益肾滋阴,盐炒下达。足少阴是其本经,而更入大肠与胃。补肾水,泻无根之火,久疟热甚者堪除;清劳热,治有汗骨蒸,久嗽燥渴者切效。痰嗽固宜,脾弱切禁,因性沉寒,大能作泻。

发明:杲曰: 知母入足阳明、手太阴,其用有四: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劳虚之热,滋化源之阴。仲景用入白虎汤治不得眠者,烦躁也(眉批:白虎汤治烦躁不眠,须有汗者乃效)。烦出于肺,躁出于肾。君以石膏,佐以知母,取苦寒以清肾源;缓以甘草、粳米,使不速下也。又,凡病小便闭涩而渴者,热在上焦气分,肺有伏热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宜用气薄、味薄、淡渗之药,泻肺火而清金,滋其化源而水道通矣。若在下焦血分,必兼口渴,是真水不足,膀胱干涸,乃无阴则阳无以化,当以黄柏、知母大苦寒药,以补肾与膀胱,使阴气行而阳自化,小便通矣。 时珍曰: 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肺苦逆,宜食苦以泻之,知母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之药,故知、柏必相须而行,昔人譬虾与水母,必相依赖。

镇按: 知母、黄柏,今人只知其败脾胃,而竟忘其有清金滋水之功也。

肉苁蓉 (山草类) :味甘、酸、咸,气微温,无毒。陕西周郡俱有。马沥落地而生,端午采收,用须酒洗,刷去外鳞,劈除心膜。治男子绝阳不兴,泄精、尿血、遗沥;疗女人绝阴不产,血崩、带下、阴疼。助相火,补益劳伤;暖腰膝,坚强筋骨。因能峻补精血,骤用反动大便。草苁蓉:名列当。虽略 补,不须尝。

发明:好古曰: 命门相火不足者,以此补之,乃肾经血分药也。凡服苁蓉以治肾,必妨心。 震亨曰: 峻补精血,能动大便者,滑润也。 藏器 [6] 曰: 强筋健髓,以苁蓉、鳝鱼二味为末,黄精汁丸服之,力可十倍。此说出《干宁记》。

镇按: 肾开窍于二阴,肉苁蓉味咸入肾而软坚,润燥养血,暴服及重用,必致滑泄无疑矣。若老人及大亡血以致枯燥者,服之极妙,盖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也。

锁阳 (山草类) :味甘可啖,以酥炙可代苁蓉。煮粥弥佳,入药尤妙。润大便结燥 (溏泄人禁服) ,补阴血虚羸。兴阳固精,强阴益髓。

发明:镇按: 锁阳补阴益精,功倍于苁蓉,以其味甘也。或谓野马交合,遗精入地,久之发起如笋,上丰下俭,绝类人阳,而有鳞甲,里之淫妇,就而合之,一得阴气,勃然怒长,如果其言,则性亦热矣。又曰:锁阳润大便,亦宜于老人。

补骨脂 (即破故纸) :味苦辛,气大温,无毒。生广西诸州,子圆扁,色绿。盐、酒浸蒸,去浮,炒用。恶甘草,须知,忌芸薹、羊肉。治男子劳伤,髓虚腰痛;治遗精阳痿,囊缩尿频。

发明:颂按: 破故纸今人每以合胡桃仁服,此法出于唐之郑相国,其自叙云:予为南海节度,年七十余,越地卑湿,伤于内外,众疾俱作,阳气衰绝,服乳石补药不应。元和七年,有诃陵国舶主李摩诃授此方,服未十日而效臻。其方用洗净补骨脂十两,晒燥末之,胡桃仁去皮二十两,研烂,再加好蜜和如饴,每旦以温酒化服一匙,久服延年益气,悦心明目,补壮筋骨,但忌芸薹、羊血。王绍颜载其事于《续传信方》甚详。 时珍曰: 此方可作丸服。按白飞霞《方外奇方》云:破故纸属火,收敛神明,能使心包之火与命门之火相通,令元阳坚固,骨髓充实,涩以治脱也。胡桃属木,润燥养血,血属阴恶燥,故油以润之,佐故纸,有木火相生之义。又许叔微学士《本事方》云:孙真人言补肾不如补脾,予曰补脾不如补肾。肾气虚(眉批:肾气虚这一“气”字当细体贴,乃肾中真气,犹如釜下之火也),则阳气衰劣,不能熏蒸脾胃。脾胃气寒,令人胸膈痞塞,不进饮食,迟于运化,或腹胁虚胀,或呕吐痰涎,或肠鸣泄泻,譬如鼎中之物,下无火力,虽终日不熟,何能无火而欲令饮食消耶?《济生》二神丸,治脾胃虚寒泄泻,用故纸补肾、肉蔻补脾,二药虽兼补,但无斡旋,往往加广木香一味,以助其健运之气,使仓廪无陈腐,斯能奏效。用药之妙,可不玩索耶!

镇按: 补骨脂亦能润大便,是辛温能润肾燥也,同肉蔻、木香,又能止虚寒久泻。

● 【校注】

[1]慎微:指唐慎微。宋代著名药学家。字审元,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人。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32卷,收药1746种,其中600多种是前代本草书未曾记载总结者。其后的不少本草书均以此书为基础。

[2]斝(jiǎ):古代青铜制的酒器,圆口,三足。

[3]敩:指雷敩。南北朝时期宋代药学家。著有《雷公炮炙论》,专论中药炮炙,并详述炮炙过程中的宜忌。原书已佚,其内容散见于后代本草书中。

[4]镒: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

[5]深师:指僧深。南北朝时宋齐间医家。僧人。曾选录支法存等诸家有关药方,辑成《僧深药方》(《深师方》)三十卷,已佚,部分佚文存《外台秘要》《医心方》等书。

[6]藏器:指陈藏器。唐代本草学家。四明(今浙江鄞县)人。编撰《本草拾遗》十卷。

● 【评析】

同类药物的品种不同,则适应证也因而有异,如南五味子品质较北五味子稍差,然治风寒咳嗽,南味为奇;疗虚损劳伤,则北味称绝。何镇还认为五味子可治疗热嗽而火邪太盛,不可一时骤用寒凉者,或虚人无根之火上炎,非寒药能制,必资酸以收之,然亦不宜多用,恐致虚热为殃,但如取益气强阴之效,则宜多用。

菊花经配伍后功用颇多,如同地黄酿酒,可治老人白发;配葛花煎汤,可解酒醒醉。菊花还可利一身血气而有散湿痹、去皮肤死肌等作用。

何镇十分注意药物功效的利弊两端,如知母、黄柏因性寒而易败脾胃,尤其知母因性沉寒,大能作泻,但有清金滋水之功。又如肉苁蓉能温养补肾,但因性润而通便,如暴服及重用,必致滑泄。补骨脂亦如此,但同肉蔻、木香配用,则能止虚寒久泻。

● 【原文】

羌活 (山草类) :味苦甘辛,气平,微温,气味俱轻,升也,阳也,无毒。多生川蜀,亦产陇西,得风反直,无风自摇,因又名为独摇草也。本与独活同种,后人分出二名,色紫密节者名羌,气雄,入足太阳;色黄成块者为独,香细,入足少阴。 (今时医者,羌活用鞭节,独活用块眼者)。 羌活名列君部之中,非比柔懦之主,此诚拨乱反正、大有作为者也。小无不入,大无不通,能散肌表八风之邪,善理周身百节之痛。排巨阳肉腐之疽,除新旧风湿之病。去黑皮腐朽,加川芎更良。

独活:主治较羌活稍殊。两足湿痹难行,非此莫效;风毒牙疼头眩,赖此能除。近以土当归冒充,不可不细辨也。

集解:《别录》: 独活,生雍州川谷或陇西南安 [1] 。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 此州郡县俱是羌地,故名之。 机曰: 《本经》独活一名羌活,本非二物。后人见其形色气味不同,故为异论。仲景治少阴用独活,必紧实者;东垣治太阳用羌活,必轻虚者。正如黄芩之枯飘者名片芩,治太阴;条实者,名子芩,治阳明之义同也。况古方但用独活无羌活,今两用之,不知病宜两用耶?抑未之考耶。 时珍曰: 独活、羌活乃一类二种,以中国者名独活,西羌者为羌活,苏颂所论颇明。独活、羌活今出蜀汉者佳,春生苗叶如青麻,六月开花作丛,或黄或紫,结实时叶黄者是夹石上生,叶青是土脉中发生也。《本经》云二物同一类。今人以紫色密节为羌活,黄色作块者为独活。而陶隐居言独活色微白,形虚大,用与羌活相似,则是独活亦有轻虚者矣。今有独活自蜀中来者,类羌活,微黄而极大,为可征也。而市人或择羌活之大者为独活,殊为未当。大抵产西蜀者,黄色,香如蜜;出陇西者,紫色,陇人呼为山前独活。古人但用独活,今人既用独活,又用羌活,兹为谬矣。

发明:刘完素曰: 独活不摇风而治风,浮萍不沉水而治水,因其所胜而为制也。 张元素曰: 风能胜湿,故羌活能治水湿。独活与细辛同用,治少阴头疼,头运目眩,非此不除;羌活与川芎同用,治太阳少阴头痛,透关利节,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好古曰: 羌活乃是太阳、厥阴、少阴药,与独活不分二种。后人因其羌活气雄,独活气细,故雄者治足太阳风湿相搏,头痛、肢节痛、一身尽痛者,非此不能除;细者治足少阴伏风头痛、两足湿痹不能止,非此不治,却不治太阳之症。(眉批:读此一句,似确有“独活”一条,非与羌活同一种矣)。 时珍曰: 羌活、独活皆能逐风胜湿,透关利节,但气有刚劣不同尔。《素问》云:从下上者,引而去之。二味苦辛而温,味之薄者,阴中之阳,故能引通达周身,而散风胜湿也。

镇按: 诸家辨独活、羌活甚是纷纭,有以地辨,有以形辨,有以色辨,有以气辨,殊无的据。盖古人原未有羌活之名,则为一物也明矣。其气味、形色悉由地变,气味既变,而主治自是有刚柔之异。

柴胡 (山草类) :味苦,气平,微寒,气味俱轻,升也,阳也,无毒。州郡到处俱生,银夏出者独胜,八月采收,去芦,咀用。疗病上升,用根酒渍;中行下降,用梢宜生。畏女菀、藜芦,使半夏一味。乃手足厥阴、少阴四经引导药也。泻肝火须黄连为佐,治疮疡与连翘同攻,疗伤寒阳证必合黄芩,驱温疟汗迟倍加乃效。补中益气汤用者,为能引清气上升;逍遥散内加,为能和肝气清热。治寒热往来,理胸胁刺痛。苗名云蒿:辛香、启胃,可餐。别有银柴胡:单除骨蒸之热。

发明:颂曰: 仲景治伤寒,有大、小柴胡汤及柴胡加龙骨、柴胡加芒硝等汤,故后人治寒热,此为必用之药。 杲曰: 能引清气而行阳道,伤寒外证,有热者则加之,无热则不加也。又能引胃气上行,发生春和之令,宜微加之。又,凡治诸疟,以柴胡为君,随所发时、所在经络,佐以引经之药。十二经疮疽中,须用柴胡以散诸经血结气聚,功与连翘同也。 宗奭曰: 柴胡,《本经》无一字言能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呜呼,凡此误世甚多。尝原病劳,有一种脏气虚损,复受邪热,因虚而致劳者,如《经验方》中治劳热,青蒿煎内之用柴胡,正合宜尔,服之无有不效,热去即须急去。若无热服此,必愈甚矣。《日华子》又谓补五劳七伤,《药性论》亦谓治劳乏羸瘦。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执而用之,不死何待?如仲景治伤寒,寒热往来如疟,用柴胡汤正合其宜也。注释本草,一字俱不可忽略,盖误万世之苍生,无有穷尽,可不谨哉? 时珍曰: 劳有五劳,病在五脏。若肝、胆、心及包络,或少阳寒热者,柴胡为本经药;劳在脾胃有热,或阳气下陷,则柴胡能引清气上升,必用者;若肺肾二症,不用亦可。东垣又云:诸有热则加之,无热则不加。又言诸疟用以为君,十二经疮疽,须用柴胡以散结聚,则是肺肾家疟疾,疮疽,亦皆可用矣。但要精思病原,加减佐使可也。如寇氏不分脏腑络部、有无发热,乃谓柴胡不治劳乏,摈斥不用,殊非通论。如《和剂局方》治上下诸血,龙脑鸡苏丸,用银柴胡浸汁熬膏,则世人知此意者鲜矣。按庞元英《谈薮》云:张知久疟,热时如火,年余骨立。医用茸、附等药,热益炽。召孙琳诊之,曰:此名劳疟,热从髓出,治以刚剂,何能不骨立乎?投小柴胡汤一剂,热减十之九,三剂脱然矣。大抵热在皮肤、脏腑、骨髓,非柴胡不可,银州者更妙。

镇按: 若发热必用柴胡,使用之于内伤夹阴、阴盛格阳,虚阳现于外而发热者,其死可立而待矣。镇又按:柴胡治劳,非补乏也,加于滋补剂中以清热,则补者自补,而清热之药正不可不佐使用之耳。

升麻 (山草类) :味苦甘,气平,微寒,气味俱薄,浮而升也,无毒。虽多陕地,惟尚益州,入药宜根,逢秋方采。足阳明、太阴之引经药也。同白芷、葱白煎尝,又入手阳明、太阴,散伤风于皮毛,驱发热于肌肉。头疼齿痛能除,豌豆斑疮可退。引葱白散手阳明风邪,引石膏止足阳明齿痛。元气下陷,仗此升提。

发明:元素曰: 补脾胃药非此为引,脾痹非此俱不效。其用有四:手足阳明引经,一也;升阳气于至阴之下,二也;去至高之上及皮肤风邪,三也;治阳明头痛,四也。 杲曰: 发散阳明风邪,升提胃中清气,又引甘温之剂上升,补卫实表。凡胃虚伤冷,抑遏阳气于脾土者,宜升麻、葛根以升散其火郁。 好古曰: 升麻葛根汤乃阳明发散药也,若初受太阳证便服之,发动其汗,必传阳明,反成其害。朱肱《活人书》云:瘀血入里,吐血衄血者,犀角地黄汤乃阳明经圣药,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然二药性味相远,何可以代?盖以升麻能引地黄等药同到阳明也。 时珍曰: 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乃治禀赋素弱、元气虚馁,及劳逸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困顿,引经妙药也。升麻葛根汤乃发散风寒药也,予用治阳气郁遏、元气下陷诸病及时行赤眼,每有殊效,神而明之,方可执乎?治一人素能饮酒,因寒月恸 [2] 母受冷,遂病寒中,食无姜蒜,弗能一啜,至夏酷暑,又多饮水,因病右腰一点胀痛,牵引右胁上至胸中,即欲卧,大便里急后重,小便长而数,或泻或吐,或吞酸,或阳痿,或厥逆,或饮酒,或得暖,或服热剂,温脾胜湿、滋补消导诸药皆暂已而寻举。但遇寒、食冷、劳役、入房,或怒、或饥,即时举发,一止则诸症泯然如无病人,甚有日举数发者。时珍思之,此乃饥饱劳逸,内伤元气,清阳抑遏所致也。遂以升麻葛根汤合四君子汤,加柴胡、苍术、黄芪服之,仍饮酒一杯以助药气。其药甫进,即觉清气上行,胸膈爽快,四肢温畅,头目清明,神采迅发,诸病如失。复举若服药不饮酒助力,或减升、葛,则不应矣。升麻能解痘毒,惟初发热时可用解毒;或已出后,气弱或泄泻者,亦可少加;若升麻葛根汤,则见斑以后必不可用,为其解散故也。《本草》以升麻为解毒、吐蛊要药,盖以其是阳明本经药,而性又能上升。按《范石湖文集》云:李焘作雷州司理,鞠囚得治蛊方。毒在上,以升麻吐之;在腹,用郁金下之,或合二物服之,不吐则下。此方活人甚众。

镇按: 升麻盖升举之药也,然非单用能取效者,其功专于辅佐。

车前子 (隰草类) :味甘咸,气寒,无毒。山野处处俱生,草 [3] 名唤蛤蟆、牛舌 (一名蛤蟆衣,又名牛舌草) 。专入膀胱,兼行肝脏。驱尿管涩疼, 不走精气;能强阴种子,利水通淋。

发明:颂曰: 车前子入药最多。驻景丸用车前子、菟丝子二物蜜丸,食前服,古今以为奇方也。 好古曰: 车前子能利小便,不走精气,与茯苓同功。 时珍曰: 按《神仙服食经》云:车前一名地衣,雷之精也,服之化形,八月采之。又按唐·张籍诗云:开州午月车前子,作药人皆道有神;惭愧文君怜病眼,三千里外寄闲人。观此亦以五月采开州者良,又可见其治目有功。大抵入服食,须佐以他药,如六味丸之用泽泻之理同也。若单用则泄渗太过,恐非所宜。欧阳公患暴下,国医不能治。夫人买市人药一帖,进之而愈。力叩其方,则车前一味为末,米饮服二钱。云:此药利水道而弗动真气,水道利则清浊分而谷脏安矣。

镇按: 车前子,予见前人用于种子丸中,心窃疑之,时珍比之六味丸中之泽泻,虽亦有理,而未深究。余用此煎之,稍停,汁凝如粉,盖亦多汁味厚之品,但因性味咸寒,功专走足太阳、少阴,故能利水,人见能利水,故云渗泻而不补也。

苗、根:弘景曰: 其叶捣汁服,疗泄精。 宗奭曰: 陶说大谬矣。此草性甘滑,利小便、泄精气,有人作菜频食,致小便不禁,几为所误也(眉批:此条附录备考)。

天麻 (山草类) :味苦辛,气平,无毒。春初始生苗,叶仿佛芍药成丛,中起梗二三尺高,故而名为赤箭;根若王瓜,即名天麻。郓利二州山谷者妙。治小儿风疳惊悸,疗大人风热痰眩。驱湿痹痉挛,主瘫痪蹇滞;通血脉开窍,利腰膝强筋。再考赤箭:原号定风,益气强阴,消毒散肿。

发明:杲曰: 肝虚不足者,宜天麻、川芎以补之。其用有四:疗大人风热头痛,小儿风痫惊悸,诸风麻痹不仁,风热语言不遂。 时珍曰: 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故天麻入厥阴之经而治诸症。按罗天益云: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今有久服天麻,遍身发出红丹者,是其祛风之验也。 宗奭曰: 天麻须别药相佐使,然后见其功,仍须加而用之。人或蜜渍、蒸食,思则可知矣(眉批:言可作蜜果食,谓可多用也)。

镇按: 天麻苗名定风,则风门用之不妄矣。厥性兼补,予凡风虚头眩,及手足周身麻痹,皆用之而灵,盖风门之血药也。

蒲黄 (水草类) :味甘,气平,无毒。种盛泰州,根满池泽,经秋尽瘁,遇春复生,初萌红白茸茸。蒲葅:曾载《周礼》,成柄,甘脆可啖。蒲笋:亦载《图经》,春深长叶成丛,夏半抽苔中起,花缀苔梢名蒲厘:状如武士棒槌,屑聚花中即蒲黄,颇似画家金粉,市廛 [4] 收为粿卖 (用蜜和蒸作饼,与小儿食,能补) ,医家采入药煎,生用破瘀血停积,炒黑已吐下来红。驱血热妄行上窍,去产后儿枕作疼。不利虚人,为能作泻。筛上赤渣名蒲萼,炒用有止泻之能。苗采作荐,名香蒲,煎汤治口中臭烂。

发明:弘景曰: 蒲黄,即蒲厘花上黄粉也,甚能治血。 宗奭曰: 汴人初得,罗去滓,以水调为膏,擘为块。人多食之,以解心脏虚热,小儿尤嗜食之。过月则燥,色味皆淡,须蜜水和,不可多食,令人自利,极能虚人。 时珍曰: 蒲黄,手、足厥阴血分药也,故能治血治痛。生则能行,熟则能止。合五灵脂同用,能治一切心腹诸痛。按许叔微《本事方》云:有士人妻舌忽胀满口,不能出声,一叟教以蒲黄频掺,比晓乃愈。又《芝隐方》云:宋度宗欲赏花,一夜舌胀满口,蔡御医用蒲黄、干姜末等分,干搽而愈。据此二说,则蒲黄之凉血活血可证矣。盖舌为心之外候,而手厥阴相火乃心之臣使,得干姜和之则阴阳相济也。

镇按: 蒲黄生水滨,其性自应趋下,故虚人便有作泻之弊。蒲萼止泻,因其粗涩也。

何首乌 (蔓草类) :味甘苦涩,气微温,无毒。 (眉批:《本经》止云“甘苦”,余味之兼涩,始知能涩下焦,治崩带、泄精诸症) 今生近道,原产祐城 (山西属县) ,山野篱落蔓发藤苗,雌雄二藤,昼开夜合,根大小不齐,外五棱可辨。雌者淡白,雄者浅红,雌雄并用,功效乃全。禁犯铁器,黑豆拌蒸。使茯苓,恶莱菔,忌猪羊血汁。疗头面游风,长筋骨,悦颜色。益气血添精,黑 须发种子。妇人带下,为末酒调。花:采,九蒸,常服不老。

发明:时珍曰: 何首乌,足厥阴、少阴药也。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肾主闭藏,肝主疏泄,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壮筋骨,乌须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冬诸药之上,气血太和,诸疾远遁矣。此药流传虽久,而服之者寡。嘉靖初,邵应节真人以七宝美髯丹方进上,明世宗肃皇帝服饵有验,连育皇嗣,于是何首乌方天下大行矣。

镇按: 何首乌乃肝肾补剂,血门风药,风虚之补药也。医者玩索始有得焉,肝主风而藏血,肾又主于生血故耳。

益母草 (隰草类) :味苦辛甘,气微温,无毒。方梗凹面,对节生枝,叶类火麻,花开紫色,川原随地俱有。端午连根拔收,风干入药,任作膏丸。专利产科,故名益母。去死胎,安生胎,行瘀血,生新血。子:名茺蔚,性味相同,亦理产科,并除目翳。

发明:时珍曰: 益母草、子、花、叶、茎、根并皆入药,亦可同用。若治手、足厥阴血分风热,明目益精,调女人经脉,则单用茺蔚子为良;若治肿毒疮疡,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诸疾,则宜并用为妙。盖子行中兼补,其本则专行也。

镇按: 茺蔚子治目疾,若目光散大者不宜。

续断 (隰草类) :味苦辛,气微温,无毒。陕蜀最盛,三月才生,似苎麻叶,梗作四棱,类大蓟根,皮色黄赤,状如鸡腿者佳,节节断皮者效。恶雷丸,使熟地。续筋骨,调血脉 (眉批:宋,张叔潜秘书云:平胃散每两入续断末二钱,分六次水煎服,治血痢如神。亦调血脉之谓欤)。 理跌扑损伤,治肠风痔漏。固精滑梦遗,暖子宫受孕。

巴戟天 (山草类) :味辛甘,气微温,无毒。江淮虽有,巴蜀独优。 (又名二蔓草,又名不凋草)。 凡入药剂,采根阴干,择肉厚连珠,制须酒浸,认山 律假充,服饵无功。恶丹参、雷丸。宜覆盆为使。禁梦遗精滑,补虚损劳伤。治头面游风,及大风浸淫血癘 [5] ;主阴痿不起,并小腹牵引绞疼。安五脏,健骨强筋;益精志,专利男子。

发明:好古曰: 巴戟,肾经血分药也。 权曰: 病人虚损,加而用之。

镇按: “巴戟”二字,义理可想,入肝治风、入肾强阴,故云专利男子。

● 【校注】

[1]南安:原为“南要”。疑误。

[2]恸(tòng):哀痛之至。

[3]草:原无此字,据文意加。

[4]廛(chán):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

[5]癘(lài):通“癞”。亦称疠风、大风,指麻风病。

● 【评析】

关于药物的种类、命名,以及功效、应用等问题,历代医家众说纷纭,而何镇有其独到思维和看法,如辨独活、羌活,他认为产地是关键,其气味、形色悉由地变,气味既变,而主治自是有刚柔之异。又如众以为柴胡治寒热必用,何镇主张要辨证为先,如虚阳现于外而发热者万不可用,并提出柴胡治劳非补乏也,加于滋补剂中以清热,则补者自补而清热之药正不可不佐使用之的见解。同理,升麻是升阳举陷要药,然非单用能取效者,其功专于辅佐。又如,车前子是属单利小便之渗泻药吗?何镇仔细观察,发现此药煎后,稍停,汁凝如粉,乃多汁味厚之品,当有补益作用,只是被其利水之能掩盖而已。此说当有理,《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车前子“久服轻身耐劳”之载。

此外,何镇常从实际应用中体会药物的性能与禁忌,如天麻治风虚头眩,及手足周身麻痹,皆用之而灵,盖风门之血药;何首乌乃肝肾补剂,血门风药;茺蔚子治目疾,若目光散大者不宜,等等。 Wg0wp8g2PEdoWis/li1BGi+wo+E27cEVQ+DCYqKZfpXYTfKSqcFShVu+hLfc2DM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